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001阅读
  • 5回复

(文化之旅)课题组考查殷墟文化、拜谒袁世凯墓,思考帝王风水与历史真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3-07
一、考查之旅

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一片甲骨惊天下,让中国历史有了文字的佐证。

这才是文明的标尺。

人们记住了安阳作为字源的同时,也记住了它曾经是商王朝的故都。



课题组出于对文字认识的需要,增加对王朝历史的感性的认识,2011年3月3日下午1:30从北京西四环出发,经大广高速(106)、转南林高速(S22),于5:30分到达安阳。同时为了体验汽车文化的运动与速度,在新开通的大广高速选择路段,进行了君威汽车(1.6T)极限行驶,时速最高达到240公里/小时。由于旁座照相不便,只能由驾驶者亲自摄影,所以只拍下了235公里/小时的速度表。











当晚住在盛德利快捷酒店,第二天上午,谭老师一行先拜谒第一任民选大总统--末代复辟皇帝袁世凯之墓。回来思考,觉得历史值得反省与怀疑,第二天上午,即3月5号上午,再行拜谒袁公林,敬达仰崇之心。







3月6号课题组部分人员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3月6号下午,课题组一行参观殷墟遗址及殷墟王陵。

3月6号为农历二月二,即龙抬头风俗日。课题组男士晚饭后,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一一剃头。

二、安阳简介

关于安阳,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面积7413平方千米,人口542万,辖1市5县4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袁世凯墓、曹操高陵所在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 这里流传着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韩陵定国寺等.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位于安阳市西北的殷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建都于此,营建了中国青铜时代最繁盛的都城-大邑商,创造了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灿烂夺目的殷墟文化。


  作为商代晚期的国都,殷墟依托洹河,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的环形、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了一个高度繁荣都城的宏大气派。濒河而建的殷墟宫殿建筑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形制多样,对中国古代的宫殿宗庙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宗族为单位的民居,成片分布,并铺设了陶制排水管道,其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12座王陵大墓和数量惊人的人殉、牺牲则组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1961年3月,殷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到了殷墟时期,青铜冶造业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目前,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已超过了5000件。其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铸造工艺精美,并出现了较长的铭文,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名人

上古颛顼帝

  颛顼帝是“五帝”之二,本姓姬,又名颛畜、颛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颛顼是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父亲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泸水之打冲河)怀孕12个月生下颛顼。因最初建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12岁时,追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承金天氏继帝位,迁都于帝丘。


  上古帝喾

  帝喾(kù)被后人列为上古“五帝”之三。他是少昊金天氏的孙子,虫乔 极的儿子,姓姬、名帝俊,因为在辛地(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开基,故号称高辛氏。)他是黄帝的曾孙、虫乔 极的儿子。继承其叔父颛顼称帝70年,105岁时去逝。


  巾帼英雄妇好

  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200多条。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


  出身奴隶宰相傅说

  傅说是商朝奴隶出身的宰相,他辅佐武丁治理国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的发展。傅说自幼聪明,虽出身奴隶,但勤于苦学,非常关心天下大事。武丁被送到林虑山后,很快就和傅说交上了朋友。傅说感到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傲姿,不仅能和平民和睦相处,而且还肯同自己这样的奴隶交朋友,所以很赞赏武丁。武丁在和傅说相处期间,学到不少知识,想帮助其解除奴隶身份,成为一个平民。后来,武丁做了商王,用三年不语的计谋,把傅说请进殷都王宫,拜为宰相。傅说从整饬朝纲开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以为榜样。武丁言听计从,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大力推行新政。傅说不负众望,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三年工夫,就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秩序井然。在国内恢复生机的同时,他还积极与周边邻国修好关系,严惩那些敢于进犯的周边国家。终于,国家富强起来,国势再度复兴,一时间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强国。对傅说的辅佐,武丁甚为感激,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许多财物,让其退休养老,同时教育宫廷子弟,帮助他们学习管理国家的本领。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奴隶出身的宰相,把其住过的林县石板岩乡政府南3公里处的宝泉岩,称“王相岩”。


