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42阅读
  • 4回复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重读《秦风·蒹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07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0-07
  《秦风·蒹葭》描述的湿地环境具有普遍性,只说明在水边的湿地长了大片芦苇,并且走起来很困难。《秦风·蒹葭》说明的湿地“溯游从之”,沿河流行走。湖与河流都能构成这种情况,涨水,成为大片湖泊,水浅,构成湖岔等情况。从“宛在水中沚”等情况说明,水中有高地的情况被作者所熟悉,已经是白露为霜的时节,属于枯水期。河流与湖泊湿地枯水期都会构成水中高地,形成不规则的水面河岔,行走其间普遍要被水所阻拦。谚语望山跑死马,在湿地中,则是望水兴叹跑死人的。湿地中的高高低低与山高水长、山穷水复的情况并非一致。《秦风·蒹葭》没有指出有山的情况,只是在湿地中跑来跑去而已。
  
  由湿地普遍特征说明,《秦风·蒹葭》可以放置在任何大片芦苇湿地中,既然是秦风,自然是秦地任何大片芦苇湿地。从《秦风·蒹葭》描述来看,至少走了大半天还没有抵达目标,十几公里的湿地造成这种效果绰绰有余,这样的湿地环境在河流与湖泊湿地中是常态了。《秦风·蒹葭》除了说明是秦地以外,如果具体指认某地,《秦风·蒹葭》没有任何特殊湿地特征能够依据的。至于从气象方面来说,霜等情况更是普遍情况。
  
  《秦风·蒹葭》并非一定是爱情主题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於焉嘉客”,这地方的伊人压根和情人无关了。伊人只是诗人知道的那个人,究竟是男是女都不清楚,何况情人。情人只是《秦风·蒹葭》的一种可能性,认定是情人纯属后世牵强的。解读《秦风·蒹葭》为爱情诗未尝不可,但是作考证则不能牵强附会了。
  
  《秦风·蒹葭》不能肯定描述爱情,那么考证秦文化拥有爱情自由,进而以此为依据证明《秦风·蒹葭》是秦文化特有,是爱情描写,落进自我言及的循环论了。
  
  “宛”出现在《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宛在”不作“好像在”解。再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作者看着伊人,在芦苇湿地中一顿暴走,河岔纵横,处处被水所阻,沿着河岔一会逆流而上,一会顺流而下,左突右冲,一直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大半天还没走到地方。诗人心中那个着急,一时诗性大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0-07
反方意见:

既然是人文地理,那么需要解释《诗经》成书以前的秦的地域演变,还需要解释《秦风》与秦地域演变的对应关系。其次,在《诗经》成书以前,秦地所有符合《蒹葭》描述的湿地环境都应该一一加以考证。大规模破坏湿地的行为在中国很晚出现的,湿地是常见地理特征,周与春秋时期的秦地地理环境与如今大相径庭,相对较小的地理环境也能够符合《蒹葭》描述,而相对较小的古地理环境很可能在今日荡然无存了。关中地区真的不存在《蒹葭》的湿地环境吗?除了天水,秦地不曾存在《蒹葭》的环境吗?
  
  《尚书》中记载过节气,虽然节气没有定型,却不能否定白露为霜与现在的节气白露是两回事。露、霜是自然现象,节气本是根据自然现象确定的,以后才科学化。白露为霜这些自然现象与节气同源,秦地任何一块较大的湿地环境都符合白露为霜的描述,这儿得不出决定性结论。更为有趣的是,霜是水汽凝结,冻露却是露水成冰,从来有冻露归入霜的说法。上半夜形成露,下半夜冻结,叫做冻露。白露为霜具有冻露的可能性,如今不把冻露与霜混为一谈,古人却不见得和今人这般“科学”的。白露为霜的气候论尚需要对气象人文做一个考察的。
  
  不要说春秋了,“淫奔不禁”的事情是先秦常态。周上层与周民间并非一致,民间周人缺乏爱情自由有什么过硬的考古证据吗?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0-07
反方意见:

 "《秦风·蒹葭》诞生于天水一带的结论还可以从我国的少数民族那里得到侧面印证。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比汉族落后一些,但在口头文学、音乐舞蹈以及手工艺术方面,他们取得的成就许多是汉族所不及的。"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同意
  诗经国风是口头文学的代表作了。就说这篇蒹葭,无论楼主你如何苦心证明游牧文化对秦人的影响.这篇诗从艺术形态上是完全的汉族作品.更不用提先秦时期开放的恋爱关系是普遍的风俗,即便在周地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艺术内涵也是汉族的.
  即便到了后来,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比较繁荣了,但究其原因,恐怕是文字方面的落后使他们只能诉之语言吧.而汉族极其先进的书面语言使我们的文学高度发展,也使得我们不需要口头文学.我不认为那是我们的弱点.
  音乐舞蹈方面.有出土文物证明,先秦的编钟就有完备的十二音阶.当时哪个少数民族有这样的高度?后来哪个少数民族有汉族这样繁多的乐器和复杂完备的演奏体系?
  手工艺术,我们拥有瓷器、紫砂、丝绸等已然是我们的骄傲。诚然,某些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也是美仑美奂,但最多也只能说是各有千秋而已。
  汉族舞蹈目前的确式微,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现在舞台上仍有宫廷舞蹈或军队舞蹈呈现,或优雅轻灵或雄浑刚劲。而民间舞蹈我最喜爱的是踏歌。从古代诗书的描绘中我们不难看出汉族舞蹈绝不比任何一个少数民族舞蹈差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0-07
正文回复:

 不知楼上为何对民族问题如此敏感,我只是说某些方面少数民族取得的成就较高。
  
  虽然秦人中原各国也瞧不起秦人,对他们“夷翟遇之”,但秦人属于华夏族,《蒹葭》也是当时华夏族的作品,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然而这不能证明《秦风》的文化背景与少数民族无关,无论是从该诗的内容还是当时的现实来说,该诗都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子存在,否则它就不会楚辞那么相似了,要知道,楚人和少数民族关系极为密切。楚王曾公开以蛮夷自居。
  
  所谓文化都是相互交流的,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纯粹的民族文化,这对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尤其如此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