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813阅读
  • 1回复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29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我们一向推崇“德才兼备”,这样的人在古代大概就可称为君子。孔子时代的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论语》中多有只言片语的论说,发人深省。
 
    君子的“资格”,自己说了是不算数的。孔子说自己在文章的学问上可能跟别人差不多(“文,莫吾犹人也”),但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若论身体力行而达到君子的要求,连孔子都认为还没有做到,可见君子在社会实践中要有一个标准,并被社会所认同。所以,子贡就怎样才算君子这个话题求教老师,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简言之,即先做后说。在言行上,孔子极为强调它的一致性,而又特别看重“行”,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那种言行不一,或者“巧言令色”,却不见实际行动,绝对是孔子所厌恶的。当然,孔子这套简之再简的判别君子与否的原则,未必为人们真正理解和接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或可视作应持心态的一个注释,这正是君子谦和的风度。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呢?孔子讲得很明确:“君子怀德(关心道德),小人怀土(关心土地);君子怀刑(关心法度),小人怀惠(关心实惠)。” “君子喻于义(懂得义),小人喻于利(知道利)。”(《论语·里仁》)君子与小人在做人上,泾渭分明,一目了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孔子认为:“君子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小人比而不周(勾结而不团结)。”(《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与人交往讲团结,却不会借此搞什么“小集团”而耍阴谋诡计。这种团结尽显君子的与人为善,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孔子是在做人的道德层面上,通过比较,有了对君子的“鉴定词”,三言两语道来,让人对君子肃然起敬。这是就大的方面而言,像“君子坦荡荡(心地宽广),小人长戚戚(心怀忧怨)”(《论语·述而》)“君子泰(坦然安详)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等等,在“心胸”这个情感层面上,也道出了君子清新的一面。总之,君子身上寄托了孔子的理想,亦是孔子的人格向往。
 
    君子必定是有修养的人。孔子看重修养,是因为作为君子,除了上面所举之基本品德以外,还要提升其他方面的素质,因此孔子说:“君子不重(庄重)则不威(威严);学则不固(学习上却不能自以为是冥顽不化)。”(《论语·学而》)又说:“君子不器(单一的器皿,或可引申为单一到几无它用)。”(《论语·为政》)更进一步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衅矣夫(也就不至离经叛道了)。”(《论语·雍也》)这里表明了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具备形象,要在学习和修身上并重。前者,孔子言道:“(本质)胜文(文采,指礼乐的修养)则野(粗俗),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兼备之状),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怎么可以不文质彬彬?后者指君子“好学”固然要“博学于文”和“不器”,但不可不注意修身。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这等于把君子好学定位在:不贪图安逸,把心思用在做事和不胡言乱语上,并能以有道德的人为榜样。《论语·阳货》里记载了这么一段:有一次,孔子叫他的弟子仲由坐下来,让他好好听听关于六种不错的品德之爱好,譬如爱好仁德、爱好聪明、爱好诚实、爱好直率、爱好勇敢、爱好刚强,但如果不爱好学习,反而会造成负面的“流弊”,结果导致这六种好的品德变成了愚蠢、放荡、抱守小信、尖刻伤人、混乱、狂妄自大。看来,古人要想成为一个君子,还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的事情。孔子还有这样的告诫:“君子有三诫: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求占有)。”(《论语·季氏》)等于对君子一生的全过程进行了道德上的约束。
 
   “修养”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君子既要摈弃不学无术,又要有严格的自律。孔子的弟子子夏,很理解老师的这番教导,曾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如同说君子每天都能学到他所不会的东西,每月都忘不掉他已经掌握的东西,这就是好学啊!因此子夏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没有修养的人,是不可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的。
 
   “君子”出现在《论语》里约略有五六十处之多,从多视角谈到了君子的“质”与“文”,可谓异彩纷呈。其实,“君子”是孔子理想的载体,虽说“君子”与“小人”并存,但只要有君子在,社会就不会乱套,就会充满希望,因为君子是德才兼备者。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8-29
论语解读之君子四德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孙:通“逊”,(形)谦逊;恭顺。《论语·雍也》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原则,依礼来执行它,谦逊地表现它,诚信地完成它。君子啊!”
  
 “义以为质”是指,以义为根本性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以“义”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比如前面就讲了:“见得思义”,在获得的时候,要思考下是否该拿。“义”——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取舍,当是最基本的价值观。
  
 “礼以行之”是讲,在以“义”作出判断之后,就以“礼”来执行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因为以“义”决定之后,就为所欲为。简单来说,就是依法行事,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即使你是做“正义”的事情。
  
 “孙以出之”是说,在依“礼”行使的同时,要记得“谦逊”的形象和态度。态度谦虚恭敬,是为人之本。不但上至尧舜做到了,下到平民百姓都应做到。孔子甚至为了“逊”,不要荣华富贵,宁可俭朴了。
  
 “信以成之”意即,最终要说到做到,兑现自己的诺言。“诚实守信”虽然被孔子称为人的立足之本,但实际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的很少,因此,原本最基本的东西,却被当作“君子”良好品德之一了。
  
 总而言之,君子就是以“义”为取舍标准的基础上,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到“守礼”、“谦逊”和“诚信”的人。听了老师这样教导,有学生就不干了,这样一搞,既不是谦虚低调地没人知道了吗?这样即使成了君子,而没人知道,有啥用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