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913阅读
  • 4回复

颛顼帝喾——华夏人文始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绿柳新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23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北内黄县梁庄乡,史载二帝葬于“鲋山之阳”,即指此处。封土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54米,顶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残存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陵墙,南面陵墙上分别镶嵌有“颛顼陵”和“帝喾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记载,砖砌围墙系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所筑。在二帝陵庙之前的高台地上,还残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庙拜殿和左右配殿。近几年,在拜殿和配殿前后清理出历代碑碣165通。为元、明、清时期的遗物,内容多为历代王朝派遣特使来此祭奠的祭文、历代重修陵庙的庙记,以及文人墨客的拜谒赋诗。史书记载:“从宋徽宗正和二年开始,确立历代所祭之陵墓祠庙,在澶州祭高阳颛顼和帝喾”二帝陵前碑碣数量之丰,是其他各地传说帝陵少有的。



  地下还发现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说明这里在三、四千年前的原始时代就有先民居住。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址位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民间称“高王庙”、“二帝陵”,是上古“三皇五帝”中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的陵寝。据史料记载,汉代建陵,唐代立庙,宋代修缮,金代重修,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清末,被黄沙湮埋,1986年清沙时重见天日。颛顼帝喾陵,双陵并峙。经考古确认均为汉代初建、元代修缮,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等基址。其中165通历朝历代祭祀碑,古朴苍劲,记录帝陵的历史。颛顼陵有元、清标志碑,帝喾陵有明代标志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于两位上古帝王陵前,实属罕见。

  颛顼帝喾陵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上古帝王陵的珍贵实物资料。陵区内发现有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以及夹砂红顶陶片,同时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在距陵区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用蚌壳雕塑的龙虎图腾,这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吻合。在陵区众遗迹中,元代以来御祭碑碣165通,充分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表明了祭祀活动数千年不衰,这在我国上古帝王陵中也十分罕见。这些御祭碑真实记录了历朝各代的兴衰历史、文化特征、大事记略,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也是难得的书法、石刻艺术瑰宝。

  颛顼、帝喾位列“五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开创和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改革和继承了传统祭祀文化,奠定和丰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国姓氏寻根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数百家姓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喾陵是颇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华夏寻根祭祖圣地。
离线绿柳新风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9-23
 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地处黄河故道。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1940年归属新置的高陵县(即因二帝陵而命名),1949年划入内黄县。
      二帝陵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17万平方米。顺中轴线发现有御桥、山门、祭拜殿、陵冢等主体建筑遗迹。墓冢鲋鰅山之阳,东西排列,东为颛顼陵,西为帝喾陵,两冢形制规模基本相同。嫔妃墓区位于鲋鰅山之阴。《山海经校译》:“鲋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据文献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元)建庙;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史·礼志》载:“徽宗政和二年,定历代陵寝,祭高阳,高辛于澶州。”《明史·礼志》载:“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惜因陵寝地处黄河故道,清末逐渐被飞沙湮埋。
      
      
颛顼帝喾陵考古调查始于1986年,自此以来,发现有很多遗迹、遗物。有汉砖铺设的多条甬道,唐代建殿基址,宋代建筑基址和水井,元代修建的护陵墙,明代修建的拜殿、院门和神道,清代修建的配殿、山门、御桥。颛顼陵前墙嵌有元天历二年(1329年)“颛顼帝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颛顼陵”(1819年)两通标志碑。帝喾陵前墙镶嵌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在拜殿前和配殿前后的沙下清理出元、明、清历代御祭碑165通。于陵区北侧发现仰韶、龙山时期文化陶片、烧结土、贝壳、灰坑。在颛顼帝喾故都顿丘,即“颛顼帝喾陵”东南2公里的大城村,保存有夯筑城墙和载有“卫邑顿邱”、“颛顼之墟”的碑刻。

