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31阅读
  • 0回复

悠悠底蕴 千载张力─ 宁波历史文化与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3-10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宁绍平原东端,濒临东海。宁波城处在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合为甬江的三江两岸,故简称“甬”。宁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宁波境内的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是丘陵,东北部、中部是宁绍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天台山。山海之胜,江河之美,造就了宁波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富饶丰足的物产环境。

     一、“宁波”市名的由来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据志书上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 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 ,一在奉化境内。“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个县,归属会稽郡。据说当时海外人民到宁波来集货贸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设立鄮县。鄮即“贸邑”两字的合写,意即贸易的地方。

     汉朝时,这三个县的范围大致是:鄞县包括现在的市区、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县治在今奉化白杜;鄮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的地方,县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县治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自汉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围没有大的变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鄮县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元和年间,又在鄮县东面设一望海镇。

     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

     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有“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遂改为宁波府。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这就是今天“宁波”命名的由来。

     二 、宁波文化与特产
     ()宁波帮的宁波人为一家人
     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勇创大业。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创业,既要有宏大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实干。如同创建一座大厦,目标便是构建大厦的总体设计,实干则是建造大厦的钢筋砂石。宁波地处海滨,田少人稠,在长期外出经商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根在宁波,创业在上海、天津、武汉以及香港、台湾,还有的徙向海外,诸如虞洽卿、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等等。从这些宁波商帮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发现宁波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闯大业的精神风貌。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比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等等,他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效桑梓。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凡是有宁波人在外地从事实业的地方,几乎都有宁波同乡会的组织,这些同乡会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扶助乡亲,报效桑梓。这种理念在宁波商帮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他们离别故土,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取得成效之时,不忘报效国家,不忘为故乡父老乡亲造福。以邵逸夫的乡情为例,可以从他珍藏的“三件宝”中得到证明:一块银元大小的泥土制品,周围镶嵌着一圈稻谷,正中是谷粒镶成的两个字“乡土”,反面是一个“寿”字;一把银制的古式钥匙,上面刻着四个字:“桑梓钥匙”;一块石头镇纸,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迹。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为明确:“我要为国家富强多做些事情。”他捐赠了10多亿资金,用于祖国各地的科教事业。大气开放,勇创大业,报效桑梓,这也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浙江精神在一个区域的具体展现。作为宁波人,我真诚祝愿宁波精神在推动宁波的经济发展、提升宁波父老乡亲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威力。

     ()“宁海舞狮”,宁波别样的舞蹈艺术
     宁海素称“狮舞之乡”。狮舞源于佛教,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人们在敬神祭祖时,常通过狮舞的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美好愿望。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这一特定的组织进行活动。每遇狮子班进村演出,都有专人报信,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热闹非凡,示意吉祥降临。先在祠堂、庙宇表演给祖宗、诸神观赏,以显示坦荡、虔诚,然后再去广场,形成狮舞的高潮。“宁海狮舞”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表现山区狮子猛勇性格的武狮舞,也有表现沿海地区狮子温顺性格的文狮舞,而介于山海之交的地区则融两种风格为一体,成为文武狮舞。

     ()“中国开渔节”,渔文化的生动实践
     宁波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传统的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而锣鼓齐鸣、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况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十万游客。
     宁波的象山半岛拥有800公里的海岸线,象山县是全国渔业大县,捕捞业在当地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唤起渔民对海洋资源日趋衰减的忧患意识,教育渔民自觉保护海洋资源,自1998年始,象山县委、县府首创中国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的活动内容,在改革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赋予体现当代渔民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特色的积极成份。以祭海、放海(放鱼苗和海)、开船等仪式表达政府和社会各界欢送渔民出海,祝愿他们出海平安,满载而归;引导广大渔民热爱海洋,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开渔节以“开渔”为号召,请来四方客人,举行带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利用开渔节这一文艺舞台,演奏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经贸洽谈、滨海旅游、学术交流等推动发展经济的交响曲

    (四)宁波服装和国际服装节
    宁波服装的特点:第一、宁波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衬衫、第一件中山装都出自宁波裁缝之手。第二、宁波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产地之一,服装产量占全国总量的约12%。第三、宁波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出口城市之一,每年全市服装自营出口可达近30亿美元。第四、宁波市是拥有国家级服装品牌最多的城市,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太平鸟、唐狮、培罗成等一大批全国著名服装品牌。第五、宁波拥有全国唯一的服装博物馆;6、宁波拥有全国一流的服装院校。

     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是宁波市综合性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依托宁波这一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通过举办系列的服装文化、服装经贸和艺术交流等活动,扩大宁波对外影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了宁波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在全国各类服装节中唯一获得这一殊荣。

