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08阅读
  • 1回复

(科举文化)大话中国历代状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08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在我们一般人的脑海里,想起科举会想到范进中举,会想到孔乙己,甚至还可以想到万恶的旧社会。呵呵。但是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又产生了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作用。很多著名的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甚至高中状元,如唐宋八大家,除了苏洵,都是进士,盛唐诗人王维更是状元。再加本人非常喜欢历史,所以决定冒昧的写一下所有状元的传记。

  写作顺寻是按照状元及第的先后顺序写起,先写唐朝,再写五代,两宋,元明清,最后写辽金和西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状元。虽是写状元,确不局限于写状元,如状元同榜的有名进士也会写到,以及科考的各种逸闻趣事在都会提起。


  但是记载状元的很多资料都已经遗失,现有的资料也有很多事互相矛盾。特别是唐和五代十国的状元最拿查找。比如中国第一个状元是谁就是很有争议的。再加上科举制度跨越的历史时间长,朝代多。本人是业余写作,错误和争议难免。欢迎各位兄弟指正和探讨。
   本帖尽量每天跟新。业余写作,只是更新多和少的问题。状元一共有几百个之多,我也不知道此贴要写到好久,三年五载也不一定,但是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
  初次发帖,希望天涯的各位兄弟多多支持。多多回帖哈。 先谢过。


   导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古代读书人十年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提名。而金榜提名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是高中状元。状元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而参加科举考试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
   什么是科举呢?简而言之,言儿简之一句话,科举是封建社会的教育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下诏说:“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世。“开皇十八年(598)开志行修谨,请平于济两科。一个考德,一个考才。就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饱受争议的科举制度从此开始了它漫长的历史岁月,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整整持续了1300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可以持续1300年,。中途要穿越分裂动荡时期,还要经历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正是从这时候起,中国的主要选官制度也正式确立,那就是科举制度。




   贴一个科举制度以前中国的主要选官制度
   夏商周——分封制和世袭制。
   两汉——察举和征辟
   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唐代科举简述
   为了方面大家更好的了解唐朝状元,有必要在这里把唐代的状元和科举制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状元到底是什么,状元是进士科的第一名。而且只有进士科的第一名才可以叫状元。这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进士科特别难考,每一科考中才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唐朝有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中了明经科,年龄算很大的。而如果你五十岁考中了进士科,那哥门你还算小青年。并且唐朝的五十岁至少在现在抵得上个六七十岁吧。现在社会,恐怕没有什么考试当你在60岁的时候考中,大家还说你很年轻。
  第二:进士科出身的人到了后期经常可以位极人臣。所以又叫白衣公卿。著名宰相薛元超曾叹道:“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把没有考中进士科当成自己的第一大恨。大诗人元稹明经科第一,想去结交李贺。然李贺说:“你丫是明经课的,来看我干什么,不见。”元稹羞愧的只好退了出来。而李贺因为避家讳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想来真是好笑,一个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竟然瞧不起明经科的第一名。
  不仅是唐朝状元是进士科第一,历朝历代状元都是指进士科第一。唐朝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诗和赋。唐朝的之所以是诗歌的黄金时代,科举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

  唐代科举有下面3个主要特点

   一:行卷之风盛行,行卷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开后门。”不过行卷在唐朝是一项正常的公关活动。唐代的举子,在考试之前,把自己的代表作品写成卷轴送给达官显贵,以求得他们的推荐。
  这在唐朝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考试成绩还重要。如王维中状元就是得力于公主的推荐。可想而知,行卷这必然滋生了FB的产生。不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你平时表现和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评定,避免一考定终生。


   二:考试不糊名。这一点和前面那一点是连着的。正是不糊名,主考官才知道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才可以知道谁推荐了你。不然看不见名字,鬼才知道你是谁呢?行卷就失去了意义。
   三:没有殿试。虽然武则天举行过殿试,但并没有形成制度。殿试正式形成制度是在北宋。所以唐朝考生只经历两级考试就可以金榜题名。一级是地方上的考试,第二级就是在京城礼部举行的考试。状元是由主考官点,和皇帝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关系。

