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39阅读
  • 0回复

2011届高三作文时事素材(2)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25
2011届高三作文时事素材(2)
一、360与QQ之战
   2010年11月3日,腾讯与360之战爆发最新冲突,腾讯公司发布的“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终于把看热闹的用户拉进了“战争”的旋涡。腾讯称装有360的电脑将停止运行,360表示将保证和QQ同时正常使用,腾讯方暂停WEBQQ使用,360下线了扣扣保镖。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影响人数最多的一次热点事件。
   评论摘引:1、其实,360和腾讯本来可以通过司法诉讼来定纷止争,但让人遗憾的是,双方都视法律为空气,而是以牺牲用户利益的代价来对骂。一个指责对方没有道德底线,一个怒斥对方是网络暴行;一个自称忍无可忍,一个则高举反霸权的大旗。双方互揭老底、互相拆台,用词越来越狠、口气越来越硬,简直是斯文扫地。一个企业要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就必须秉承道德信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就必须克服自私的欲望。狭隘的企业观、狭隘的发展观,最终将导致企业被市场所淘汰。正如古人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企业与企业的商战中,惯见的往往是商业道德的缺失。不是没有竞争,只是竞争尚在丛林时代,为了胜出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胜出挟用户以令天下,为了私利敢将道德和法律抛弃。商业道德的核心在平等竞争,也在消费者的至上利益。“礼崩乐坏”的恶果不仅由消费者承担,也会牵连所有的市场竞争主体。
    2、若说市场的争夺,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分裂用户,更无须你死我活。共创双赢共赢的局面,实在是和平理智之路。腾讯和360的恶斗,让我们见识了原来互联网上的内斗,比之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十几天前,我们见识了另一场内斗,蒙牛和伊利也是这么打起来的,再往前一点,格力和美的也曾经传出过同样的闹剧。其实,相互封杀,这种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斗争并没有意思,互联网是个大市场,它不是你想守就能守得住,想堵就能堵得光的市场,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真正垄断,学会共存也许比学会竞争更重要。
二、农民工演唱《春天里》遭热捧
   连日来,北京两位农民工歌手在出租屋内即兴自拍的歌曲视频《春天里》,在互联网上得到数以千万计点击和转载,让网友“哭得无法抑制”。网友们说,民工版《春天里》唱出了真实情感,唱出了农民工生活的辛酸,也唱出了打工族执著顽强的生命力。湖南省委书书记周强在不同场合两次推荐《春天里》。
    评论摘选:1、感动来源于生活,生命力也来源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我们始终没有失去春天里的信念。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首歌里找到自己,赤子一样的执着是人们对于生活惟一不变的回报。在一首歌中,清贫不改乐观,迷茫不失自我;狂野不改豁达,流泪不失希望,于平凡生活中,更加贴近大地,永不失去向上的力量。人们对生活,体味最真实,感受最真实,没有自不量力的奢望,没有浮华虚无的追逐,有的是对快乐的追忆与希冀,有的是对生活平实的追求:“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谁不懂相濡以沫?谁不懂幸福生活?平凡如我辈,亦懂得上进的力量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伟大的作品所饱含的健康力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一首歌真实的演绎,真实的感染力,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中国有那么多农民工,“农民工已经形成中国社会一个极具特点和特色的社会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最有生活基础,懂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经历着许多人不曾或不会经历的事情”,生活给予他们悲欢离合,生活也给予了他们创造幸福的力量。他们在贴近大地、拥抱生活时表现出的底层群众的旺盛生命力与野草般蓬勃的生气,让人震撼,让人启迪。——潇湘晨报晓宇
    2、如果《春天里》是一首脱离生活、远离地气的呻吟,如果歌者没有唱出老百姓的苦痛、伤悲、挣扎与梦想,就不可能引起坊间的强烈共鸣。其实,《春天里》原唱者是歌手汪峰,汪峰去年推出这首单曲后,一直好评不断,但远远无法企及今天的热度,一大原因就是翻唱的是两位朴实的农民工。无论29岁的刘刚还是44岁的王旭,他们在这之前,都是边缘的,他们的处境甚至有些艰难——他们交不起房租、甚至养不活自己,比如王旭租住的是一间七八平方米的房子。由这两个人让我想到了“蚁族”,居住在地下室的“鼠族”,那些万万千千的“蚁族”“鼠族”们,他们同样为生活所困,同样怀持着卑微的理想,在不停地熬;我还想到了农民工,旭刚组合都是农民工,唱歌是业余,比如王旭,他从河南商丘到北京打工,曾经烧过锅炉,现在在一家制药厂仓库当复核员,月入1000多元。可以说,旭刚组合的背后,站着密密麻麻的“蚁族”“鼠族”,林立着难以尽数的农民工、弱势群体。在受到关注之后,两人的命运也许能够有所改变,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呢?民工版《春天里》很给力,也很悲催。读懂民工版《春天里》受追捧的社会表情,比仅仅感动更有必要。特别是官员和相关部门,感动之后更应该行动,按照中央的部署,踏踏实实推进各方面的改革,让弱势群体分享发展成果,尽快走出逼仄的生存状态。温总理曾说,“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此“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发展机会”的公平正义,显然是真正的“春天里”———能够“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不再迷惘流泪的“春天里”。(王石川)
三、圆明园罹难纪念150周年
