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1472—152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象山“心学”,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创立了一个庞大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形成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陆王学派。他还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学说在明朝中期和后期,风靡一时,影响深远,而且传至海内外,风行朝鲜和日本。就是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和贵州却有一段不解之缘。如果追溯其思想的发展过程,谪居龙场是其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王阳明在贵州生活了3个年头(1508—1510),
谪居期间,他办教育、授生徒、著文章,对贵州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
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县城所在地龙场镇),是中国心学大师、提倡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王阳明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地方,被称为“王学圣地”。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奠定了他心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从此,他从“心即理”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并建立起“致良知”论,最后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心学理论系统,与程朱理学争辉斗艳。
玩易窝
是王阳明悟道之地。据史书记载,正德三年(1508)三月,王阳明被贬到龙场站任驿丞,没地方住,只得到离驿站二里远的一小孤山下搭了一间草棚栖身。小孤山西麓有一洞穴,干燥通风,风雨不袭。王阳明居此,终日静坐洞中研读《周易》,就给此洞命名为“玩易窝”,并撰写了《玩易窝记》记叙他悟道的事情。
当我们来到玩易窝时,一片空地上只见到一座六角凉亭。正在纳闷,才发现左侧杂草之下有一洞口,拾级而下,原来玩易窝就藏在这里。洞口不大,里面黑漆漆的,还滴着水,这怎么能住人呐?这好像和史书里记载的不符。不过,当时从鱼米之乡来的阳明先生丢官弃家,在这样的环境里并没有消沉,反而更加注重心性的修养和磨练,更让人敬仰。
王阳明因为路途遥远,随身只携带了一本《易经》,反复研读。一日深夜,睡梦中似乎有人在与他说话,马上醒来后不见与之说话的人,身边只有两位从者。王阳明试想,闭眼时睡梦中见有与他说话的人而不见从者,睁眼醒来又只见从者而不见与他说话的人,于是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觉得人世间是与非皆出自己本心之中,悟出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即万事万物皆出于我心的道理。开始理解孟子“尽心知性”和陆九渊的“心即理”之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阳明洞
修文县城东北3里的龙冈山是一座小山,著名的“阳明洞”就在此山的山腰上。龙冈山绿树成荫,很是幽静。 据当地人介绍,阳明洞原名东洞,大约高4米,深约40米,最宽处约有10余米。王阳明在驿站南面的小孤山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因为草棚不能遮蔽风雨,发现东洞后移居其间,还写诗三首《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改洞名为“阳明小洞天”,亲笔题于洞壁之上,后人称之为“阳明洞”。王阳明在洞里创办了龙冈书院,首开贵州文化新风,并在此完成其心学论著《五经臆说》。 阳明洞的摩崖很多。我们随便数了一下,就有30多处,都是明万历至民国年间赴阳明洞拜谒王阳明和瞻仰王阳明遗迹的游客所书。洞檐刻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贵州宣慰使安国亨书“阳明先生遗爱处”,洞口左壁有清道光十年(1830)修文知县庞霖书“奇境”两字,很是醒目。洞厅左侧有一2米宽、1.6米高、2米长的石窟,是当年王阳明栖身的石床。 洞外有王阳明亲手种植的两棵古柏,已有500年历史,参天挺拔。 君子亭 原来建在何陋亭前面,是苗彝群众建造的茅屋,周围栽种竹子。王阳明认为,竹子具有君子的德、操、时、容四道,即虚怀若谷,乃君子之德;刚正秉直,乃君子之操;春生夏伏,乃君子之时;动则超逸潇洒,静则傲骨挺立,乃君子之容,故依竹命名“君子亭”。 君子亭建在龙冈山山顶,与王文成公祠隔石径相望。亭脚的石壁上还刻有“知行合一”四个大字,是蒋介石民国35年第三次重游阳明洞时手书。 龙冈书院 从阳明洞继续往上攀登,爬了不过20级台阶,就有一小圆门,龙冈书院、君子亭、宾阳堂等阳明遗迹都在里面。进门左手的王文成公祠就是以前的龙冈书院,这也是王阳明亲自创建的第一个书院。 当时王阳明曾在阳明洞里讲学授徒,几个月后,前来求学的学子骤增,所以就改名为龙冈书院。书院在王阳明讲学时盛极一时,但在他离开龙场不久后就颓败了。明嘉靖三十年(1551),在龙冈山顶兴建“阳明祠”,前门题“龙冈书院”,清乾隆后改为王文成公祠。 王文成公祠门上的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三载栖迟,洞古三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进门过西厢右拐为享堂,堂中的王阳明铜像形象逼真。享堂对面是元气亭,从亭背壁可以远眺山野。 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张学良将军曾被蒋介石软禁在此。张学良每天在这里研读《明史》,研究“阳明学说”。他曾赋诗“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作荆州。” 三人坟 因为王阳明亲赴蜈蚣坡掩埋死者并撰《瘗旅文》亲自吊唁而闻名。清代文人吴楚材、吴调候编辑《古文观止》,将《瘗旅文》收入书中,后人将《瘗旅文》与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广为传诵。古往今来,很多王学研究者到阳明洞追思前贤后,都要到三人坟去凭吊。 资料上说三人坟在离县城12公里德谷堡乡哨上村的蜈蚣坡山腰间古驿道西侧,路途的颠簸让人感慨当年的古道肯定更是难行。过了梨花湖的梨树林,在当地人称为“大碑丫口”的地方,立着《瘗旅文》碑文,旁边就是三人坟。三人坟缘起于王阳明谪官龙场之时,明正德四年(1509年),自京城来赴任德吏目携一子一仆经过龙场,遭受瘴疠蛊毒相继死去,王阳明携弟子前往埋葬,并撰《瘗旅文》哀悼客死旅途的吏目,抒发自己被贬于千里之外的凄苦之情。 王阳明在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到达龙场驿,当时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于正德元年(1506)上书,请求惩办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势力,被刘瑾以皇帝的名义惩办下狱。同年12月,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上书为戴铣辩冤,得罪了刘瑾,又被“庭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古代的驿站,相当于旧中国的农村邮电局。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境,位于距贵阳40多公里的万山丛中。它是明朝洪武年间,彝族土司奢香夫人为效忠朝廷、打通贵州与 四川的通道而开设的。 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书法艺术1 王阳明书法艺术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