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40阅读
  • 1回复

过年回家,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27
快过年了,一则《让爱回家》的汽车广告,引来网友热议。这是一个让人有些忧伤和酸楚的广告。一个年轻人准备开车回家过年,哪知半途中接到老板电话,让他立刻赶回公司。低矮的平房里,母亲守着一桌子菜,父亲枯坐门外,让人感到过年回家的路竟是如此漫长。此刻广告语响起: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我还从网友讨论中看到,一些人认为回家过年是文化陋习,甚至有取消春节放假的建议。

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在这个民族众多的文化仪式中,这个记忆大概保存得最为强劲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即使不明白,也会成为一种惯性行为。现在多把过年看作一种民俗,流传的也是一些民间传说。其实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

“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中国是农耕古国,人们生活得好坏完全依靠天地雨水和时序的变化。“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

到了民间,也有很多做法来表达对自然神和祖先的敬意。随着时间演变,宗祠祭祀和祖先墓祭成为民间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除夕夜设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诸神等,都是民间过年的重要礼仪。

因为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乡,祭祀又关系到整个家族和个人的命运,所以“过年回家”便成为很多离乡游子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和西方宗教国家不同,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和价值均来自于神,所以他们过节过的也是圣诞节。但中国文化不同,费孝通有过一个比喻,他说“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个人就是那块石头,而家、国、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纹,人伦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这种对血缘的回溯而引发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实的。因为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中国人观念中,必然只有家才能成为一切价值的源头。家族中既有宗庙祠堂,也有祖先的墓地,这些都代表着来自天地和远古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

有人说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儒家文化中确实体现了这种情怀。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万物,有着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人们回乡祭祖与天地神,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关怀,从而体会到一种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所以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它既是在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的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天也许少了一些敬神追远的念头,但歇息身心抚慰灵肉的渴望却仍然存在。这就是年年春运大军的动力,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回家。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我想,我们对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多一些了解,对过年回家的思考和感受也会多一些。在今天,它仍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
□叶匡政(诗人)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27
王蒙:中国式过年代表我们对传统和民族的珍惜认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已逾古稀之年的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以宋朝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为引,与记者畅谈他对中国“年”文化的思考——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人的新年,更通俗一点可以叫做“大年”,即我们平时所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等,这个叫法既亲切又隆重。

春节是人们休息时间最长的节日,短则从初一到初五,长则可以从腊月二十三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对过年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例如:北方人讲究过年吃饺子,是因为饺子外形像元宝,而南方人吃年糕,则是求其谐音“年年高”。同时,过年也是中国人重视宗族、家庭等传统价值观念的集中展示,例如:身在异乡的人不论多远都要回家过年,过年期间要祭祖、给长辈行礼拜年等。

就传统而言,除了家庭内部的活动,庙会、戏曲和曲艺活动也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以前每逢过年,除了专门的戏曲表演场所整日不停地唱戏,许多商店里面也常常传出唱戏的、道白的、敲锣打鼓的声音,从街上走过,家家店铺如此,热闹极了。在农村,人们通过走旱船、踩高跷、舞狮舞龙等群众展演性质的民俗文化活动表达对曲艺的爱好。在北京的庙会上,各类小吃、才艺表演应有尽有:练功的、玩鸟的、耍猴的、演傀儡戏的……过年时的庙会还很注意斯文,有不少卖字画、旧书的摊点。

这些中国式过大年的方法,正代表了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珍惜、认同,也说明了中国人对和谐、友好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氛围的追求。

有的人说现在过年“没味道”,我并不这么悲观,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实年文化,我建议:首先,人们应该增进对中国传统历法的认识;其次,希望春节期间有更多戏曲活动,提倡每个人都听一出戏或参加一次戏曲活动,形式不拘,城市居民可以去剧场,农村居民可以请演员来唱戏,也可以自己唱,让春节热闹起来。

同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过年期间也应办些慈善活动。例如,各单位可以有组织地到农民工聚居地慰问,给没有返乡的农民工送去饺子、年糕等,礼物虽轻,却能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相互理解,缩小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此外,元宵节这天最可贵、最可爱的就是灯节,希望能把灯展恢复起来。古时辛弃疾有首词描绘了元宵胜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如今,我们应该把这种人文美景恢复起来,继承下去。

应该看到,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选择多了,见闻多了,影视享受多了,通讯联络方便了,但是,传统活动与现代娱乐并不冲突,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也并不对立。我们可以听戏,也可以看贺岁大片;可以欣赏程砚秋、马连良,也能欣赏帕瓦罗蒂。这就是现代的春节文化吧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