       2003
3月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发现的唐开元二年(714年)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的埋葬地理位置:“……葬于临河县东南十里窦村之北,南瞻囗水黄龙之囗长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水经注》载:“淇水北经白祀山东,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 颛顼功德盖世,被后人推崇为北方之神,称其玄帝、黑帝。墓葬以北2.5公里即是颛顼帝喾陵,与墓志记载方位一致。所以,“北眺淇川黑帝之陵”中的“黑帝之陵”就是现在梁庄镇的“颛顼帝喾陵”。这些文物都是确认帝陵帝都的实物见证。

      
二、价值评定:

      
颛顼、帝喾是我国古代“五帝”中的两位帝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目前,颛顼帝喾陵的考古发现与文献史籍所载二帝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该陵寝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文化艺术价值。

      
(一)、颛顼、帝喾陵为帝王陵寝。

      
颛顼、帝喾陵地处黄河中下游,与文献史籍所载颛顼、帝喾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且有百余通历代祭祀碑碣佐证,此处为帝王陵寝确切无疑,并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陵寝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二帝陵遗址是一处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陵寝内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和夹砂红顶陶片、证明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无疑,并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文化遗物。此地为古代顿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墓葬,内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一致,对于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御祭碑碣数量之多,为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少有。

      
陵寝已发现历代帝王及民间的祭祀碑碣165通,这在我国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见的,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这些碑碣不仅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

      
三、历史功绩

      
颛顼帝为上古“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颛畜、颛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父亲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泸水之打冲河)生下颛顼。因最初建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12岁时,追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金天氏帝位,迁都于帝丘。颛顼在位78年,终年98岁。他在位期间,有以下重大贡献:

      
(一)、始以民事纪官,断绝天地人神交通。

     
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黄帝轩辕氏以云纪官,少昊金天氏以鸟纪官。颛顼帝认为这样命名官职不太科学,就对官职名称进行了改革,开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质命名官职。并设重、黎分别掌管观天象制历授时和按统一的历法进行社会活动的天、地指挥官,统理天下神职人员和民事人员,绝地天通开启了以民事纪官的新时代。

      
可见,颛顼的“绝地天通”是通过整顿人神社会秩序,整顿祭祀,划一政教、历法,发展生产,加强社会安定,实行政教权利的高度集中,加强联盟政权的王族地位,增强联盟国族间的凝聚力。

      
(二)、创制九州,中国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大帝。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据于四川、贵州、云南一代,事实上形成长期独立局面。直到颛顼大帝,才实现中华华夏部族与川、黔、滇等地的蚩尤后裔九黎的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颛顼大帝决定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至此,中国幅员“统领万国(上万个部落),北至幽陵(即幽州,今冀北、辽南一带),南至交趾(即南交,今广东、广西和越南承天以北),西至流沙(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居延泽一带),东至蟠木(今东海中山)。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属”(《乾隆御批纲鉴》)。

     
(三)、在宗教领域,大力改革了巫术与祭祀。

      
据历史记载,当时巫术、占卜和祭祀泛滥成灾,占卜结果往往互相矛盾,严重影响了部族间行动的统一和部众的团结。尤其在九黎地区更加突出,到了“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的地步。颛顼帝除保留了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机构、场所、人员外,下令在民间禁绝巫教。九黎上层贵族拒不执行中央禁令,为此发生了中原与蜀地的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年多,最后以颛顼帝达成中原与蜀地的统一而告终。

     
(四)、改革甲历。

      
始以建寅月为历元。在二十四节气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侯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有了历元、正朔、五星、营室等概念,定下一年四季。进入治历明时的新阶段,历名《颛顼历》。

      
(五)、创作了九州中国的第一首“国歌”。

      
据史载,这首歌的名字为《承云》,其基本创作方法是:命乐官飞龙氏融汇中国八个大区域的流行乐曲“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的风格特点,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铜质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名为《承云》,用来在“万国诸侯”到国都开大会时“享上帝,朝诸侯”。
 
