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地名考释之鹿台
鹿台,又名南单台,相传是商朝殷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游猎赏心所建造的宫苑建筑,位于朝歌附近的淇河岸边。商纣王当年修建了盖世无双的鹿台,其工程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新序·刺奢》云:“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
相传,鹿台上建有宫室楼榭,极为富丽豪华。“台高插汉,榭耸凌云。”“鹿台朝云”与“钜桥夜月”是当地“淇园八景”之一。修建鹿台时商纣王一开始派吕尚(姜子牙)当监工,姜子牙极力阻谏,殷纣王不听,姜子牙只好弃暗投明,投奔周室。商纣王又派心腹崇侯虎当监工,用了7年时间才最终建成,耗费了大量金钱和人力。
前面我们讲了位于淇河东岸的那座用黄土堆砌而成、现在已经分成六个土堆的鹿台遗址。其实,在淇河西岸的淇县境内,也有一座鹿台,这就是位于县城西8公里金牛岭一带的,今北阳镇大水头村的破庄鹿台遗址。这处鹿台,也是一个有着说不尽道不完历史故事的古代遗存。
《太平寰宇记》曰:“鹿台在县西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仞。余址宛然在城内,即纣投火处。纪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耳。”乾隆九年《淇县志》记载:“鹿台在县西十三里,南阳社地方,即殷纣集财处,按《周书》散鹿台之财,按《史记》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按刘向《新序》,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仞,今遗址尚存。”
鹿台遗址既有部分历史真实性,也有民间传说的演义成分。淇河两岸曾是3000多年前纣王活动的地方,他在此留下的传说和遗迹不胜枚举。其实,就鹿台而言,当年殷纣王修建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个人享乐,也是为国家大事着想。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意思是加重全国税收,将钱粮财宝收藏在鹿台之上。所以说,鹿台既是纣王观赏淇水游览散心的去处,也是国家的钱库所在地,现在有人称之为“中华第一金库”。
在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中,殷纣王的军队“前徒倒戈”,以至于“血流漂杵”,全军覆没,殷纣王一看大势已去,就仓皇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可见,鹿台是殷纣王的绝爱之处,就连最后自焚也要死在这座鹿台之上。为了安抚民心,周武王选择了“散鹿台之财”。
鹿台当年的奢华已是过眼云烟,商纣王煞费苦心经营的游览胜境和钱粮仓库早已成为历史记忆。后世诗人在游览鹿台遗址后发出感叹:
忆昔商王起鹿台,罔思固本聚民财。
而今台散空台榭,唯有闲云自往来。
淇河地名考释之钜桥
裴骃《史记集解》引服虔语曰:“钜桥,仓名。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邹诞生语曰:“钜,大;桥,器名也。纣厚赋税,故因器而大其名。”
对于钜桥地名来源,以上这些古代文献记载的说法不尽一致,许慎说是大桥,而服虔说是仓名,邹诞生说是器名,让人无所适从。我认为,钜桥为大桥的说法是正确的。钜桥原本是淇河上的一座大桥,殷商晚期在钜桥旁边兴建粮仓,故而粮仓也就称为“钜桥仓”,简称钜桥。
但是,对于“钜桥”地望所在,也像鹿台有淇河两岸之争一样,古来就有不同的说法,不是淇县与浚县争夺,而是河北省与河南省之争。
前面提到,《史记集解》引服虔语称:“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是说钜桥在河北省邢台市的巨鹿县。而唐杜佑《通典·食货典》称:“昔武王有钜桥之粟,贵籴之数,武王即胜殷,得钜桥粟,欲使籴贵。钜桥仓在今广平郡曲周县也。”《通典·州郡典》也说:“曲周汉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纣钜桥仓亦在于此。”是说钜桥在河北省邯郸市的曲周县。
近世学者对此也是人云亦云,比如潭其骧以为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钱穆以为在今河南浚县西。
我认为,钜桥应该在现在河南省鹤壁市境内的钜桥镇。河北之说,不仅没有古今流传的地名和遗迹实证,而且也与殷纣王定居的朝歌太远。钜桥必定是在淇水之旁,而不能在他处。
明万历《浚县志》载:“钜桥在县西五十里,周武王发钜桥之粟即此。”清顺治《淇县志》也称:“钜桥在县东二十里,淇河之东,即殷纣积粟处。”两个县志说的都是今鹤壁市钜桥镇一带。
之所以说殷商时代的钜桥仓在今河南钜桥镇一带,还有另外一个根据,那就是这里平畴沃野,农耕发达,自古就是一个天然粮仓。不仅3000多年前的殷纣王看到了这一点,到了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也相中了这一天然粮仓,在这里兴建了著名的黎阳仓。黎阳仓规模之大、储粮之多,堪称当时天下第一,当时有一个说法:“天下粮草归于钜桥。”试问,河北省的巨鹿和曲周,有此天然粮仓吗?