  西门豹

  西门豹生活在魏文侯时期,深得文侯重用,让他担任邺令。西门豹任邺令的时间,史载说法不一。《史记-魏世家》说在周威烈王五年,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1年);《资治通鉴》则系于周威烈王九年,魏文侯二十九年(公元前417年)。

  西门豹在邺令任上,政绩最著者当为凿渠引漳以溉田。西门豹发动修渠之初,因为工程艰巨,百姓们都不乐意干。豹说“今天父老乡亲虽然苦点,然而百年后,后人不会忘记我们”。“泽流后世,无绝已时”,至今有口皆碑。

  至今,漳河南岸的安阳北部一带地方,还留有当年西门豹兴修水利的遗址。现在的稻田村就是因为引水种稻而得名。


  锐意变革改革家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卫国(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公孙氏,名鞅,后来他到秦国被封于商,又称商鞅。公元前359年,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续修穆公之业,遂西入秦,任左庶长,实行变法,旋升大良造(相当于宰相之位)。商鞅相秦十九年,辅佐秦孝公变法。


  瓦岗军首领翟让

  翟让,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生年不祥,东郡韦城(今滑县东南妹村人)。骁勇有胆略。初任东郡法曹,因暗放狱中无辜百姓,被判死刑。后被人救出,到瓦岗(今滑县南)组织农民起义,聚众一万余人。大业十二年(616年),出身贵族的李密投奔瓦岗军。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说服附近许多小股起义军,合并余瓦岗军。

  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攻克了金堤关,打下荥阳诸县,生势逐渐壮大。但是由于内讧翟让在大业十三年被李密设计杀害。


  李延寿

  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学家。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千余卷。从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二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贤相韩琦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今安阳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二日出生于福建泉州。祖父韩构,从河北赞皇迁居于相州。韩构在五代时做过贝州清河县(今河北清河县)令,入宋,曾知康州(今广东德庆县),以太子中允卒。
韩忠彦
  韩忠彦(1038~1109)字师朴,安阳(今属河南)人。魏郡王韩琦长子。历官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户部尚书、尚书左丞、同治枢密院事、知院事、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左仆射,知大名府,遭谪,以宣奉大夫致仕。
韩侂胄
  韩侂胄(?~1207年11月29日)南宋人。字节夫,宋朝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为韩琦五世孙。父娶宋高宗皇后之妹,韩侂胄以恩荫入仕。光宗绍熙五年(1194),他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宋宁宗赵扩即皇帝位。宁宗即位不久,韩侂胄就逐赵汝愚出朝廷。从此,掌握军政大权达13年之久。 韩侂胄当政时的一件大事,是崇岳飞、贬秦桧。发动北伐战争,由于坚持抗敌,遭受投降派的杀害而牺牲。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旧历二月十五日,生于安阳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名岳和,母姚氏。岳飞自幼即参加农村各种劳动。他力气过人,喜爱武术,学会了驶枪、射箭。15岁时结婚,妻子刘氏次年(宣和元年,1119年)生下长子岳云(后刘氏改嫁,建炎元年,岳飞在南方和李氏女子结婚)。

  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被削去兵权,改任枢密副使。八月,所任此职也被罢免。十月,秦桧一伙奸党捏造罪名,诬陷岳飞,将其打入大牢。同年腊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岳飞和岳云、张宪一同被杀,岳飞时年39岁。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其事莫须有”(难道没有这样的事吗)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一说赐毒酒而死),时年三十九岁。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建庙于鄂。六年,赐岳
飞庙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谥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宁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封为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定谥号忠武。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郑廷玉

  元代戏曲作家,齐名关汉卿。彰德(今河南安阳市)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有杂剧23种,今仅存 5种:《看钱奴冤家债主》、《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楚昭王疏者下船》、《布袋和尚忍字记》、《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另有一种《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但一说为无名氏作。

