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17阅读
  • 0回复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4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江北才子
 
发帖
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3
 

(09年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考点】(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09年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参考答案】香山居士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参考答案】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09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附高考学子心声:


因为个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喜好和敏感,所以当语文题目解密后,我首先看的是诗歌。老实说,不看注解,我基本上读不懂这首诗;看了注解,我还是不太懂——当然,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何况我们在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经常会有“文难题易”的说法,目的是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在语文高考所有的题目当中,恐怕“古诗鉴赏”是一个连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准确的题吧,那么,在“参考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姑且让我这个“资深”高级语文老师猜解一回吧。


⒈一看诗题:诗题既然是“月”,那么,诗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写“月”了,诗的主题当然也是与“月”有关了。朝着这方面去理解诗歌,总不会太离谱。


⒉二看注解:先看注解的好处在于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避免在阅读时对不懂的地方过多纠缠耽误时间。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这个地址无关紧要,“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只不过这个提示让人迷惑:“曾”是相对于杜甫写诗的时间而言还是相对于今天命题的时间而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诗歌的内容就不好理解。按理,“曾”应该改为“当时”。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个注解基本上没什么大用——但也有点用,就是让我们猜想“六”大概应该是“初六”吧,但本诗的主题,只与月亮有关,而与什么时候的月亮没有太大关系。③故故:常常,频频。这是解词,怕学生不懂。可是不解还好,一解反而迷惑了——这是写某一天晚上的月亮呢还是写某一段时期晚上的月亮呢?看来应该是后者——瞿塘峡晚上的月亮经常弥漫了青天——用泛写代特写,学生难懂。


⒊三看诗文:我看不懂的有四处:


①“万里瞿唐月”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但也可以理解为“瞿塘峡青天万里”。哪一个较为恰当?


②“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不好理解。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当晚的特写,还是瞿塘峡月亮的泛写?若泛写,上文的“六”如何落实?若特写,“时时”“故故”如何落实?


③“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中的“和”不好理解。下一联的“当”应为动词,读音应为第一声。按照对仗的原则,“和”也应该为动词。就平仄规律来讲,“和”应该为仄声,那么这个字应该念hè(第四声),意思应该和“配合”差不多。全句的意思大概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唉,“高师”尚要猜,学子何以堪!


④“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勉强可以理解:不管“南飞”是飞向南还是从南边飞来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只乌鹊停在江边。但是“夜久”一词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是停落了很久呢?还是夜很深呢?杜甫和命题人的意思,大概是后者。


上文说过,难文可以易出,这是命题的常识。但是所命的两个题,偏偏却不怎么好答。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怎样的感情?”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那么我们就只有猜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不知我这样解行不行?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这又难了。刚刚所分析的这几个词,偏偏是含有许多歧义的,你让学生如何准确的解释清楚呢,更何况要说它们的“作用”?真是难为人!我姑且再猜一次:“万里”——用空间的遥远或广阔表明离乡之远,思念之深。“时时”——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用乌鹊深夜久停,不肯离去,喻作者深夜难眠,望月对鸟,增添思乡之念。


(09年湖南卷)


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2分)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考点】(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解析】我个人认为,命题者在此题上有些疏漏,主要是两问的考点重复了。(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思路点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09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
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
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
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