   贴一个唐朝科考大事年记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孙伏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唐载初元年(690):武则天责问举子于洛成殿,这是有记载的殿试的开始
   唐神龙元年(705):始有曲江游宴和雁塔题名。


   下面正文开始了,开始我们的状元之旅


高祖朝(618——626)
   李渊(566——635)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世代显贵,受北周唐国公爵号,。公元618年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后因为其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被迫禅位。当上太上皇。死后庙号高祖。


   状元的祖师爷——孙伏伽
   中国各行各业都特别喜欢认祖师爷,像什么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唐玄宗是梨园界的祖师爷,最离奇算是张飞是杀猪行业的祖师爷。状元们也不例外,状元中的祖师爷就是孙伏伽。如果我们把状元看做是一个武林门派的话,孙伏伽则是状元门派创始人。
  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出生于好久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去世于658年。孙伏伽同志很牛,早在隋朝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在隋朝,全国也才录取几个进士。那会儿进士的含金量比现在考上北大清华还要高。


   孙伏伽没有想到,考个进士不容易,可是在官场上更不好混。混了好些年,也才混了个万年县法曹的官当。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初级人民法院的院长。眼看着这一辈子就这样混下去了,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希望。可没有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王朝。现在摆在孙伏伽面前有3个选则,A坚决不投降,学习文天祥舍生取义。B:和唐朝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学习王夫之,顾炎武等。C:投降唐朝,在唐朝继续自己的仕途之路。孙伏伽同志选择了C。为什么选C呢?,因为我们的中学老师都告诉过我们,同学们,当你们做选择题时候不知道选什么的时候,就选择C吧,C正确的概率最大。
   转眼间,孙伏伽同志从一个隋朝的下级官吏变成了颇受皇帝重视的上级官吏。做为状元门派的开山祖师爷,孙伏伽的独门武功秘籍就是纳谏。这一点倒和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有几分相似。大家都可以叫他“小魏征了”。武德初年孙伏伽给李渊上谏。不愧是独门武功秘籍。出手便是3招
   第一招:开言路。主要内容就是天子应该让大臣们各抒己见。只有这样。即使天子们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有大臣们的提醒,也不会有大的动乱。孙伏伽同志还把这条上纲上线,说隋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言路阻塞。
   第二招:废除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没有教化人民的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荒淫奢侈之风。要注意多音乐进行改造。应该多让人们听下贝多芬舒伯特的音乐,才可以陶冶情操嘛。
   第三招:为皇太子及其皇子慎重的选择随从人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孙伏伽说:“人的本性都是纯洁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不一样,所养成的品性也就不一样了。因为这点,给太子和皇子选择随从要慎重。那会儿还没有三字经,不然的话孙伏伽该说性相近,习相远了。
   这三招厉害,招招致命。唐高祖一听。非常高兴,所奏三件事情全部准奏,并升官,做了治书侍御史,奖励了三百匹帛。在朝中的时候。孙伏伽通过小道消息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升官的消息,但是孙伏伽同志神情上时淡定自若。好像根本不在乎这件事情一样。等到皇帝的诏书到了家中,家中人都感到欣喜若狂。孙伏伽也只是出去接了旨了事。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历后,孙伏伽再接再厉。多次给高祖上表献策。主要的有像给老百姓减少赋税等等建议。唐高祖叹道:“也只有像李纲,孙伏伽他们,才是真正的正直大臣。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向他学习。
   高祖就差给孙伏伽同志题几个大字了——向孙伏伽同志学习。
   高祖那会唐朝并没有完全的统一全国,所以经常进行战争。唐朝在战争中抓了狠多的俘虏,由于当时国际上没有什么国家公约,要交还俘虏。所以俘虏的处理就是个问题。高祖就在朝廷上讨论如何处置这些俘虏。高祖的意思就是流放了事,支持祖国的边疆建设。可孙伏伽不这样看,力劝高祖赦免他们的罪。也就是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不久,孙伏伽请高祖设谏官一职,高祖全部准奏。
  可是祸从口出,言多必失,高祖武德五年(623),有一次孙伏伽上奏终于把高祖惹火了。高祖大怒,心想:给你个鸡毛当令箭,给个棒锤还当真了。把孙伏伽罢官了。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年唐朝举行科举考试,主考官是申世宁。当时科举制度不完备,不向我们现在考公务员的话开除公职的人是没有资格的。那会儿没有这些鸟规矩,孙伏伽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并且取的了第一名。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就这诞生了。也开启了一千年来读书人争夺状元的梦想。
   孙伏伽状元及第后,官拜刑部侍郎。唐太宗即位后,孙伏伽依旧保持着他直言上谏的作风。太宗皇帝特别喜欢打猎。有一次,唐太宗又要出去打猎,领着侍卫,带着自己的宠物猎鹰和猎犬。正准备出发的时候,却碰到了孙伏伽。孙伏伽当然继续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进行劝谏。大道理讲了一大堆,概括一句话,皇帝你最好别去。