  郑廷玉的不少作品表现了万事前定、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宣扬神佛威力,因果报应;但剧中也有一些可取的内容。如《看钱奴》一剧,写一个冻饿将死的打墙人贾仁,由于在东岳庙求神拜佛,神灵被感动,将财主周荣祖家的藏金,让他在打墙时全部得去,富贵20年,作为对他信佛的报答。周荣祖由于父亲不信佛,毁寺庙修宅舍,以致应举落第返乡,沦为乞丐,将儿子长寿卖给了贾仁。直到20年后,贾仁死,家财仍归周家,周氏父子亦得团圆。本剧取材于晋干宝《搜神记》中"张车子"故事,但有不少加工创造。剧中用夸张而又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刻画守财奴贾仁悭吝刻薄的性格,生动深刻,入木三分,具有典型意义,历来为人称道。此剧表现了郑廷玉对社会现实有深入的观察,又熟悉舞台演出的规律,但他的宿命论思想,影响了创作成就。这情况在《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等剧中也存在。至于《疏者下船》、《忍字记》、《金凤钗》诸剧,思想境界不高,艺术上也无甚特色。

  郑廷玉剧作语言当行,技巧熟练,尤擅长讽刺手法。由于他熟悉人情世态,他的剧本常有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明官名臣郭朴

  郭朴(1511年~1593年),字质夫,世称东野先生,乡人呼为“郭阁老”,明代安阳人。嘉靖十四年(1533年)考中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年)冬,郭朴任吏部尚书。四十二年三月,离职回籍守父丧。四十四年四月,世宗召朴回京任职。郭朴因守制(3年)未终,不愿赴任。但世宗念其做官廉正,特欲用之,未准其请,他只好离家再次出任吏部尚书。

  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郭朴兼任武英殿大学士,与高拱(河南省新郑人)同时入阁。时内阁首辅为徐阶。是年十二月,世宗病死,穆宗即位。徐阶在草拟遗诏的时候,未同高拱、郭朴商议,遂引起高、郭二人不满,隔阂日深。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高拱愤而致仕。九月,郭朴也致仕回籍。告老还乡后,回到故乡安阳隐居于安阳东郊,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曾赋诗咏怀:“茅厦三间蔽日,槿篱四面遮风。”“几上一编农谱,壁间几幅耕图。”这就是他晚年的真实写照。根本不像一个曾位居宰相的人。 明万历廿一年五月十八日(公元1593年),郭朴卒,享年83岁。翌年十一月二日葬于韩陵之阳。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3-07
拜谒袁林:先看民国时期袁林照片
袁世凯墓位于安阳市洹水北岸,俗称袁林。

1916年建成的袁世凯陵园是中国第一座中西结合的陵园。陵区共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清代皇室陵墓建筑方式,最南端为望柱。过望柱便是石人、石狮、石马等雕像区。其后是一座巨大的碑亭。墓碑后,为三间传统的中国古典大殿,大殿均仿清代建筑,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富有民族特色。

过墓前大殿不远,有三孔大门,这是典型的欧式墓门。中间一门,为纯铁铸造,正中悬挂墓徽。铁门后,是墓室,全用现代钢筋水泥浇铸,高三层。整个陵台区全用了欧洲筑陵的方式,布置疏朗,简朴大方。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水印,现在的袁林可参见http://bbs.voc.com.cn/topic-2084204-1-1.html


请点击网址查看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3-07
河南安阳袁世凯墓
  袁世凯老家在河南项城,为什么要葬在安阳呢?袁世凯生前含糊其辞,近代史家也只能分析推测,因此各有各的说法。

  早在袁世凯归隐的1910年冬天,他就为自己选择好了墓地,但究竟在何处他没有明说。1911年6月他在致端方的信中写道:“兄衰病日增,行将就木,牛眠之区,去冬已卜得一段。”据其子袁克文记述,袁世凯自选的墓地在太行山中。他写道:“昔先公居洹时,曾自选窀穸(音zhun xi,意墓穴。)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旷,永安之所也。”袁氏后人最后讨论葬于何地时,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愿办,但长子袁克定坚决反对,决定将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


