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60阅读
  • 0回复

仿写应试绝技:刘德福仿格作文训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范文引路   
                        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
  又到了五月。
  河水已经解冻的五月,树枝开始泛绿的五月,天日渐温暖起来但偶尔还会有寒流掠过的五月,不知道该穿上棉衣还是脱去棉衣的五月。
  母亲从屋子里走出来,理了理头发,就眯着眼睛看远处。远处的天蓝蓝的,还多多少少地飘着一些白云,远处有山有树,远处有河有埂,远处的东西有的真切有的不真切,母亲看着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就都进入母亲的心里了。母亲的头发开始花白了,有风的时候,母亲的头发会被风吹着一下一下地晃动。
  五月的阳光又照在母亲的头上。
  母亲把以前的时光留在屋子里,她把以前的那些时光一层层地用一块旧布包起来,放在柜子里,母亲是把那些时光存放旧衣服一样一件一件地叠起来,又一层一层地放好,母亲做得很认真,母亲总是把所有的事情做得很认真。母亲做着的时候,偶尔会抬起头来,那些时光中的什么会在突然间让母亲的心动那么一下,再动一下。母亲抬起头来看院子的时候,就看到了窗外的阳光,那是五月的阳光照在了院子里。
  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有风从母亲的身边刮过。风是很熟悉的风了,几十年的时光了,就是这么厮守着过来的,风什么时候脾气暴躁,什么时候情绪低落,什么时候温顺而平静,母亲都是知道的。耕种着什么,收获着什么,风都是陪着母亲的;欣慰着什么,忧伤着什么,风都和母亲一起欣慰一起忧伤。有多少次,在母亲播下种子的垄沟里风和阳光嬉戏打闹;又有多少次在歇息的地头田埂,风就骑在树枝头上把腿晃过来晃过去,想一些心事或者什么也不想。在母亲的眼里,风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粮仓里、地窖子里,粮食和土豆的种子们也开始窃窃私语了,它们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五月的阳光,它们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母亲凝望远处的目光。它们随着母亲日渐衰老的身体,也在与乡村的土地和风的厮守中逐渐老去。但是,它们和母亲一样,还有很多很多的期望,还有很多在乡村歌谣笼罩下永远不会老去的期望。
  那是一个勤劳而慈祥的母亲的期望,那是一个传统而厚重的乡村的期望。就像乡村蜿蜒而曲折的小路,就像乡村悠长而温暖的炊烟,那期望让乡村的生活真实得让人感动。
  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阳光下母亲的影子让乡村的五月更加生动。  
 范文赏析
   本文是用古代的“兴”的手法写成的抒情散文。“五月的阳光”是贯穿全文的景物,又是母亲生活的环境中的景物,在作者反复运用中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诗意效果,含蓄、生动、迷人。“阳光”,本身具有美好和生机的特点,用来衬托对母亲的情感是特别恰当的。让母亲在“五月的阳光”这一富有诗意的景物下,实际上是将母亲的动作镀上了一层阳光一样的光环,使母亲的动作形象具有了美感,这和赞美母亲的情感是一致的。
  本文写阳光是“虚”,赞美母亲是“实”,因为虚写的成功,形成了即使很少写母亲的实事也能将母亲的形象塑造出来,将赞美母亲的情感抒发出来的效果。
理念导引
  写作抒情文,一般有两种途径: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直抒胸臆容易形成情感过度宣泄、空泛、不生动形象的毛病,行文干涩,看似充满情感,实则无法打动人,而借物抒情就可以克服这些缺点。我们不妨这样说:直接抒情能写好的人,是写作高手,凭的是语言功夫,如做清蒸鱼,必须有高超技艺和鲜美的原料不可,而借物抒情者一般是写作巧手,要借助写作技巧,如做红烧鱼,可以用浓重的酱油等调味品掩盖原料和技术的缺陷。这也是初学抒情文者必须学会“虚实结合”抒情法的原因。
  借物抒情的散文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其胜境是虚实相生。
  首先,要在实际的景物或事物上找出符合中心的特点,扩展这些特点,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形象,最终达到情感与景物的合而为一。其构思起点是~个比喻、拟人的句子,这个修辞句可以迅速形成精彩的构思,抒情主题隐匿于景物的背后,景物成了感情的代言人,进而达到无处不景、无处不情的佳境,增强了文章的含蓄美、意蕴美。
  其次,比喻、起兴、拟人是我国诗歌最古老的构思方法,但是,后来我们把他们仅仅看作修辞手法。比喻,如果本体是情感,喻体是景物的话,就会形成一个虚实相生的联想,扩展开掘相似点就可能形成象征。起兴,是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或景物来渲染气氛,澈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衬托人物以及统摄全篇的作用。拟火是把物直接写成人,拟人的手法构思成的文章和人物,以实物写人的情感,虚拟的情感全部隐含于景物之后,给人一种无痕无迹的优美空灵蕴藉的感受,更富于艺术魅力。


