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流派之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时的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晋太康中[280—290]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五代宋初的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易>>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成祖朱棣还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 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 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他创立的武当道最大特点是:
一、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我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
二是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后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
三是武当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四是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 。”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
广东三水南武当 广东三水芦苞古镇物华天宝,聚天地之灵气,集古今之大成。虽遭兵劫天灾,秀丽风光犹存,“南武当”是镶嵌在这座素有“小广州”之称的文化古镇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历史绵长,信士众多。据史志记载,“南武当”这里上古就有文明,历代有诸多高道来此传道,并修北帝庙、武帝庙、镇都庙、洪圣庙、华帝庙、关帝庙、将军庙、成公庙、晏宫、天后庙、龙王庙、北城候庙、元帝庙、忠烈庙、李候祠、逍遥宫、龙母庙、十八奶娘庙、金花庙、天后庙、十几座斋堂、龙坡社学、武当码头、武当庙道、武当行宫。据传说张三丰祖师也曾来过武当行宫,并在北帝庙左右建有观音庙、文昌庙。
武当行宫其地理位置十分显赫,座落在华山西坡,华山山势峻美,渊谷流丹,紫气萦绕,气脉连绵,实乃仙境物阜、天造地设之道场,历代大德高道,俱此拜祖而结茅为庵,行医制丹,济世利民,已是闻名遐迩,兼有名人韵士,聚此揽胜、泼墨挥毫、叙怀作赋,更有北洋政府总理梁士诒为武当行宫内的武帝庙题写门联,为道场凭添几分灵秀,故重光“南武当”、弘扬道教历史文化成为了每个武当弟子之神圣职责与使命。
据当地史料记载武当行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08年)距今约八百年历史,周边老鸦岗、老虎屈乃“南武当”金顶所在地,方圆百里皆有遗迹。武当行宫建筑呈清代建筑风格、其技术之精细、造塑之优美,可算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故向来蜚声海外,闻名省内外,每年来此进香,游览观光的香客、游人川流不息,香烟缭绕不断。
武当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从北宋开始,由于历代皇帝的推崇,真武信仰高潮迭起,武当山成为五岳之冠。按照道教五行理论,在武当大文化圈内,历史上早就形成了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东、南、西、北、中五个武当分布全国的格局。除南武当外,其它四个早已找到并确认,因此,寻找南武当成了武当道教界的一件大事,三丰自然派第十四代传人公孙清高道长受恩师(中国道协副会长、湖北省道协会长、武当山道协会长王光德)之命,寻找南武当,在三水芦苞发现了武当行宫、武当码头和武当庙道石碑等,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经专家考证:一、芦苞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符合宗教发展的规律(翰林谢兰生述之“海潮弥漫,至胥江而不复能上江海于此交接;水之汇也,气之关也,乃全省命脉之源也”;芦苞旧有“小广州”之誉,不是大城市,又不是穷乡僻壤,是理想的宗教发展区域);二、规模宏大,与皇室联系紧密(有皇帝亲赐匾牌,建有龙真堂——皇室会客之用,规模宏大,且做工精美。这里过去有庙宇近三十座:华山寺,地藏庵,北帝庙,文昌庙,观音庙,在龙坡山,北城候庙在石头岗,晏宫庙在西洲,鲁班庙在芦江酒店处,天后庙在谭基,关帝庙在青云路三号,洪圣庙在蒋岸,龙王庙在林场,财神庙在西洲,金花庙在谭基,十八奶娘庙在谭基,文昌庙在谭基,奎星阁在谭基,龙母庙在造船厂,李候祠在海边街,华岩寺在老鸦岗,湛碧亭在船厂,关夫子庙在谭基。有道馆十三所,分设在麦街,立新街,沿江街,范街。有菜园地斋堂,会龙街斋堂,集善堂。还有会龙街炮会联英堂,水上居民炮会同庆堂,鸡巷社会炮会同庆堂,商店居民炮会合福堂等。这些记载勾绘出了一幅芦苞宗教历史的壮观蓝图。);三、经纬度吻合(中武当是东经110°,北武当是东经113°,南武当应在112°左右,而芦苞是112°52′);四、考古物证有力(武当行宫竖匾,武当码头遗址,禹门牌坊,武当庙道石碑等。特别是行宫竖匾,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帝亲赐不可直书,武当码头更是全国少有。);五、民间记载清晰可见(胡氏族谱记载“胥江祖庙始建自大宋嘉定四年三月初三日因吉旦而建造此庙也后各人诚心往武当山接此行宫迎回而安在此庙也地胜神灵名闻外洋矣”。1808年真武庙二进对联写到“肆水钟灵金沙浩瀚流金阙,众星环拱玉镜玲珑照玉虚”,1888年北帝庙大门石柱对联写到“五马环回玉镜水通金井水,三峰鼎峙龙坡山接武当山”。足见神同、影映、水通、山接非同一般。);六、文化信仰一脉相存(武当道教的特点是:崇祀真武大帝;主张三教合一;重视修炼内丹);七、众多名称与武当相仿(武当山叫黑虎沟、乌鸦岭、禹迹池、万法归宗;这里叫老虎屈、老鸦岗、禹门、万派朝宗等);八、是早期道教走出国门的重要窗口之一(道人麦清扬将道教从这里传向东南亚等地);九、很多武当高道曾到这里传道,当地也有道人从武当山学成归来(李仙在这里飞升,葛抱朴,张三丰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足迹,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甚多)。
二00二年六月十七至十九日经国家宗教局、中国道教协会、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道教协会、武当山道教协会、广东省民宗委、广东省道教协会、武汉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考证,认定三水芦苞的胥江祖庙是中国“南武当”主体建筑。同年七月十四日,武当山道教协会批复同意授予“南武当”匾牌。同时认可专家、学者认定的结论。二00四年一月五日,三府办复[2004]1号文批复同意恢复南武当胥江祖庙为宗教活动场所。
河北北武当山简介 北武当山位于河北省
邢台沙河市西部山区,主峰海拔1437.3米,距市区60公里,是河北省重点风 景名胜区。山上有真武庙,供奉‘武当老爷’,故俗称老爷山,明代《顺德府志》记载:北武当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玄天上帝庙。清代《沙河县志》记载;北武当山,亦曰小武当,俗名小金顶,去县西百二十里,有天帝庙,其左右为青龙、白虎二山。
该山气势雄伟,植被繁茂。山顶有真武大帝庙,相传为道教护法大神真武大帝当年修行悟道之福地。另外还有菩萨殿、碧霞殿、药王殿等。据《道藏》和当地民间传说,当年真武曾在沙河北武当山出家修道,得到正果后辗转到湖北等地传经布道,这个过程便是民间传说“修道于北方,布道于南方”的起因。之后于明代,道家真人张三丰也曾寻着真武的仙迹,莅临北武当山讲经传道。据传说,张三丰当年收徒传道的地方就在沙河市北武当山脚下大欠村南的道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