  对于袁世凯不归葬项城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说法认为和他的身世、家事有关。

  清咸丰九年(1859),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县袁寨。他们家按照“保、世、克、家”来排辈分,父亲袁保中有八个子女,长子世昌、次子世敦和两个女儿为原配夫人所生,其余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凯行四,7岁时又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袁世凯做山东巡抚时,他的母亲刘氏病死在天津,灵柩运回项城之后,袁世凯的同父异母兄袁世敦以嫡子主持家务,他认为刘氏不是正房,坚决不准正门出殡,灵柩也不能埋入祖坟正穴和袁保中合葬。尽管袁世凯颇有权势,但囿于伦理纲常,只能和哥哥争执,甚至跪下哀求,也没有得到袁世敦的许可。袁世凯最后只得另购坟地,才算让母亲安然入土,但也因此和袁世敦闹翻了脸,盛怒之下与之绝交,从此永远不再回到项城老家。


  作为直鲁咽喉、平汉铁路重镇的安阳,在袁世凯的宦海生涯中,可说是一处风水宝地。众所周知,袁世凯早年考取功名屡次落榜,后投身行伍才逐渐发迹。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甲午战后的天津小站练兵,从此青云直上,戊戌变法的第二年当上了山东巡抚,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进入了大清朝廷的权力中枢。


  1905、1906年北洋陆军连续两年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会操,其中1906年9月的会操是在彰德举行的,袁世凯是阅兵大臣。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实战演习,精选出来参加演习的北洋官兵有4万多人,还有各国驻华官员和记者500余人参加。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北洋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亮相,也是袁世凯对自己家底的一次大炫耀,因此更被朝廷看作是栋梁之臣。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登天,与袁世凯有矛盾的醇亲王载沣摄政,他发布谕旨解除了袁世凯所有职务,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袁世凯自从和大哥闹翻之后,就把彰德当成了自己的故里。这里位于河南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袁世凯小的时候,就知道安阳这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袁绍发祥之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二百多亩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袁世凯墓地详细

  河南安阳以出土了甲骨文的殷墟而名闻遐迩。在安阳还有一处奇特的景观——袁世凯墓。袁世凯的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初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在乱世中也造就了他混乱、复杂的人格。1859年,他出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大地主官僚家庭。在他7岁时,过继给叔父为嗣子,从小就随叔父游历宦海,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社会不公也怀有不满。早年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他曾把日本作为效法的榜样,积极倡导维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袁世凯还是发起人之一,并捐纳500金以资助。但他最后不仅背叛了维新派,还用维新志士的鲜血染红了顶戴,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复辟称帝。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他死后为什么埋在异乡安阳呢?1906年9月,北洋陆军在彰德府(今安阳)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操,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就是当时两名阅兵大臣中的一员。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军事实战演习。各国武官、驻华使臣以及500多名记者等各方人士来观看了会操盛况。这一次,袁世凯声名大震。袁世凯了解到安阳有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三国时袁绍的发祥之地。所以他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就买下了这里二百多亩地。不久,还真就派上了用场。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撒手而去。次年1月,摄政王载沣就发布谕旨,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令其“开缺回籍养疴”。而袁世凯是极不情愿回项城老家的。一是因为项城远离京城,穷乡僻壤,很难东山再起。二是他因葬母之事与同父异母的大哥闹翻,项城的大哥也不会容他。袁世凯的母亲是侧室,在天津去世后,他把灵柩拉回了项城,要埋入祖坟。不想却遭到大哥袁世敦的激烈反对,言侧室不能进祖坟。最后袁世凯只好在离老家十多里的地方另选坟地埋葬母亲。从此,两兄弟就恩断情绝了。


  考虑再三,袁世凯选择了来安阳洹上村“养疴”。1909年1月6日,袁世凯携家小来到安阳,在洹上村修建了“养寿园”,隐居下来。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束手无策的清廷被迫又起用了袁世凯,他东山再起掌控了清政府的军政实权。1916年,袁世凯称帝不成,心力交瘁,病情加重,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于是派人赶赴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而亡。北洋政府耗资70余万银元,在洹水河畔建起了这座占地近140亩的浩大袁林。


  袁世凯的墓为什么不称“陵”而称“林”呢?据说,袁世凯死后,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也想按照历代帝王的标准,把自己老子的墓地称为“袁陵”。但当时执政的大总统徐世昌却不同意,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了‘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而准其称为“袁林”。中国自古以来,只有帝王之墓称为陵。河南巩义有宋陵;北京有明十三陵;河北有清东、西陵。而也只有圣人之墓才称为林。山东曲阜有孔林;河南洛阳有关林。而袁世凯墓称为“袁林”,与圣人墓相提并论,实在有些可笑。