    2010年10月18日,圆明园迎来了罹难150周年纪念日,系列纪念活动于2010年9月27日正式拉开帷幕,历时一个多月。活动的高潮是10月18日的纪念大会,将邀请世界多国嘉宾,其中包括当年洗劫圆明园的英法等国的政要和名人,不过,筹委会副主任爱新觉罗·宝表示,纪念活动不是要记仇,而是要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倡导和谐世界,记住圆明园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评论摘引:圆明园自康熙46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梦幻般存在150年。而今,以残骸、废墟遗世又150年!其兴败存废,写照着中国近现代史。
    ——作为“康乾盛世”象征的圆明园,随着“财散民聚,财聚民散”治国理念杳渺荡然,其豪奢极致与“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凋敝民生日益形成极致反差,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蓬岛瑶台风雨飘摇;
    ——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不乏海宴堂、远瀛观、大水法等西洋景,不乏外国使节、传教士、洋画家的助兴应和的身影,但享受其中的封建帝王以天朝自居,对外界懵然不清,不知西方世界正在进行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全然不知大大落后于人,圆明园览尽世界风光,却如遗世独立“孤岛”,最后落至落后挨打的命运;
      圆明园的命运,浓缩了一个半世纪中华民族的命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面对旷世罹难与屈辱,中华儿女哀伤而不颓丧,悲怆而不悲沉,催生出深沉浩瀚的强国梦,并将自立自强融入自己的血液,以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气概,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执着追求民族复兴的悲壮历程,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东方。
     2、150年前的那个秋天的一场劫掠和那把大火,将一个王朝300年积攒的宝物裹挟而去,涤荡的不仅是那些王公贵族的颜面,还有东方古老民族数亿蚁民的尊严。150年来,我们总是将“圆明园浩劫”归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国门的轰打;我们又总是归结于资本主义的血腥,对生产资料的疯狂占有。150年来,“圆明园浩劫”一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仅是西方列强的凶恶,更是东方古国的文化和科技的落后、对通行世界的市场规则寡淡无知。它告诉150年后的后人,固守国门、回避世界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150年后“圆明园浩劫”仍然在拷问着我们。
    3、为了忘却的纪念——150年前的今日,圆明园在劫掠一空后被付之一炬。因为大清朝的溃败和京畿的陷落,“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就像一个暴露在强盗面前的被扒光衣服的小姑娘,结果根本就毫无悬念。这是一道深刻在民族灵魂上的伤,至今未愈!150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了不再被外族肆意掠夺和践踏奋起抗争,抛头颅撒热血。而今,我们再不复当年的羸弱,我们陶醉于今日的繁华,那个残破不堪的废墟正在从我们的生活和心灵中淡去,再旧事从提便有些不合时宜了。但也正是在今时今日,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所有宣布拥有主权的领土行使主权,还不能对所有来自外部的不合理要求进行有力回击,还不能完全回复祖先的辉煌与骄傲。所以,特别是在我们依然还不够强大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还是有必要再唤醒对这段历史的记忆,牢记一个屈辱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四、韩寒“炮轰”大师
   
不久前,韩寒和陈丹青在湖南卫视一档电视节目中就阅读与小说进行讨论时语出惊人,“炮轰”众多文学大师,称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引起一片哗然。9月27日消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就读于北大的儿子李戡一句“韩寒算老几,大学都考不上”曾引发了规模不小的口水战。两人之间的争斗刚刚平息不久,近日,不甘寂寞的李敖又登上《杨澜访谈录》,向韩寒“开炮”,称韩寒的书是“臭鸡蛋”。
    评论摘引: 1、评论家浩歌撰文回应称,“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是我们这个民族杰出的文学大师,是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颠覆大师贬低大家可笑而且徒劳。”浩歌认为,对中国人公认的文学大师贬低嘲讽,伤害了一个民族的文学尊严,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是一个文人的基本修养。评论家李亚广则直言不讳地表示,韩寒、陈丹青之流已经把“批名人”招“骂”当作保持大红大紫光环的灵丹妙药,是把肤浅当作招惹眼球的卖点。在互联网上对两人的批评与质疑声就更显言辞激烈,有的网友嘲讽韩寒“就是又一个靠骂人炒作自己的宋祖德”,甚至有网友声称“如此言论只能说明他们自身的自大和无知,根本不必理会,就当是狗叫吧”。此外,还有不少网友批评韩寒“你以为你是谁?”,并表示没看过韩寒的作品,以后更不会看了。还有的80后网友表示要跟80后的韩寒划清界限。
    2、初看李敖似乎有点狂傲,有点苛刻。但是李敖的话也发人深省,特别是他说:“韩寒就是长得蛮好看的,蛮体面的,人也很活泼,他知道媒体要什么东西,所以他给出来的就是媒体所要的肤浅的那一面。可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有很多深度的东西,需要很多时间累积的东西,如果否认了知识活动,那努力念书的人,去发明的人、去研究的人,这些努力都被抹煞了”。这说明了当前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头脑中存在着不小的市场,而且对国家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只是靠投机取巧,名利双收,而不是真正地为社会创造成果和文化,只是制造一些诱人的文字,对青少年十分无益,应当及时拔除,可见李敖的话是振聋发聩的。
