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14阅读
  • 1回复

一线教师指出小学语文课本道德观念落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0-20
教师为小学语文教材挑错 称“孩子在吃毒药”
本报讯 “我们的孩子还在吃毒药!”浙江语文教师研读现行三套小学语文教材后得出“惊人结论”。日前,一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全文刊发了这几位新锐教师的调研成果,引起众多业内人士关注。

据介绍, 新书详尽列举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三套使用最广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种种“毒素”。

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水》、《花瓣飘香》、《沉香救母》等文章,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的《母亲的纯净水》等,其中的母亲形象多是身体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中一直若有若无地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面的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不论苦大仇深还是道德完美,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更甚的是以爱的名义,行摧残之实。

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总之是非常态的孩子。这些孩子要么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中的《花脸》一文;要么被工具化般的蓄养,只有回报父母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尺,如北师大版中的《三个儿子》。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

落后的道德观念在教材中仍有市场,比如“孝”,比如“报”,比如“听话”、“服从”。只是硬度减弱,刚性的道德砝码变成了软性的道德诱饵,愿者上钩。这种道德陷阱,在面对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时,具有相当的杀伤力。

报告还列举了教材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比如:儿童视角的缺失、极少真正符合童心、童趣的、快乐的缺失、虚构历史故事、缺乏求真精神、缺少经典等等。

语文教育直接关乎孩子的未来。研读报告的三位领头人郭初阳、蔡朝阳、吕栋以及组织者之一李玉龙正是想通过这么一份研究报告呼吁全社会:“救救孩子!”

据悉,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曾以《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刊发在《读写月报——新教育》上,很快便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学者和媒体的广泛讨论,《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出版报》等纷纷发布专题报道,各门户网站争相转载。新书为这一报告的全文首次披露。

记者 周锐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