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课堂内外杂志社邹钰主任首先将
文化作文宣传引向贵州遵义,第一站选在湄潭县,到达湄潭县后,受到教委陈守明局长的热情接待。当天下午,在教委王主任陪同下,参观了潭湄县最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茶文化和“文军”长征文化。
湄潭县的讲座非常成功,“文化作文”理念得到陈守明局长和所有听课教师的认同,带去的文化作文图书被抢购一空。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的北部。是贵州省茶叶最大的生产县。当年浙大师生西迁到此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辗转西迁湄潭,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在湄潭办学达七年之久,撒播现代文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浙大被迫西迁,760多名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流亡办学,于1940年初最后迁到贵州遵义、湄潭办学,其中理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的理学组在湄潭。
1944年10月,“中国科学社”年会在湄潭文庙的大成殿举行,宣读论文39篇。20世纪获得众多荣誉和头衔的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也到会致辞,作重要演讲。1945年中国物理学会也先后四次在文庙召开,宣读论文50余篇。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的战火燃烧到了浙江。当年的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流亡办学。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至抗战胜利。为了充分展示浙大“文军长征”的办学历史及其重要意义,弘扬浙大百年“求是”精神,颂扬湄潭人民与浙大的鱼水深情,湄潭县投入大量资金已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办公楼进行搬迁,以恢复文庙状元桥、棂星门、月池等,并在空余地带建设浙大西迁文化广场。
据有关材料显示:
在解放后的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中,有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谭其骧、李政道、程开甲等45位曾在流亡办学中的浙大工作、学习过;在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1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有李竞雄、梁守磐、潘家铮三先生曾在流亡办学中的浙大学习过;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臣中,有王淦昌、程开甲两先生曾在流亡办学中的浙大工作过。浙大西迁贵州,亦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大地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浙大在湄潭共进行了72个专题项目科学研究,其中结合湄潭实际进行研究的有《湄潭的气候》、《湄潭茶树土壤的化学研究》、《湄潭的五倍子》、《湄潭动物志》、《湄潭红糖发酵试验》、《草药在湄潭包谷酒制造中的意义》以及对水稻、白木耳、油菜、刺梨等研究项目等33个。另外还有《关于茅台酒的研究》、《遵义锰矿的研究》等等。
[ 此帖被秦汉大将军在2010-08-29 18:0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