   唐太宗现在正在兴头上。听到这话心头很不爽,但是确不好发作。因为唐太宗是什么人啊。他可是最善于纳谏的皇上了,他可不想破环自己的好名声。耐着性子说:“我就是去打下猎,你看我随从也带的少,也不惊扰百姓,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说完,太宗就准备出发了。
  哪知道孙伏伽更是个狠角。跪在太宗的马前面:“陛下今天一定要出门,就请从我的身上踏过去,我愿意一死换取陛下对我建议的采纳。”
   太宗一听这火就大了,心想:你行啊,老孙,还用死来威胁朕,叫道:“来人,把这老头给朕拖出去砍了.”
  太宗身边的武士马上过来,把孙伏伽像小鸡一样的给提了起来。孙伏伽面不改色的说:“我终于可以和夏朝的关龙逢在九泉之下见面了。”这一句话狠厉害,因为关龙逢也是因为进谏被杀。意思我一死可以搏一个忠臣的名誉,而你皇帝却要背上骂皇帝的恶名。
  常言道:皇是恩威难测。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太宗这时候又笑着说:“我不过是试一下你的胆量。今天我就不出去了。听说你棋艺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盘,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乐。”


   孙伏伽又在贞观十四年(641)拜大理卿,高宗永徽五年(654),孙伏伽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便退休回家。在家里享天伦之乐,于显庆三年(658)病逝于家中,找马克思去报道了。


太宗朝
   李世民(598——649),李渊第三子。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有贞观之治流传后世。因其文治武功卓著,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太宗皇帝有一次站在端门上面,看见新科进士们弹冠相庆,鱼贯而出。高兴的道:“天下英雄竟入吾彀中。”彀是指箭头得到的范围。意思就是天下的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了。太宗这句话实在厉害,一下点出了科举制度的本质。牢笼桎士。让天下的读书人为了做官,皓首穷经。一辈子钻研文章,不起来造反。只要读书人不起来造反,其他的人只能算是草寇之流。所以赵嘏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唾面自干——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郑州武原人。贞观二十一年状元。娄师德同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好好先生。以“忍”字闻名。


   话说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出去代州(今山西代县)做官。临走的时候向娄师德辞行,娄师德问:“出去做官要忍让为主,你想好怎么做了吗?”娄师德弟弟早就知道他哥哥是这个脾气,所以早就在家里把预案想好了。他胸有成竹的说:“就算别人吐口水在我脸上,我都不会生气,只是把它擦干净,这总可以吧。”娄师德弟弟以为这个答案天衣无缝,正准备哥哥表扬自己几句,没有想到娄师德说:“这样做不好,人家吐你口水,是因为人家心里有对你有气,你要是把口水擦干净了的话,人家的气怎么可以消,所以你应该让口水自己干掉。唾面自干这个成语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还有一次,娄师德和李昭德一起上朝,娄师德有肥胖症,走的很慢。李昭德好几次都停下来等他,终于等的不耐烦了。对他说:“真是个乡巴佬,让我都走不快了。”娄师德听见后毫不在意,反而笑道:“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两人同时大笑起来。
   娄师德善于提拔人才。武则天朝著名宰相狄仁杰就是娄师德提拔的。娄师德同志思想境界高。提拔了狄仁杰还不让他知道。真是做好事不留名。
   狄仁杰后面由于和娄师德政见不和,多次排挤娄师德。武则天告诉他你之所以有今天,高居宰相之职,都是娄师德举荐不的。不然我怎么知道你是哪根葱,你现在还在家里喝西北风呢。狄仁杰听到后,羞愧万分,逢人便夸娄师德的气量大。自己自愧不如。
   娄师德同志还是一个文武全才。娄师德抵御吐蕃的侵犯,累计驻守边关30多年。成为唐朝一带名将。