     (
转于网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3 16:13:42编辑过]
离线绿柳新风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9-23
 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当然,后人之所以把他尊为“上古五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还生下了舜的祖父穷蝉和大禹帝的父亲伯鲧。因此,颛顼实际上是大禹的曾祖父、舜的高曾祖父。同时,据《史记》记载,颛顼帝还是秦始皇帝的嫡传始祖。由此看来,颛顼帝是李、赵、秦、黄、陈等很多氏族的远祖。颛顼帝共传2 0 世,约3 5 0 年。
      
帝喾为上古“五帝”第三位帝王,姓姬,名帝俊,因为在辛地(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辛里)开基,号称高辛氏。他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族侄。据史载,帝喾1 5 岁时即辅佐叔父颛顼,学习治理国家,3 0 岁时继承颛顼帝位,建都于亳殷,称帝7 5 年,1 0 5 岁去世。其主要历史功绩:

      
(一)、帝喾行政大公无私,明察善恶,尤以讲信用著称。

他在位时严格要求自己,天下人都很敬服他。他直接领导的部落由八个氏族组成,主要活动区域在今中原范围。他能够更加科学地掌握日、月、星三辰的变化规律,初步掌握了观察时间、区分节令的有效方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其以讲信用著称,《水经注》、《后汉书》等有“高辛氏女嫁盘瓠犬”繁衍后代的故事。其诚实守信的美谈至今被运用到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

      
(二)、帝喾是金、银、铜、铅、铁的发现者。

据史载,黄帝时代虽然有了金属货币,但金、银、铜、铁、铅尚处于混而为一的状态。帝喾命臣下咸黑,率众于峒山(在今河南新郑、荥阳至巩义市一带,另一说在甘肃)开矿冶炼,直至将峒山开掘成空峒山,首次使金属货币分为不同等级,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

  
 (三)、帝喾生了几个后来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帝喾生唐尧为大帝,生契为商朝的始祖,生后稷为周朝的祖先,这几个人,后来对中华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史记》说他“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信而惠,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之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巍巍,其动也时,其服也土,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

      
四、史籍选摘:

      
战国,左丘明著《左传》:“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

      
汉,《山海经·海外北经》:“务鰅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山海经·大荒北经》:“鲋鰅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唐,杜佑著《通典》:“顿丘有鲋鰅山。颛顼所葬之处,今名广阳山。”

      
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于濮州曰古昆吾旧壤,颛顼遗虚,故曰帝丘。又于澶州濮阳县曰古之昆吾国,即帝丘。又曰昆吾台,在颛顼城内。颛顼城在临河东北三里,又为颛顼陵,在顿丘县西北三十里。(按:宋之顿丘去濮阳不远,当以濮阳属卫地也,故史称颛顼葬濮阳)。

      
明《嘉靖开州志》:“颛顼高阳氏姬姓,祖曰黄帝,父曰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濮,枢瑶光贯月之祥,生帝于若水。年十岁佐少昊,年二十即帝位,以水德绍金天氏为天子,初国高阳,故号高阳氏,都帝丘,始为民师,而命以民事作历,以孟春之月为元,是岁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历营室,水冻始泮,蛰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日作地时,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帝为历宗。”

明《内黄县志》:“内黄山川记载沟河,方与胜览云:‘出内黄县南,自浚滑经颛顼帝喾二陵之南达东北入内黄界。”

      
明正德《大名府志》:“颛顼庙在滑县西北七十里土山之阳,庙后帝陵并太子坟皆负卧龙岗,宋乾德六年(968)重修,旧属开州高阳乡,金大定七年(1167年)拨隶滑州,泰和三年(1203年)同知县事滑州杨邦献掌行祀事将仕郎杨焕撰文立石,国朝永乐六年和县霍巍重建。其地又有帝喾陵遂合祭之。”

      
近些年来,颛顼帝喾陵受到各界考古专家、史地学家、历史学家的重视。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西安大学教授史念海,中国史地专家谭其骧,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西安大学教授曹尔琴,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马紫梅,省古建专家杨焕成等对二帝陵进行了考察,均给予高度的评价。考古专家安金槐先生在考察二帝陵后,撰写了《河南内黄“颛顼、帝喾陵”新考》,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考察二帝陵后题写了“颛顼帝喾陵”、“华夏人文始祖”匾牌。