     不读书不写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是无法写成鸿篇巨著的。李敖可以说是点中了韩寒的冷穴,后有李戡追赶,前有李老榜样,所以韩寒如果不想昙花一现的话应该多研究点历史文化,这样使自己写的东西厚重起来。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韩寒名气有了,此时更要听到李老的忠告,厉练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那样文章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能成为历史的产物。不要等自己被新人代替,韩寒降温,那时候再回首往事时,连保尔都帮不了忙了。如果一个人能把学习作为己任,不断地调整自己,这样自身的功底就会厚实起来,也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应对自如。李敖的醒世之言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练红宁)
五、名人推介——曼德拉
     1、“我没有敌人”——世界记住曼德拉,不仅因为他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不仅是因为他的努力,南非最终以和平方式废除了长达46年的种族隔离制度,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位和蔼可亲甚至有些淘气的老人,总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所以,他能自豪地宣称:“我没有敌人”。“我没有敌人”,他在很多场合强调,“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曼德拉在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就开始思考,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就仍处在狱中。
    2、斗争的一生——曼德拉参与领导了一系列反对种族歧视、种族压迫和种族迫害的斗争。他曾经多次被“禁止”(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治安处罚)和逮捕:1953年被禁止参加集会2年;1956年被禁止参加政治活动5年;1962年8月被逮捕入狱;同年11月被判处5年监禁;1964年6月12日被判处终生监禁。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27个春秋,其中在罗本岛监狱里就被关押了18年。
  即使是在极其艰难的监狱生活中,曼德拉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把监狱里的斗争看作整个南非反对种族歧视、种族压迫和种族迫害斗争的一部分,把监狱变成了与白人独裁政府作战的战场和学习的课堂。有人甚至把罗本岛监狱称作“曼德拉大学”。
  长期恶劣的斗争和监禁生活并没有摧毁他的身躯和意志,反而使他政治上更加成熟,观察问题更加周全,人格魅力得到了升华。曼德拉的伟大人格和坚强意志甚至感动了监管他的狱警,后来他们彼此竟然成了朋友。这种非凡的人格魅力帮助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世界上最受敬重的政治家。  
     3、宽容与幽默——作为一位当代伟人,曼德拉博大宽广的胸怀备受世人敬仰。2000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发生了这样一件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在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电脑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竟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闻之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因之义愤填膺。消息传到曼德拉的耳朵里,他反而非常平静,对这件事并不“过分在意”。他说:“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投票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看着曼德拉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对照时,曼德拉慈祥地一笑:“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此后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不无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的好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直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他善于巧用别人对自己的恶作剧来活跃气氛。在这里,幽默成为曼德拉博大胸怀的自然写照,书写着一种坦荡而豁达的胸襟,也体现着一种“厚德载物”的至高境界。
    4、我是罪人——曼德拉新书《与自己交谈》定于10月13日问世。英国广播公司10日援引书中一段节选报道,曼德拉在狱中时对自己所获国际名声态度谨慎。“在狱中有件事深深困扰我,我不经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错误形象,被人当成是圣人,”曼德拉写道,“我从不是圣人,而是一名不断努力的罪人。”
六、名人推介——季羡林
     1、爱国好学,堪称师表。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2、谦和低调,和蔼可亲。拥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等一连串颇具分量“头衔”的季老却是异常的谦和低调。在北大校园里,季老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住院期间,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季老马上吩咐身边人去买,他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3、坚强乐观,宽厚仁爱。在“文革”时代,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季老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到后来,他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不记仇,不报复,而且自我反思道:在当时那种气氛中,每个人都“异化”为“非人”,“焉敢苛求于别人呢?”他这种“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众人的钦敬。
    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季羡林”颁奖词——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