  袁林的整体建筑风格是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神道中央是一座钢筋水泥石头筑就的洋式风格高大牌楼,神道两侧依次分列着汉白玉质的望柱、石狮、石虎、石马和文官武将。望柱的六面,雕饰着“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在中国是帝王所专用的纹饰。看来,袁世凯死后也要享受皇帝的待遇。最有意思的是神道两旁的文官武将,个个如真人般大小,完全是袁世凯执政时北洋政府时期的装束。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神态恭谨;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据说其形象与当年的袁世凯十分相似。在中国的陵墓史上,这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石像生了。


  神道中间是一座红墙、绿琉璃瓦的碑亭。亭内巨大的石雕墓碑正面镌刻着袁世凯的继任者、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转过碑亭,便是袁林的主要建筑群“堂院”。堂院的建筑很像中国传统风格的寺庙。一座如“大雄宝殿”般的景仁堂,是当年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室内设有供桌、灵位以及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现在成为介绍袁世凯生平的陈列室。


  穿过堂院,即是一派欧式风格的袁世凯的墓庐。罗马式的大柱子、浑铁铸就的大铁门、青石砌成的墓庐,与前面的庙堂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墓台前的大铁门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双柱之间。铁门的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纹”,不忘帝王的排场。墓庐为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整个墓庐显示着民国初年西洋式建筑特色。据说当年在袁墓的周围,还有大片的树林和祭田,在空旷的平原上凸现出一派显赫。


  民国十七年,冯玉祥把袁世凯的“养寿园”没收,做了安阳高级中学的校址。袁世凯在安阳的田产也被充为公有。但袁林在民国年间一直得到保护,连日本人也没破坏它。

  1952年10月,毛泽东来袁林视察,作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这样,袁林才得以逃脱历次政治运动的劫难,完好地保留至今。现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3-07
袁林又名袁公林,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墓地。陵墓参照明、清帝王陵墓格局修建,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整座墓园由照壁、石桥、神路、石牌坊、石像、碑亭、享堂、墓门、五供和墓台组成,总体来说,墓园的前部更多地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墓园部分以西洋风格为主。袁林是值得一去的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公元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病逝,北方下半旗致哀,西南诸省悬旗致庆。袁世凯曾苦恼自语:“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他“息肩”之后,终于被“扶柩回籍,葬我洹上”。

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名不正而言不顺,最后不到六十岁“息肩”。他的墓不称“陵”而称“林”,是有大原因的.据说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但当时当政的徐世昌却不以为然,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自古帝王之墓为陵,圣人之墓为林,袁世凯墓效仿“孔林”、“关林”而称“袁林”,不仅巧妙,简直是掠美了陵式的大型陵墓,葬袁于此,人称"袁林"。

袁林从风水文化角度考查,有几点值得思考:

1、据说从袁世家族基因来看,没有超过60岁的。为了突破这个家族魔咒,袁世凯选择安阳吉地,希望通过风水吉气,改变家族寿龄局限。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从此后,袁氏家族后人开始了长寿。如袁家骝。

2、据说袁公有脚疾,其葬后,墓地树木受其灵变,树木脚下大多变形,成残疾状。

3、据说袁公身材不高,在其林内有一松树,受其灵气,90多年,矮小异常,但身形茂盛。世人笑称其为“懒松”。

4、参考《风水三千年》,袁公墓确有得风水之吉。

5、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登天,与袁世凯有矛盾的醇亲王载沣摄政,他发布谕旨解除了袁世凯所有职务,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袁世凯自从和大哥闹翻之后,就把彰德当成了自己的故里。这里位于河南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袁世凯小的时候,就知道安阳这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袁绍发祥之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二百多亩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更没有想到的是,袁公在此隐居,果真三年后重回政坛,逼清帝退位,宣告帝制结束,并废除科举。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3-13
感触颇深。读历史,一定不要限于文字,还要读文字以外的语言。古人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又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此理。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发帖
4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3-28
文字只能细细玩味,身临其境方有震撼之感!这是拜谒文化古迹最大的收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