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29阅读
  • 0回复

建安文学的成就、地位与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6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11
 

建安文学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五十年,但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空前的,它造就了大批最为优秀的诗人,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时代,产生了大量影响深远、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学作品,使中国诗歌这一最具抒情优势的文学形式由民间正式走入文人的世界,由不自觉、半自觉地创作进入完全的自觉时代,基本完成了中国诗体艰难地跋涉历程,使之成为一种最具创作优势的文学体裁,绽开于古典文学百花园中。可以说,建安文学的极度繁荣局面,打开了中国成为“诗的国度”的大门,之后的中国古典诗歌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蓬勃生长,蔚为壮观。


 


  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时代。建安之前的诗歌,大多属乐府民歌,文人自觉的创作,只是在汉末才开始出现,而且,即便是文人创作,也多不具名,这说明,诗歌创作并没有真正进入艺术殿堂,而建安作家则一改这种羞答答的面目,堂而皇之地开展文学创作活动。这一时期,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琳瑯满目,美不胜收。


 


  在思想上,建安作家能够“以乐府旧题自作诗”,深刻地反映现实,表达个人对社会的看法,抒发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面对动乱的社会、漂泊的人生,产生的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参与。这种精神境界、思想实质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在艺术上,建安文学不仅使五言诗更加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也使四言诗重放光彩,七言诗首开先河,并取得初步成就。风格上清峻、慷慨、通脱、任气,“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文心雕龙·风骨》),取得了全面的成功。


 


  其次,建安文学使文学成为“人学”,一改两汉“诗教说”的看法,使文学成为表达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人的主体意识的文学样式。作家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个人与社会之间,以主人公的姿态来观察社会,认识自我。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文学反映自我的人格、个性、愿望及价值,即在文学中表现个人对社会、对人生


 


的态度与感情。


 


  第三,建安邺下文人集团的产生,标志着大规模、社会性文学运动的开始。如前所述,中国文学的命运历程一直是在不自觉、半自觉中徘徊,但是,经过邺下文人集团的共同活动,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巨大的社会功用,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焕然一新,曹丕《典论·论文》对文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充分重视与肯定,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功能的理论性总结。之后历代轰轰烈烈的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无不受其影响。


 


  作为划时代意义的文学现象,建安文学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要求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这是建安文学继承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方法,进而“以乐府旧题自作诗”,这个传统又被社甫“即事名篇,无复依谤”的创新所取代,“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作品使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高潮。到了白居易又在理论上予以继承、发扬光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指导思想,奠定了白居易在诗歌理论与实践方面成功的基础。


 


  其次,“志深笔长、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旗帜。唐初陈子昂直接以“汉魏风骨”作为文学风格追求的目标,他认为“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作品才可以与建安风骨相媲美。李白在追求清真自然,反对刻镂雕琢的文风时,也是标举建安文学。至于西晋左思在有感于壮志难酬、社会黑暗之后创作中形成的“左思风力”则可以视为建安风骨的最直接体现者。


 


  第三,建安文学在词采与形式方面对于六朝文学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词采方面,曹丕“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理论总结与曹植“词采华茂”的创作实践,成为六朝文学遣词新奇、造句精审、对偶工整、雕琢细腻诗风的源泉。甚至南朝浮艳文风中也不无建安文学的影子。


 


  六朝文学中五言诗的继续发展也建立在建安文学五言诗成功的基础上。《燕歌行》作为首篇成熟的七言诗则直接影响到鲍照的七言歌行体创作,更为唐代七言诗打下了基础。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些时期的文学,不仅以它的杰出的创作丰富了文学宝藏,而且形成一种优良传统,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歌便是如此。


 


   建安诗歌的传统,锺嵘《诗品》称之为“建安风力”,严羽《沧浪诗话》称之为“建安风骨”,它和“风”“骚”——即《诗经》《楚辞》的传统一样,常常成为后代诗歌革新运动标举的旗帜。初唐的陈子昂,在反对六朝绮靡诗风时,即提倡“汉魏风骨”;继承其革新事业的盛唐诗人李白,也高唱“蓬莱文章建安骨”。


 


   用“风力”或“风骨”概括建安诗歌传统,不免有些抽象;但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却颇为中肯、传神。什么是“风力”或“风骨”呢?锺嵘说“干之以风力”的诗歌能使“闻之者动心”,即有震动人心的力量,所以他把左思猛烈地冲击门阀制度的《咏史》称之为“左思风力”。刘勰说:“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他把有“风骨”的文学比作“征鸟之使翼”,即有如雄鹰振翅高翔。可见所谓“风力”或“风骨”,都是指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建安诗歌产生于汉末动乱时期,诗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难,慷慨悲歌,正如《文心雕龙》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恰恰指的是情绪激昂,风骨内充。“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建安诗歌正是以它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遒劲浑成的风格,铸就了自己的刚健“风骨”,继两汉寂寞诗坛之后,奇峰突起,屹立在我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