淇河地名考释之大赉店
《尚书·武成》记载周武王克商之后:“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古典文献中对此多有记载,可见此事不虚。
这些文献记载虽然是古文,但都明白如话。所需要解释的是这个“赉”字。“赉”,赏赐,给予。大赉,就是大规模地赏赐物资。这就有一个对比了,殷纣王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横征暴敛,“厚赋税而盈鹿台之实”;而周武王则是将这些积存的钱粮物资分发给天下老百姓。如此,人心向背,生死存亡,就见分晓了。
至此,熟读《论语》的朋友会说,《论语·尧曰篇》中也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呀!其实,这说的也是周武王于此开仓放粮、赈济天下的意思。有人对“周有大赉,善人是富”的解释是,周武王获得了上天的大赐予(大赉),所以辅佐他的仁人君子特别丰富。这实在是只读《论语》,不知道商周之际有此历史事件的发生了。因为,在“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之后,还有下文“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也就是说,虽然周人得了天下后,也分封自己的宗亲作诸侯,封邦建国,作为屏藩,但是对于刚刚取得天下的周人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仁爱地对待天下百姓。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周人有了开仓放粮、“大赉天下”这样的善事,所以就赢得了民心,对于周王朝心存好感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由“大赉于四海”一词,让我们想到了鹤壁市大赉店镇大赉店村。当年发掘大赉店遗址的尹达(刘燿)先生曾说,大赉店遗址很可能就是当年周武王开仓赈粮、将钱粮发放于全国各地的地方。
这种说法非常可信,因为粮仓就在钜桥,而当时陆路交通不及水路方便,而大赉店遗址又靠近淇河,把钱粮发放处设在淇河岸边是很自然的事情。后世人们为了纪念周人的功德,将此地命名为大赉店。
以前听大赉店老辈人讲,大赉店又称大仁店,也是这一原因。将粮食分发给天下穷苦百姓,解民倒悬之苦,可谓大仁,大仁店(大赉店)也是对周人恩德仁政的一种怀念吧。
淇河地名考释之鹤壁
关于鹤壁名称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鹤壁集“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这个传说的依据是,鹤壁集镇南边有座其状如鹤的山,面向羑河,危岩绝壁,巍峨壮观,为鹤壁集镇南的天然屏障。站立山顶,俯视鹤壁集,全景尽收眼底。
二说,鹤壁集镇在商代时,有巍峨之山,有茂林修竹,山清水秀。商朝历经多次迁徙,定都朝歌,这一带为殷纣都城朝歌畿辅之地。纣王常游玩狩猎于淇县西北(今鹤壁地区),建西苑,“鹿为兽,建以楼;鹤为禽,筑以墙”,就产生了鹤壁和鹿楼等地名。
三说,春秋时鹤壁属于卫国,卫懿公爱鹤成癖,曾在这里放鹤于南山,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
四说,相传鹤壁最早只有三姓六户人家,一天晚上,明月当空,飞鹤齐鸣,一对仙鹤飞向村来,落在一户人家的影壁上栖息,黎明时腾空而去。鹤栖于壁,故名鹤壁。
五说,鹤壁古时候有家客店,店主人孝顺父母,与邻里相处和睦,对客人热情周到,众口称赞。但因山村偏僻,过客较少,生意清淡。一天,店里来了位疯癫道士,衣衫褴褛,满头秃癞,腥气扑鼻,店客都唯恐避之不及。唯有店主不嫌弃,笑脸相迎,殷切备至。道士看在眼里,言道:“店家殷勤,名不虚传,我当助之。”挥笔在墙上画了两只仙鹤,翩跹起舞,栩栩如生。此事传之四方,前来这里观鹤住店者络绎不绝。从此,店家生意兴隆起来,而且来此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遂成一镇,名曰鹤壁。
六说,相传,公元前五世纪,东周国王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也叫王子乔,道号乔仙)少时聪颖,能言善辩,诗词歌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因厌倦宫廷生活,拜浮丘仙翁为师,修道成仙。一日,他驾仙鹤飞临今鹤壁集南山,观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常住在此。由于他博才多艺,又深谙医道,悬壶济民,恩泽乡里,备受当地人敬仰。日久,人们称此山为乔山。乔仙所乘仙鹤常栖息于白云洞外悬崖峭壁上,人们便又称此山为鹤山,附近的村庄称“鹤壁”。如今,半山腰的白云寺已废,而乔仙白云洞遗迹尚存,民间所流传的“驾鹤仙游”的来历也源于此。
比较而言,鹤壁一名来源于卫懿公玩鹤一说,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实,是真实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