      
二帝陵遗迹遗物众多,文化内涵深厚,颛顼、帝喾帝功德卓著,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但其知名度却远不如炎黄,为进一步弘扬二帝文化,提升其知名度,现已成立了由中科院史学界、考古界等专家、学者组成的“颛顼、帝喾中华文明研究会”。以期更深刻地研究和揭示颛顼帝喾有关文化历史内涵。(
转于网络)
离线绿柳新风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9-23

 



丁亥年公祭颛顼帝喾文 


     维公元二零零七年五月四日,岁逢农历丁亥年三月十八,值帝颛顼诞辰之日,天清地明,春风和畅。大河洋洋,卫硝荡荡。金沙毓秀,枣槐芬芳。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以祥、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玉麟,谨代表海内外华夏子孙,在河南内黄,以香花醇醴牲肴之仪,敬献于中华人文始祖黑帝高阳氏颛顼青帝高辛氏帝喾之陵庙而告祭曰:


    粤稽邃古,狉狉榛榛。皇天苍苍,后土茫茫。赫赫始祖,颛顼帝喾。筚路蓝缕,文明发祥。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拜祭二帝,心驰神往。中华龙脉,世代传承。念兹在兹,如在其上。 


    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辅佐少昊,克绍轩皇。道德方正,智慧渊静。绝地天通,人神分疆。任地养材,肇始农耕。象天载时,历法制创。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婚姻礼仪,父系滥觞。气顺五行,始行祭祀。《承云》乐舞,龙帜高扬。平定九黎,征伐共工。威鸿八极,绥服四方。风化神宣,靡不祗虔。百家姓立,华夏安邦。以国为号,定都帝丘。是为黑帝,水德而王。四海升平,六合大治。传位帝喾,安息广阳。


    帝喾高辛,黄帝曾孙。颛顼之侄,继位而王。都于亳城,君临天下。万民抚顺,《六茎》和康。精通五行,官设五正。分治诸侯,理化阴阳。迎日送月,敬事神明。仁威惠信,天下颂扬。应时而动,开源节流。天下为公,道德高尚。年逾百岁,帝王人瑞。是为青帝,木德而王。上善若水,平等中正。天地圣明,子孙隆昌。嫡传后稷,厥为周祖。嗣传玄契,开创殷商。华夏延续,百家姓旺。禅位帝尧,寿葬广阳。 


    颛顼帝喾,上古帝王。下启尧舜,上承炎黄。允文允武,功德无量。乃圣乃灵,日月同光。丰功伟绩,光被遐荒。肇造华夏,百姓宗仰。青史铭刻,千古流芳。胄延祀绵,万代无疆。历史蹉跌,世变沧桑。始祖恩泽,山高水长。水木圣绪,盛世重光。继往开来,薪火更旺。 


    大哉中华,屹立东方。和平发展,神州泱泱。太平盛世,锦绣华章。国泰民安,龙凤呈祥。河清海晏,崛起兴旺。以民为本,繁荣盛昌。科学发展,和谐万方。八荣八耻,党纪民纲。天下华裔,宗脉同堂。海峡两岸,同胞连肠。神州一统,人心所向。顺天应人,势不可挡。 


    莽莽中原,二帝故乡。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虎跃龙骧。圣贤辈出,无愧先皇。承前启后,维新康庄。情系民生,蠲免皇粮。物阜民丰,积贮满仓。经济腾飞,文化翱翔。城乡并进,更加辉煌。跨越发展,再谱华章。中州儿女,中国形象。中原崛起,中华富强。 


    帝陵巍巍,瑞霭昭飏。宗庙森森,庄严气象。二帝苗裔,翘首向往。圣子神孙,慨当以慷。血浓于水,激情浩荡。认祖归宗,朝夕不忘。倾心输诚,俎豆馨香。懿维我祖,魂兮止降。乞鉴神明,庶憑鸿贶。来格来歆,伏维尚飨。

离线平农惕

发帖
7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6-2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