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95阅读
  • 0回复

2007、2008、2009、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评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27


2007、2008、2009、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评价




 2010年高考语文命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整体平稳,难度适中,符合“求稳、渐变”稳妥原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显著特点,无亮点(对命题人来说,无亮点在高考中也许是最大的亮点)、有意外。作文命题沿袭漫画材料作文的思路,仍以寓言作为感发点命题命意。
与往年一样,知识点覆盖广,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命题上,涵盖了诸如“低碳经济”“世博会”“国际地位”等社会热点,取材广泛,贴近生活,现实、新颖。从试卷的构成板块看,保持了高考命题相对稳定性,但局部知识考查与往年略有不同。 
 全国卷社科文小阅读一览表
年份
选材
题型题量
分值
                    考查内容
2007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择
 三题
9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2008
盖天图仪考
选择 
三题
9
2009
甲骨文解谜
选择 
三题
9
2010
情绪
选择
三题
9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在材料选用上,取材广泛,自科文材料常会选前沿科技研究成果及与生命相关的内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最新的科技知识对人类生存的造福);社科文会关注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扬,同时注重社会进步性、提升文化素养、和谐共处的内容。 
2.在难度的控制上,相对稳定。总体字数大多在1000字左右,但由于选材注重与考生平时的阅读现状对接,文章总体来说较为容易。
3.在题型设置上,都为选择题,无变化。
4.在考点测试中,重视考查筛选辨析能力,突出有效信息的快速提取;重视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重视考查整合和归纳的能力。侧重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能力题侧重考查信息整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能力。命题设置干扰项的规律也基本定型,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相对集中。
5.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科技说明文在前面的两年都考的是跟文化联系非常紧密。09年考的是文字,跟文化联系特别紧密。2010年考的是跟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比如说细菌,这个东西对人的情绪,甚至跟我们的食品、抗生素都会有一些关系。所以,也是跟我们生活比较接近的。
我们连续从2008年到2010年,选择题都是三个,都是5、6、7,而且这三个题目的题干基本上都是选择都是不符合文意的,另外三个选项都是符合文意的,也就是给同学设置题目的时候降低很多难度。
文言文阅读
近四年的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都取材于史传,紧扣浅易。具体特点如下:
1.持重稳健,继承传统。08、09、10年全国卷将命题视角仍紧锁“人物传记”传统,与07年全国卷《宋均传》相比,08、09、10年全国卷的《廖刚传》《魏德深传》几乎就是07年文言文试题的翻版。考查的侧重点大致相同,从题量、分值、考点甚至标准都体现了一种相承性。如关键字词的考查均来自教材基本篇目中的重点词语,可从教材迁移到试卷上来。
第08题:文言实词
第09题:筛选信息(人物性格、德行、操守、言行、政绩、才干等)
第10题:归纳中心(原文内容分析概括)
第11题:翻译(两小题)
2.紧扣浅易,殊途同归。08、09、10年文言文阅读延续了07年的平易浅近特色,切实贯彻考纲把握“浅易文言文”的这个尺度与原则。
3.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节选自《明史?王祎传》,实词考察紧紧结合文段解释,大部分考生读懂文章后,都能做出对“宠”字的判断。两道文言翻译题第一句要注意倒装句式,第二句注意后半部分的意译。我在前几天高考前写博客时跟同学说过,希望同学同学在考场有一个比较好的感觉,因为你们看到文言文的时候会是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国家卷这几年文言文的内容都非常非常接近,因为出的主要都是古代传记性文学,08年考的是《宋史·廖刚传》里的,这次考的人也是在一本史书里找的,明史里叫王伊,以前写过史书,他本身是一个史学家,这些人的故事都非常非常接近。比如从小非常聪明、正直,整个文章发展过程中,他的官职不断上升,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些负面的人物出现,就像电影一定会有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08年跟廖刚做对的是金人,这次明史王伊传跟他作对的是元代的人,王伊也是死于跟他作对的元代的人手中。一定有正面的人物,然后有负面的人物跟他作对,只要能够把握情节主线,对大致的情节进行揣测,我们再看文章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做题就会比较顺手。这是文言文,考的内容非常接近。
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卷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年份
分值
作者
作品
体裁
题型及内容
2
0
0
7
8
苏轼
《望江南》

