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16阅读
  • 0回复

从夸父逐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国移民史略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02
从夸父逐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中国移民史略谈

杜安苏



移民是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彗星流星是宇宙移民,候鸟和洄游鱼类是生物界移民。人类移民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成而同时出现的,移民是解决危机的手段。

尧驱逐政敌共工,是政治移民。舜流放四凶家族,是刑事移民。盘庚迁殷,中央政府官员和贵族们三心二意地南渡黄河,是行政移民。周灭殷,殷人远迁美洲而自称印第安(殷地安)人,是亡命移民。“殷地安!”——海外遗民是何等执著地世世代代祈念故土故人平安啊,这句沉痛的祈念语是宝贵的上古时期的移民文学和移民文献,是现在流行的知青文学的先驱。

古代社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以捕获对方人口为目的的战争,可能是劳动力移民的滥觞。

夸父是移民的始祖。夸父逐日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远古时期夸父部落为追求农业的光合作用效益而移民热带遭逢旱灾的经历。夸父是浪漫而英雄热烈的移民神祗。夸父进入太阳渴死.他的手杖在楚地化为两株巨大的桃树,形成弥广数千里的桃林。桃树在中国文学经典与民俗中是家族繁衍的象征,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林隐含的历史信息是夸父的后裔从干旱的热带又移居水土肥美气候温暖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分成两支系统蕃育生息,子孙繁荣,农业发达。古楚地包括浙江,是原始时期河姆渡文化区域,大规模种植水稻和传播水稻是河姆渡文化最辉煌的文明(这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最早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舟山的白泉、衢山和马岙等地也有发现)。生产力移民的夸父是河姆渡文化的祖先。

楚地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在距今6000年~4000年(正是舟山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左右,楚地移民分两支(一支经由云南向东南亚地区;另一支经由东南沿海、台湾向南太平洋诸岛地区,包括夏威夷、复活节岛和新西兰。)逐日逐水传播稻作文明,促进亚太地区农业与语言的扩散进化,也是夸父逐日神话的历史母题。古楚地“稻”的读音,是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中“稻”的母音,这两支语系构成的Austric大语系,发源地就在长江流域中游。

中国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以后,屯垦戍边型的劳动力移民是历朝历代的国策。至近现代,随着人口增殖加快,成规模的定向移民国策更有了减少中心地区人口压力,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作用。

移民对个人是人生道路的波折。背井离乡,生离死别,客地环境恶劣,泣泪泣血创业挣扎。但是,移民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殊为伟烈深远:远距离婚配强健了种族品质,生存区域扩大增加了种族繁衍数量,艰难环境锤炼了民族性格,传播文化提高了民族素质,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开拓疆土扩大了国家版图,抵御侵略保卫了国家,发展农业壮大了国力,平衡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了战乱祸害。

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镇人口移民务农一直是新生的共和国的国策。由于国家人口政策失误和治国方略失误,文化大革命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停止招工,大中专院校停止招生,终于导致从1966届开始的历届中学毕业生全部失业失学,大规模移民务农成了唯一出路。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402.66万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陆续上山下乡260.4万人。

至此,移民务农的国策走到了尽头。

1962年~1979年知青上山下乡安置费累计75亿元,国家财政不堪负担。1965年农村人均耕地2.61亩,1975年减至1.96亩,农民拒绝知青下乡来争饭吃。农场(包括生产建设兵团)人均耕地由19.2亩降至12.5亩,农垦系统由盈利转为亏损,难以维持经营。下乡知青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靠家长接济,城镇的家家户户骨肉分离,全国上下民怨沸腾。失败的知青政策正积聚着社会暴乱的危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政府解放思想,顺应民心,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从1980年起停止上山下乡,广开就业门路,知青返城招工,至1982年全国知青就业问题得以解决。在社会底层锻炼成精铁纯钢的知识青年,成为共和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劳动力总是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向终于与世界接轨,是伟大的革命。近年来提出的积聚生产要素,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国策,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

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非国家强制的自由移民,正在中国大地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坐车坐船乘着飞机,呼吸着2l世纪的新鲜空气,寻找新的人生机遇。

【 后记】陈伟放老弟要我从历史的角度。为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舟山籍知青写一篇几百字的东西。题目至大至深,文字至简至约.勉为其难,成此短章。

谈过了移民史,禁不住要到知青群中说说话。1991年我曾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3师19团(兵团序列编号:钢字302)600名舟山籍知青战友写过两首诗,10年后的今天移赠浙江兵团战友,知青们的感情是相通的。

(一)

这里是六百名壮士

他们得以生还

纯粹是历史的恩赐



当年最富激情的少男少女

告别文革的梦

扑向为国捐躯的疆场



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

他们沸腾着满腔热血

用自己的血肉去筑成新的长城



在烈火中焚烧一千次

在冰河中浸泡一千次

一代知青——钢字302战士



注:1969年,中苏边境珍宝岛之战后,中苏双方在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沈阳军区组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征召知识青年屯垦戍边,建制6个师,以“建设钢铁长城”为宗旨,每师各占一字为部队编号,第三师即“钢”字部队。



(二)



世界上有一个称呼,会使我们笑,会使我们哭,会使我们如痴如醉、兴奋颠狂,这个称呼是

——兵团战士

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会使我们骄傲.会使我们痛悔,会使我们梦魂萦绕、感慨万千,这个地方是

——北大荒

年届不惑,心境平静的我们,打开头脑的“黑箱”,倾倒出来,满地蹦跳的是最浓烈、最凝重、最火热的青春、红旗、黑土地、白桦林、绿野、雪原、康拜、爬犁、会战、语录、凌晨2时的朝阳、陷入泥浆的尤特、长锄短镰、坚忍奋斗、荒草甸、大烟泡、眉上的霜花、背上的盐花、浙江腔、上海话、井沿的冻冰、跑荒的野火……老军垦、老北、小哈。

这一切,这一切的一切,政治学家会说是复归传统的滥觞,文学家会说是亚级意义上的寻根热,历史学家会说是知青运动的余响,社会学家会说是后北大荒现象,心理学家会说是北大荒情结。我们说,这是我们相互联结的纽带,是47万北大荒知青的感情维系。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然而.从余霞中摘一片云,注目凝视,复现的必定是撼天地的狂风暴雨——“千群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在澄江里掬一捧水,侧耳聆听,诉说的必定是出三峡的溅雪轰雷——“浪花排空百丈立,银河倒泻天为倾”。

(本文原载于2002年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舟山籍知青文集《岁月有痕》,2004年5月20日刊载于《舟山晚报》。)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