训练文题 留在心底的风景(2008年宁波市中考作文题)



教师下水                       留在心底的风景
                                                 刘德福      

又到了三月。
  河水泛着冰凌的三月,树枝依然灰黑却已有芽苞的三月,天日渐温暖还有寒冷的三月,厚重的棉衣仍然在身心中已经燥热的三月。
  我从家中走出来,眯着眼睛,理理头发看着远处。远处的天空湛蓝无云,近处的河边已经出现了鹅黄的底子,小草已经在那里祈望春天。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在老家的山村中依然过着简朴的农民生活。
  这个时候,阳光也许一样照在母亲的头上。
  三月的阳光已经很有温暖的威力,三月的阳光像一双温柔的手正抚摸在母亲充满白发的头上,三月的阳光也曾经无数次地抚摸在我少年的头上,一如母亲温柔的手。
  这样的三月,我有看看母亲的冲动。
  阳春三月,母亲把我们留在屋子里玩耍,她提着竹篮走向了春天的田野。春天的田野已经有了丰厚的储备。解冻的土地里,野菜已经有了肥嫩的根,去年遗留在地里的红薯土豆已经可以挖到。母亲把这些时光留存在大地上的食物如捡拾老旧的时光一样聚集起来,让我们度过春天饥荒的时光。母亲做得很认真,母亲总是把所有的事情做得很认真。母亲做着的时候,心中一定十分快乐,因为这样她的孩子就有了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餐。
  母亲的篮子里盛装的是一篮春光,一篮在穷困中让儿女们吃饱成长的春光。
  贫瘠的春光,也是春光,是我生命中最富裕的营养。
  三月,我还要还给母亲一篮春光。
  附近就是水果摊,春天的时鲜水果正展现着明媚的春光,我想,如果给母亲带一篮水果,那不也是春天的情韵吗?刚走几步,转念一想,上次母亲来我家,我给她买了许多水果,可她很不喜欢,说这是浪费,母亲一生没有吃水果的习惯,这都是当年穷困的生活所致。现在,我改变了买水果的主意。
  我的心中有一个空篮,在三月的阳光下,我想给母亲盛装礼物,回报童年时母亲从初春的田野带回来的一篮篮春光。
  母亲曾经说过,只要你们一家人在城市里平安,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这是一个勤劳而慈祥的母亲的祈望。就像三月乡村田野上的阳光朴实而温暖,就像傍晚乡村的炊烟一样悠长而令人眷恋。
  我决定明天放下一切事物,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乡下老家,看望母亲。也许我不买任何礼物,让母亲看到健康的我们,也许就是最好的礼物。其实,我们三人六只手,每只手里都有个篮子,篮子里有满满的一篮子春光。
  这满篮子的春光,是我心底永远的风景。