简答题(两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
0
0
8
8
潘大临
《江间作四首》
五言律诗
简答题(两题):(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年份
分值
作者
作品
体裁
题型及内容
2009
8
姜夔
《次石湖书扇韵
宋诗
简答题(两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分析。(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大成的品格,第三局中的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010
8
刘孝绰
《咏素蝶诗》
南朝梁
诗歌
简答题(两题):(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唐宋诗词”担当主角。2008年,虽处在“自主”与“新课标”的“双重”催生下,但高考诗鉴赏并没有呈现“突变”的态势,基本与2007年诗歌鉴赏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唐诗宋词仍担当主角,取材则稳中稍有变。2009年稍有改变,题目更趋于“见仁见智”的开放题。2010年取材发生了“突变”的态势,调出了“唐宋诗词”的范畴,更加倾向于“新课标”的命题趋向。
2.文学巨匠与平民作家的作品都有参选。文学巨匠他们符合“重要”“闻名”“代表”“楷模”等要求。如苏轼,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中,“苏轼”成为“出镜率”最高的作家,全国卷、上海卷、重庆卷均考查了苏轼;湖南和四川考了王安石的作品。但多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3.宋代诗词考查频率明显加大。近四年全国卷诗歌鉴赏考的都是宋代文学家的作品。
4.考查重点明确集中。近四年的诗歌鉴赏,设题都非常规范,严格围绕“语言艺术”“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设题。
5. 诗人情感基本都通过借景抒情展现。如2008年诗歌鉴赏题: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由此表达了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生活的情怀。
6.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咏素蝶诗》)鉴赏题可能是大多数学生的“绊脚石”。其实并不难。因为两道问题都很贴近诗歌注释和题材内容。像第一问命题人已经告诉了考生这是一首“咏物诗”,再回答“蝶”的描写手法(主要分动作描写、衬托手法等)并简析之即可。第二问问诗歌的含意(即思想情感)和全诗的表现手法,前者要紧扣诗句中描写“蝶”迎日而飞却遇风而归的无奈心情和篇后作者平生怀才遭妒官场起伏的注释,可得出答案。后者要照顾到第一问中这是一首“咏物诗”的提示,即可得出诗歌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010年诗歌鉴赏题: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卷文学作品阅读一览表
年份
选文
题型题量
作者体裁
分值
考查内容
2
0
0
7
《总想为你唱支歌》
简答题
四题
吕锦华
散文
22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形象)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
0
0
8
《阳关古道苍凉美》
简答题
四题
寅公
散文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年份
选文
题型题量
作者体裁
分值
考查内容
2
0
0
9
《彩色的荒漠》
简答题
四题
雷抒雁
散文
2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0
1
0
《灯火》
简答题
四题
萧萧
散文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偏爱散文,关注社会,注重文化品位。从题材来看,大多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生活感悟类散文;从作家作品来看,大多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当代文坛影响较大的名家新作占主导地位。从选文的风格来看多是语言清新优美、感情质朴的抒情散文,特别是有忧患意识,有悲悯情怀,关注民生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散文。前三年选文居然都是关于大西北的散文。
2.题型设置上采用简答题形式。
3.设题规律:命题遵循基本阅读规律,即从语义的理解到有关信息的识别与筛选,再到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是一般阅读规律,也是命题规律,更是解题规律。命题尽量顾及一般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尽量体现由语义到综合分析的过程,组成由浅入深的序列,形成梯度,同时命题的角度有侧重性,综合性也较明显。
4.命题以能力、素养为先,以知识、基础为重的方向。综观2007年试题,都是考查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具有的基本理解和鉴赏能力,一般学生都能根据原文信息和高中生应有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作答。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相对集中,如归纳、概括、演绎、因果、联想、想象等;都要求体现语言文字的表述书写能力,力求能区别出语言表述的简练精确、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等特点。
5. 重视鉴赏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各省市的试卷,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同时还涉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从题干表述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往往着眼的就是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综合性较强,能较好的体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行考查的特点。
语言表达
高考“语言表达”板块一般都是整个试题板块组合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近三年的试题看,这种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题型较丰富。病句改错,仿写组句, 压缩概括,解说评论等题型唱主角。
2.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这里的“现实”与“生活”都是针对中学生的视野与眼界而言的既尊重学生心理及成长,又体现时代特点,更反映当前社会现实;让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更关注人生民生,关注国家和民族。
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卷语言表达题一览表
年份
题目
考查内容特点
 
2007
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写例句。
该题贴近考生实际,关注人生,能让考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话可说。
 