     (五)“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
     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宁波余姚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有4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是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有数以万计的,刻有较为精细的装饰花纹的陶器、骨器等。其中人工栽培的水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农作物。河姆渡遗址大量文物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

     (六)别具风味的“臭冬瓜”
     “臭冬瓜”为宁波人最爱吃的家常小菜。风味独特,奇香味美,健脾开味,老少皆宜。“臭冬瓜”是用冬瓜切块,煮熟后凉透,再撒上细盐、麻油等调料。吃法非常奇特,把煮熟的冬瓜块放“臭卤”中浸泡吃,世间少有。

     (七)宁波汤圆
      汤圆原名元宵,据考证宁波汤团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而享誉海内外。宁波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以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一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总爱吃碗汤团以寄托思乡之情。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1997年入选为中华名点小吃。

    (八)宁波溪口千层饼
     在溪口制作千层饼始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它外形四方,内分27层,层次分明,金黄透绿,香酥松脆,甜中带咸,咸里带鲜,风味独特,食后令人口齿留香,百食不厌。
      溪口千层饼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特产品奖,成为中外游客品尝和馈赠亲友的旅游食品,特别是背井离乡的海外游子,都喜欢托回乡的亲友带些回去,以慰思乡之念。千层饼除畅销浙东一带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九)“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
     宁波奉化芋艿头是宁波有名的传统土特产,以奉化前葛产的芋艿头最负盛名。芋艿头富含淀粉、维生素C、钙、磷、铁等成分。芋艿头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红烧、蒸煮、盐烤或咸菜汁烤着吃,也可以炖排骨吃,“排骨芋艿煲”已成为宁波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吃起来别有风味。

      三、宁波的历史名人
     (一)“出世之才,遂兼五绝”的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宁波余姚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后,为弘文馆的学士,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后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幼时从智永学书,得王氏家传,所以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二)“心学大师”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宁波余姚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因筑室余姚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他所创立的学说不仅名满一时,并且左右了思想界几达百年之久。他发展了陆象先的主观唯心主义,成为理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认为“万事万物不外于吾心”,“心明即是天理”,提出“致良知”说。强调“知行合一”,要求把不善念头在内心活动过程中及时克服,但又从道德修养上强调不能只说不做,主张能行才是真知。他的学说在明朝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称为“阳明学”。起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三)“忠臣孤子”黄宗羲
      黄宗羲,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宁波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四)《明史》总修撰人万斯同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宁波鄞州人。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浙东学派”的重要成员。年轻时受业于黄宗羲,博览诸史,并潜心攻读《明实录》等史籍,尤为熟悉明代掌故,曾撰《明史稿》一书。清康熙皇帝下诏纂修《明史》,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虽不署衔,不受俸,但实际上他是《明史》的总修撰人。在史学上成就巨大。

     (五)“京剧大家”.周信芳
     周信芳,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人,著名京剧演员,工老生。出生艺人家庭,七岁从陈长兴学戏,并以七龄童艺名开始在杭州演出。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曾演出《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新戏,抨击袁世凯等。长期在上海演出,曾受谭鑫培、冯子和等影响;并与王鸿寿、汪笑侬、潘月樵等协作,编演、移植了许多剧目。艺术上勇于革新改造,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戏曲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麟派”。代表作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曾先后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职。论著编为《周信芳戏剧散论》,常演剧目编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另出版有记录其舞台艺术的《周信芳舞台艺术》一书。

     (六)“国画大师”潘天寿
     潘天寿,中国画画家,美术史论家。浙江宁波人。1916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4年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西湖艺术院教授。1929年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浙江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二届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有《潘天寿画集》、《潘天寿画选》等。

     (七)“笔笔有我”,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宁波鄞县人。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强"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堪称旷世罕见。沙氏学问渊博,识见高明,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兰沙馆印式》、《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文集》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沙孟海是中国当代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

     (八)“左联烈士”,柔石和殷夫
     柔石,原名赵平复,宁波宁海人,小说家。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学活动。1930加入“左联”,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主要著作有: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散文《一个伟大的印象》等。

     殷夫,原名徐祖华,一署白莽,宁波象山人,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前后到上海读书,同时开始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左联”。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主要作品有《殷夫选集》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指南—宁波》         中华书局出版社
2、《大雅中国旅行图鉴—宁波》     中国旅游出版社
3、《浙江概览》                   浙江人民出版社
4、《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孝聪著
5、《中华舞蹈志:浙江卷》         学林出版社
6、宗游网          www.china­—zongmao.com
7、中国宁波网      www.cnnb.com.cn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