 教师下水感悟
   写母亲,我想到了春天,春天的阳光和风,这些都是“风景”,很容易切入主题,春天的景物为母亲形象提供了诗意的背景。我模仿着范文的形式,写了母亲“挖野菜”这个具体的事件,找到了“篮子”这个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向虚拟的方向发展,后面“不买水果,只提春光”这个诗意的笔触就来自“春光”这个诗意意象的启迪。
学生习作
                          留在心底的风景
  又是一个春天。
  冰雪初融的三月,春意盎然的三月,春风轻抚过你的脸但偶尔会有一丝凉意的三月,是劳动者开始耕耘抑或是学生们开始拼搏奋斗的三月。
  父亲从屋子里出来,换了一件旧衣服,而肩上扛着一把大锄头,又得下地干活去了。无情的岁月把父亲的发丝染白了,但父亲强健的体格依旧证明他有能力干活劳动,不怕辛苦。我默默地注视着他,看着那双握着锄头的老手,我的心中就有一丝苦涩。父亲的这双手经历了无数的风霜,干农活就要靠他这双手除草种菜,除此之外,家里坏了的东西都得靠父亲的双手来修理,可以说父亲的双手撑起了我家的一片天。想到这儿,眼眶上就蒙上一层雾气,赶紧转过身来,深呼吸,回头喊:“爸,早点回家吃饭!”只见他微微一笑,渐走渐远。
  就是这样的一个春天,父亲常常早出晚归,忙于耕种。晚上,他回家时,我都会端上一盆热火,握住父亲的手,领他到桌前,把他的手小心翼翼地放入水盆中,轻轻地为他浸泡,搓洗,然后擦干。握着父亲粗糙而又长满老茧的双手,我沉默了,暗暗下了决心。“开饭了!”妈妈大声喊。父亲的双手摸了我一下,我一怔,应道:“来了。”抬头望见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然的光芒。我的心被父亲的笑填得暖暖的。
  岁月的齿轮一格一格地敲响,恍然间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因为上学的缘故我不能住在家里,远离了父亲和母亲,但是我依然在周六为父亲准备热水,清洗他的双手,我想作为父亲的女儿,这是我目前唯一能为父亲做的琐事。但我依然很欣慰,因为我尽孝了。
  儿时的心愿,我刻骨铭心。我会握住父亲的手,今后,我长大了,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包裹父亲的手,让他不再辛苦,不再劳累,真诚地希望父亲能够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父亲,未来的日子,就让我在你的身边温暖你饱经沧桑的双手,没有辛酸,只有幸福。





                     留在心底的风景
                                            郑灵飞
   又到了六月。

佳木秀而繁阴的六月,一年里阳光最毒辣的六月,山路弯曲结满蜘蛛网的六月,茶香与汗水氤氲交融的六月。
母亲从屋子里走出来,背上准备好的干粮,准备出发了。出发前,她习惯地停下来,眯眼凝望远处。远方的双尖山云雾缭绕,颜色清苍,一条带子般的山路时隐时现,太阳还躲在山的后边。那是她每天要去的地方。那里有一个茶场,那里的茶叶们都在等她,就像家里的孩子们也在等她,等她用汗水与茶叶换成学费,换成上学的生活费。
母亲又走在了六月的山路上。这条路已经被她踩了十几年了。从春天茶叶吐出第一粒嫩芽,到秋天白霜覆盖掉最后一叶嫩绿,我的母亲,就在这条山路上来回。天黑出发,天晚回家,母亲像一只辛勤的鸟儿在山路上奔波。六月的时候,清晨的露水会沾湿她的裤管,长长的蜘蛛网总是牵扯她的衣襟。母亲总是轻轻地将它们拨在一边,轻轻地将它们留在身后。
六月的阳光开始打在母亲的脸上,热辣辣的,母亲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弯弯曲曲,一如她所走的山路;六月的阳光狠狠打在母亲的手上,母亲的灵巧的手在嫩绿的茶叶间翩翩起舞,那黝黑的指尖也在阳光中上下翻飞;六月的阳光打在母亲的心里,也是热辣辣的,母亲快乐地承受这种疼痛的感觉,她的眼睛因此清亮而温柔,她的强健的身躯因而熠熠生辉。
现在,六月的阳光又照在母亲的额头上。年迈的母亲不再去爬山路,不再去茶场。但她依然早起,依然会站在屋前凝望云雾深锁的远处。那里,有她的山路,有她的茶叶,有她的蜘蛛网,有她的阳光。
她把她的孩子们也送到了远方。
炎热的六月里所有的记忆,是留在母亲心底的风景。
母亲,是永远留在孩子们心底的风景。