第一位三不同志——宋守节


   宋守节同志嘛,这个人的简历不好写。一典型的三不同志(不知道字号,不知道生卒年,不知道籍贯)。呵呵,没有办法,唐朝的状元很多都是这样的。唐朝不重视状元,特别是在初期。所以说后面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三不同志。
   宋守节咸亨元年(670年)的状元。其他的事情就待考了。不过这一榜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就是杜甫他爷爷杜审言。可惜的是杜甫没有高中进士,使得科举少了不少憾事。


   黑社会老大——郭震
   郭震(655——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人(今河北大名)人。高宗咸亨四年(673年)状元及第。
   郭震同志小时候就有特别大的志向,16岁进入太学读书,并与薛稷,郭彦昭一起学习。郭震学习成绩不错,可是社会经验就欠缺了很多。有一次有一个人穿起孝服,来向郭震借钱。:“说家里穷,有人去世了,没有钱安葬,你行行好,可怜可怜我,借我点钱。而且一开口就是四十万。”郭震也不打听下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调查一下这个人底细。对别人要借的钱也没有打点折扣,全部借出。那个人很高兴的走了,走了还想:你个傻鸟,不骗你骗谁。史书没有记载那个人最后还没还钱?可是同学们,你们觉得还了吗?
   郭震同志毕竟成绩好,18岁时候就高中状元。高中后去通泉做县尉。按说就好好做官呗,可郭震同志却为有件事情心里堵得慌,钱不够用!那会儿盛唐FB也不是很容易,看来是要搞点副业创收。马无夜草不肥,说干咱就干。郭震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贩卖人口,不管男女老少,贩夫走卒,全部照单全收。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可干了一段时间,郭震同志觉得这个来钱还是太慢(真是纳闷,郭震同志你天天在做什么?怎么致命缺钱呢?),得另外想个办法。比贩卖人口还来钱的是什么?大家想到了吗?没错,那就是制造钱呗,自己制造了假钞就悄悄用呗。郭震同志同志的为人处事和我们一般人还真是不一样,郭震还把自己印的钞票送给自己的朋友,大家一起来用,独乐乐不如与大家同乐嘛。


   郭震同志这么嚣张,地方官不管吗?忘了给大家介绍,郭震当得县尉那个官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知法犯法,自己当自己的保护伞。当起了地方上的一霸。盛唐社会还没有王法了?
   当地的老百姓只有通过不断的上访反映问题,由于贩卖人口和制造假钞这案子挺大的,下面官员不好判决,只好反映到皇帝武则天那里去,武则天便把郭震召到了京城,准备亲自过问。郭震同志人挺聪明,一听皇帝召见自己,肯定是为了自己作奸犯科的事情。所以还没有等武则天过问呢,马上就毫无保留的,一五一十的全部坦白了。既然都坦白了,坦白从宽嘛,今天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武则天看到郭震老实交待了错误,再仔细看看人还是有点帅。心也就有点软了,郭震察言观色,马上献上自己的名作《宝剑赋》。武则天一看,好文章。看来不仅人长的帅,文学水平也不错嘛。便也不再追究他的责任了。还表扬了他一番。
   郭震同志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曾做为外交官访问吐蕃,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此后郭震便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做过凉州都督,辈西大都护,金山道大总管,太仆卿。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且封了代国公。郭震同志好不得意。
   不久唐玄宗即位,郭震同志的幸福小生活也就快要到头了。玄宗有一次在骊山阅兵,可偏偏郭震手下的兵出了乱子,懒懒散散,没有一点军人的威风。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玄宗当时看着郭震不爽,就借了这个茬,把郭震贬到边远之地,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又想起了郭震了,毕竟是个人才嘛,任命郭震为饶州司马。郭震再一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上路。可是郭震同志的好运气也到头了,在上任的途中病逝了。
   最后录一篇郭震的《宝剑赋》,看郭震是怎么把武则天打动的。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 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 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 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 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 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河南的第一位状元——郑益
   郑益,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上元二年(675年)状元及第。主考官是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这也是河南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虽然郑益没有什么名气,正式也没有留下他的记载。事迹全部待考,但是这榜确出了很多名士,如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
  刘希夷有一句名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宋之问和沈佺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差不多,我们习惯叫他们沈宋。宋之问和沈佺期同学当年谁的成绩好?现在不知道,不过有一则他们比赛诗歌的故事可以供我们参考。