 
2008
红星中学高一(2)班将召开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
2008年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牵动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一题贴近我们的生活,展现时代特点,大家容易产生共鸣。
2
0
0
9
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5个字。
图文转换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象,考察学生的创造想象,这一题贴近我们的生活,展现时代特点,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2
0
1
0
18题考选词填空,似乎取代了过去的病句修改题。19题考语段总结,要求考生准确把握低碳经济的不同定义的内涵和中心话题。20试题考仿写。
三个题目均是知识源点题型,与去年相比语文命题日益彰显语文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写意性”材料作文审题指要
所谓“写意性材料”指的是材料作文中那种所给材料本身含有丰富意蕴,含有某种特定意境的材料,这类材料读起来语意指向不很明晰,短时间难以把握其题旨的材料。在考试中遇到这类作文材料,若缺乏审题能力,就很可能落入命题者设下的陷阱。
2010年高考安徽卷就是一道这样的题,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本题所给材料是一首古诗,本身增加了解读的难度;它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光,却又蕴含哲理,这里往往玄虚,此其二难;它要求写的是应考者自己对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的思考和联想,哲理尚不能明确,遑论思考和联想?此其三难。从目前所能得到的资料来看,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考生由于根本无法解读这首诗的哲理,就只能按照平日训练的模式,加上社会热点,胡乱套写——环保合作、低碳经济、爱需要奉献、换位思考、生活与磨难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这首诗前两句写吴兴河流水系特征:四水环抱,沿河上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居民傍水而居。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的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充分体现了庄稼人的聪明智慧。他们在深水里种菱,在浅水里种稻,在不深不浅之处种上荷藕。劳动人民的这种智慧通过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昭示出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种植理念如此,由此推论,立志、求学、择业、处事、为人无不如此。诗歌的后两句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可以联想到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国而变、因族而变、因制度而变等等。就从学生深有体会的教育的角度,从人才培养理念入手,也可以有话可说。教育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个模子灌输应试教育。
有参加阅卷的老师指出:如果从植物各自的价值的角度思考,也未尝不可。“菱”、“稻”、“荷花”,分别生长在深水中、浅水中和不深不浅的水中,它们都是可爱的植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凭主观意志,从它们的出身(水的深浅)来判断它们的价值。“菱”、“稻”、“荷花”的相互映衬,自然才美好。社会形态是多样的,人们对不同问题的认识与评判,也应该是多样的,无论“深水”与“浅水”,无论“稻”与“荷花”,都是精彩无限,生动活泼的。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的美景,其实就是从诗歌营造的意境出发,也可以联想到一个哲理:和谐就是美。由此生发出对现实不和谐的批判。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广大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审题抓住题意?在此,我总结出三个基本方法,希望对广大考生有点帮助。
一曰主题推定。所谓主题推定,就是根据这些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推定材料的主题,这个材料的主题,也就是你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无论提供的材料如何复杂,它总是有一个中心的;为了突出中心,它总有一些关键词句会露出蛛丝马迹。比如下面这个题目:
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做依米的小花。那里干旱炎热的气候和土壤只适合生长根系较多的植物,而依米花却除外,它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在那样的热带气候中,又在茫茫戈壁滩上,它得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到了第六年它才吐蕊。让人惊叹的是,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四个花瓣,一个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种经过漫长的积蓄、扎根才开出的四色小花,花期只有两天,两天过后依米花连花带茎一起枯萎死亡。阅读这段材料,选择一个角度作文。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关键句子:“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6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据此,我们可以推出这则材料的主题:在艰苦的环境中,即使你不具备大多数人能生存的条件,但是,如果你能够一心一意地扎根深处,能够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的追求,能够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你一样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尽管短暂,却很绚丽。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观照这个主题,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各自独立的立意:扎根深处可成正果;专一也是一种成功的品质;与其广博不如精深;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生命的辉煌;积累力量,突破自我;坚韧(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是成功的必由之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精彩;人生的意义重在奋斗的过程;人生的意义重在永不放弃地追求。选择以上任何一个立意,均可以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二曰设问追踪。所谓设问追踪,就是通过设问来追踪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对材料的关键点发出疑问,问它几个为什么,从而得出合乎情理、合乎材料内容的答案来,这些答案就是题意所在。比如下面这道题:
在近年的高考模拟试题中有一道被广泛引用的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小诗,材料是“意象派”诗人爱米.罗厄尔的一首短诗《境》,作者抓住露珠这个意象来观照和反映人生,意象是枫叶和荷花。我们可以使用设问追踪的方式审清题意。如:露珠在枫叶上是什么样子?在荷花上又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露珠、枫叶、荷花等与人生状态有什么可比性?
  早晨的露珠,晶莹而透明,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是因为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在荷花上“有着泪滴似的苍白”,显然是因为荷花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我们可否把露珠当成人来看?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是否就是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的人的写照?枫叶只是颜色为红色,其余各方面均不比荷叶强,而露珠却因居枫叶之上而喜,居荷叶之上而悲,可见露珠对环境优劣的判断并不正确,而在人类社会中根据表象对事物作出肤浅判断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态度的人还少吗?如此设问推定,这个作文题的题旨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一是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二是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三是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人才才能熠熠闪光。
    三曰因果推定。万事皆有因果。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操作过程可分三步走。先找到结果,再找到原因,最后形成判断。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这则材料所叙述的故事的结果是:裁缝变废为宝,生意因此十分红火。为什么呢?原因有四个。一是心理上不放弃,二是另辟蹊径,想办法解决问题,三是技艺高超,四是名字取得好。据此原因,可见题旨:奇迹源自永不言弃;另辟蹊径巧补过;技术就是财富;智慧创造财富。
以上诸法,并非各自独立,在实际操作中,尽可以综合运用,以求准确审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