留在心底的风景
                        初三13班  陈旭东
又到了秋天。
阳光开始收敛的秋天,塞北的狂风开始呼啸的秋天,草原开始褪去广袤无垠的碧绿的秋天,边塞的天空开始飘荡悠远的羌笛声的秋天。
昭君从马车上走下来,柔弱的身骨在风中瑟缩了一下。她抬起凄迷的眼望着远方。远方的天灰蒙蒙的,还有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悲鸣着向远方飞去。远处没有家乡的玉树银花,只有沙石夹杂着枯飞的蓬草。现实与记忆相互交叠,变得朦朦胧胧,一并镌刻在昭君的心里。一颗晶莹的泪珠顺着她的面颊滑下,滴落在塞北的飞尘中,瞬间被风化。
秋日的塞外之风又裹住了昭君。
昭君把过去的回忆洒向风中,她把过去的美好时光一点点地用愁绪包起来,衔在大雁的嘴中。她做得那样认真,像梳理她的长发一样将往事一缕缕梳顺,又一层层包起来。她在专注地做着这件事时,突然停了下来。那随风而来的马蹄声突然间让她颤动了一下,又颤动了一下。她重新抬起头时,就看到了匈奴骑兵那矫健的身姿。
昭君伫在秋日的塞外边风中,琵琶声开始扬起。琵琶是她最熟悉的东西了。从小到大,就这么相依着过来的,现在它又陪伴她背井离乡。昭君什么时候喜悦欢欣,什么时候沉郁忧伤,什么时候愤懑不平,什么时候宽容平和,琵琶都会为她吟唱。歌唱着什么,舞蹈着什么,琵琶都从未离开过她;欣慰着什么,忧伤着什么,琵琶都和昭君感同身受。有多少次,昭君对水而歌,琵琶就唤起流水为她伴奏;又有多少次,昭君背水而舞,琵琶亦起舞弄清影。在昭君在心中,琵琶是她唯一的知己。现在啊,匈奴的迎亲队伍中,那越来越清亮有力的琵琶声,正诉说着一份浓浓的忧伤,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那是一个承载着汉匈和平重任的少女的希望,那是一个肩负着民族使命的姑娘最真挚的希望。就像塞外沙石卷起的枯蓬,那希望模糊得令人难以把握;就像在塞外的泥土中洒下的第一颗种子,扎根的希望从不泯灭。
昭君站在秋日的猎猎边风中。风中昭君的身影使塞北的风景更加生动。

留在心底的风景
                       初三11班  陈倩茹
又到了九月。
庄稼丰收的九月,树叶发黄的九月,天气凉爽田野微黄的九月,疏雨梧桐洒满诗意的九月。
外婆从屋子里走出来,天还没亮就朝着远处的田野望去,却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掩住,一点儿也看不清了。只觉得有些零零碎碎的黄色。近处的东西看得很清楚,因为那是外婆头上那几根明亮的头发。
九月的阳光又照在外婆的头上。
外婆把沉睡的我抱起,放在一个竹藤编的筐子里,另一个筐子里不知是什么东西。外婆挑着筐子小心地稳稳地走到了田头,外婆的白发就在空中轻轻飘动。当阳光钻过桔树的缝隙柔柔地打在我脸上,轻轻地抚过我的眼皮,唤我起床的时候,我发现已是清晨。四五岁的我躺在竹筐里,竹筐的周围用好看的花布裹着,四周都飘溢着清爽的桔香。我就像秋天里的一幅画躺在外婆的画框里,我就像一个公主享受着最高贵最美好的待遇。外婆将金黄的桔瓣塞进我的嘴里,那明快的清甜顿时滑过我的舌头,滚到我的胃里。我的呼吸变得无比芬芳。我想,我的肚子里,一定浸润了桔香,要不,就是外婆身上好闻的香味了?
九月,淅淅沥沥的雨是最美的风景。雨珠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地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尘土里,池塘水面上,家门口的田野里,就像外婆的汗水滴落在泥土里一样干脆。外婆这时候便不再去地里了,抱着我坐在门口,看那积水浸湿的落叶,在水中的身影逐渐丰腴。外婆给我讲秋天的故事,于是,故事里和故事外的人物都被飘渺的秋天浸润了。
雨停了,九月的阳光又照在了外婆的头上。
在九月的阳光下,到处都藏着外婆的期待、希望和慈爱。
乡村的九月,乡村里的阳光,乡村里的外婆,是留在我心底永远的风景。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