   唐中宗有次进行诗歌比赛,裁判长是著名顶顶的大才女上官婉儿。那一次比赛采取淘汰制,和超级女声女生差不多。上官婉儿把自己看不上的诗全部仍给了台下,纸片像雪花一样,好不壮观。过了一会儿,手里面只剩下了两个人诗作。一个是宋之问的,另一个便是沈佺期的。究竟鹿死谁手呢?
   请大家不要走开,广告之后,更加精彩。
   过了一会儿沈佺期的诗作也被仍下来了。宋之问得了第一名。可是沈佺期不服气啊,凭什么你丫就是第一啊?提起抗诉。上官婉儿驳回申诉,说:“有什么不服的,告诉你,你的诗歌最后两句“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写到这里意思就完了,而宋之问的最后两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是写完了,但是意思却没有完。”这一说,沈佺期也是输的心服口服。
   最后还是各贴一个宋之问和沈佺期的诗吧

   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女人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陈子昂的配角——许旦


   许旦(一作许且),典型的三不同志。他可以留下姓名应该感谢陈子昂。《唐才子传》记载:“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许且榜进士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陈子昂这一榜的状元是陈子昂。高宗开耀二年(682年)状元及第。主考官是考功员外郎刘思立。
   许旦中状元后的事情待考。这一榜陈子昂考中进士更是奇特。
   陈子昂21岁去了唐朝伟大的首都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陈子昂同志信心满满,想这对我还不是小儿科,可是发榜结果却令陈子昂大跌眼镜,陈子昂同学不幸落榜了。
   难道是陈子昂同学的学业不过关吗?非也,前面我在导言中已经提到过,唐朝行卷之风盛行,必须要找人推荐自己。这可苦了我们的陈子昂同学,想:我们祖上十八代都没有做官,,自己的三姑婆六姨妈的也没有认识达官显贵的。找谁推荐去?这可是一个问题。
   陈子昂这个急啊,就差伍子胥一夜白头了。可是还真让小陈同学想了一个办法出来。要找人推荐就必须出名,那会儿出名不容易,通讯不方便,没有互联网,不像现在随便一个什么艳照门就ok了。
   我们且来看看小陈同学是如何炒作自己的,炒作公司和大学教授可以把它当一个经典案例哦。


