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璧泉中学 王贞碧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9月2号、3号在江津区几江中学举办的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暨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聆听了谭衡君老师的“文化教学理念与课堂操作”的讲座, 观摩学习了来自全国其他省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上的文化教学示范课,我真是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首先,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课堂,要结合课本把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意蕴传授给学生,应将学生从纯应试的题海中解脱出来,用文化的光芒去关怀他们,从人格成长的角度去培育他们,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写出有文化素养的文章,要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文化精神。
我还明白了要想努力实践“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 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自身先要成为文化型教师,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有文凭的人,还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教学中要懂得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教学,用文化的品格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用文化的语言去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传承文化,养育人格”的目标。
另外,在老师们上的示范课上,我明白了“入格——升格——破格”的文化作文教学内涵,知晓了文化作文教学“素写——仿写——创写——盲写”的新教学理念,感受了文化作文课堂教学九步法——素写、展示、交流、仿写、创写、自评、互评、诵读、盲写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引领学生迅速“入格”,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这次研讨会,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交流中使我们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尽量使课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情怀、文化思辨。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璧泉中学 朱堂凤
近日,我到江津区几江中学现场观摩了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相互之间进行了交流与学习。现今语文学习与教学中常常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运用,就更谈不上革新了,对对联、古诗词、赋的运用更是如此。通过此次交流学习,让我感受颇深。对联、古诗词、赋集中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它是汉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以新的视角,大胆创新,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
一是让学生巧联妙对,快乐学习
古人对对联是相当重视的,把对对联当作学好各种韵文的基础。如今,我们当然不以旧式传统模式来教学,但我们可以去粗取精,充分利用对联可讽可歌、亦庄亦趣、伸缩灵活、包罗万象的艺术特性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是让学生诗词歌赋,趣味盎然 诗词歌赋如麻雀,形体虽小,五脏俱全,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诵读时极易朗朗上口。指导学生仿写古诗词赋、创作新诗,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构思、炼字、造境、抒怀的“价值”。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提高了审美修养,用诗化的自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化自己的生活、表现生活。
过去的中国,是诗人的国土。然而,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立为“正统”,而视对联、古诗词、赋的学习运用不屑一顾,这也是现今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为教师,对对联、古诗词、赋的教学运用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中国文化精粹得以代代相承,不断发扬光大。
2010年12月4日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研讨会心得
璧泉初中 刘兴洪
2010年12月2—4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暨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总课题组主办,以“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彰显文化教学品味”为活动主题。在会上,笔者有幸再次聆听了总课题组谭蘅君主任所作的“新课标新课改新理念”的精彩演讲,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带来的优质课,并参加了课题组的赛课活动,感到受益匪浅。
一、培养学生文化的意识,探索文化的轨迹,拥有文化的良知,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重建文化的经典,是当前教育的使命。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课堂,结合课本,把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意蕴传授给学生,用文化强健我们民族的血液,增强民族的自信。来自遵义航天中学的苏荧老师讲授的物理《浮力》一课,就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文化教学要求教师成为文化型的教师。要进行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教师自身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培养文化型学生,弘扬祖国文化,其前提是:教师要是一个文化型的教师。在这方面,谭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满的文化品格,儒雅的文化语言,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做一个文化型的教师,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毕生追求!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它已成为大国竞争中的一种“软实力”,文化的命运紧系民族的兴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对文化有敬畏之心,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永葆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之树常青。教师,就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伟大历史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把文化的精神、文化责任,注入当代中学生的心灵深处,为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崛起,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璧泉中学 宋 兰
2010年12月2号至4号,中国教育委员会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总课题组,在重庆市江津区几江中学隆重召开了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暨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3号的课堂教学观摹活动,一共听了六节课,分别有小学、中学和高中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及物理教学。通过此次观摹活动,我受益匪浅。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让那些具有厚重的静静地储存在历史的硬盘里的文化底蕴材料,透过文字的鼠标和想象的窗口,实现了与历史、民俗、文学的零距离对视,让民族文化的经典回归课堂,承载了地方民族文化的趣味浸染课堂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性与灵魂的历史使命,彰显了作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无穷魅力。使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架设起了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作文教学个性化,融入了地方民俗文化;打造课堂教学的新天地,让诗意的课堂焕发永恒的生命活力。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老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方向。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任务就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到作文教学中来。如璧山县璧泉中学的刘兴洪的《唐诗宋词演绎文化作文的精彩》,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唐诗宋词中让我们领略了文化作文的无限魅力。大足双塔中学的余刚的《诗歌仿写》在仿写——盲写——创写中让我们看到了诗歌这颗语言的钻石的熠熠光辉。又如遵义16中的龙跃宇的《红色文化,神游遵义》将遵义和江津两地的地域文化、人文特色、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在形似——神似——文化似中展现了具有诗意色彩的语文新课堂。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们深刻感悟到,文化作文的教学只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或类型,它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与探索。这次全国文化作文和文化教学大赛,让我看到了希望:读文读史读经的多了,摘记练笔感悟笔记本多了,思考分析评论历史文化的多了,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作文多了,那么,我们的文化作文教学之路一定是光明的灿烂的。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璧泉中学 程 英
到江津听了众多优秀老师有关“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为主题的赛课,感触颇深。
1、教师教法的创新。
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教授《化石吟》的老师,从头到尾都以吟唱的方式教授,这样把比较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课,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2、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在赛课的老师大多数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的我们学习。在听璧山的一位教师授课时,全程的称呼学生为“孩子”,这样让学生感觉是妈妈在给自己讲故事,和风细雨,循循善诱,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教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在堂的每位老师连声赞叹。
总之,在这次听课中,有关文化这个教学课题,不光是如何教学生将文化融入作文的问题,更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课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我国的文化,很好的将古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联系在一起,融汇为有时代特色的古文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综合运用能力,以便的教学中更好的灵活运用,避免教学中词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