   有一天,长安的闹市区有人卖胡琴,(我个人认为这个人有可能都是陈子昂的托),要价一百万,当然没有人买了。那么贵,不明摆着敲诈吗。陈子昂却把琴买了下来,(小陈还是蛮有钱的嘛)。
  有人问:“怎么贵,你买它做什么?”陈子昂:“我擅长这种乐器,只有用它,我才可以弹出非常好的曲子。”有人又说:“那你演奏一曲我们听一下。”陈子昂说:“当然可以,我住在宣阳里。明日我还要备下酒席,请大家边吃饭边欣赏音乐。希望各位大爷帮我宣传一下,多叫些人来。”
   这一下,大家炸开了锅,想啊,既有免费的音乐听,又有免费的大餐吃,这样的好事情哪去找。你不用说我们都会把我们认识的亲戚朋友叫来,大家相互奔向转告,很多名人也就知道了这件事情。陈子昂的人气开始积聚。
   第二天陈子昂家里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大家心里这个高兴啊,这么好的事情打着灯笼也难找。大家一阵胡吃海喝,吃完后。想该轮到欣赏音乐了。这时候陈子昂出场了,他端上胡琴,突然一下子把胡琴仍到了地上。众人不解其意,想:钱多页不用这样挥霍吧。看这众人迷惑不解的眼神,陈子昂说:“我是四川的学子陈子昂,初来宝地,希望可以和大家混个脸熟,我是举子,这里有我的文章,希望大家帮我传阅。不甚感激。至于琴,那是低贱的工具,不值得一提。”众人一听,才明白自己原来是被忽悠了,中了陈子昂的套。但是吃了别人的大餐也不好说什么,再加上陈子昂的文章的确不错,宣传一下他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大家也都愿意帮他这个忙。不出几日,陈子昂在长安的人气直线上升。最后终于考中了进士。
   最后录一首陈子昂的代表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陕西第一个状元——程行谋
   程行谋(644——726),名则,字行谋。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主考官事考功员外郎王方庆。具体哪一科高中状元不清楚,但应该是唐高宗时期中状元。上数三代都是做官的。曾祖程庆,隋朝的时候长子令。祖父程德淹,为隋太康令,父程药王(他父亲和孙思邈有关系?),做秋浦令。


   程行谋从小就是好学生,志向远大,刻苦学习。精通管仲,晏子,申不害和韩非的学说。是个全才。
   状元及第后,程行谋做的官少说也有七八个之多,老在换,像走马灯一样。太多了,一开始补潞城(今山西潞城县)尉。长安元年(701年)升万年(今陕西西安)尉。不久当上了御史,在当御史期间,程行谋不懂官场潜规则,老去弹劾权贵,很快就被贬出了朝廷。
   景龙元年(707年)当上课长安令,差不多现在北京市市长吧。在任期间,,老百姓安居乐业,秩序井然。不久被封广平侯,食邑千户。
   开元十四年(726年),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算是一个比较长寿的状元了。

 
武后朝(684——705)
   武则天,名瞾,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67岁登上皇帝宝座,82岁去世。(这点厉害,中国历史上80岁以上的皇帝也只有4个人,除了武则天其他三个人是梁武帝萧衍,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


  武则天也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亲试举子于洛城殿,可惜的是这科状元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

   10
   吴师道
   吴师道,也叫吴道古,吴道师,弄得我都不晓得他究竟叫什么名字。籍贯邺县(今河北临漳人)。垂拱元年(685年)状元及第。主考官是考功员外郎刘廷奇。作文题目是《九河铭》和《高松赋》。
   一开始这科考试录取22人,可是武则天不满意。后又加录取了5人。并且这一科武则天还亲自看过他们的答卷。在武则天眼里面,只有吴师道同学一个人的成绩才算合格。武则天说:“本来你们过关的只有吴师道一人,可是现在正是我们朝廷的用人之际,就都录取了吧。”看来吴师道同志学习成绩挺好,属于特优生,实力远在其他人之上。
   中状元后,吴师道又考中贤良方正科。曾担任过司勋员外郎,户部侍郎等职。《全唐文》收有其贤良方正对策5道。


  其他情况待考。

怎一个狂字了得——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提到这句诗,我们便马上会想起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籍贯越州会稽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因为在排行老八,所以也有人喊他“贺八。“周证圣元年(695)年状元及第。主考官为考功员外郎李炯秀。
   贺知章同志高中状元后,官也当得挺多的,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其中一个官就是贺知章做了太子的老师,这职务挺好,是太子的老师,也就是和未来的皇上搭上线了。由于这职位比较清闲,老贺闲来无事。一不小心认识了李白。李白当时还只是一介布衣,见到贺知章后,便把自己的写的一些作品呈上,让贺老给指点指点。贺知章读了李白的《乌栖曲》,老贺有一句评价,“此诗都可以让鬼神为之哭泣了。”李白想:这还不是我最好的作品呢?我拿出我的得意作的时候你又怎么评价我呢?李白接着又拿出了《蜀道难》,让贺老给指点一二。当老贺看到《蜀道难》第一句话“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时候,就深深的给折服了,都快喊李白“仙人”了,不过老贺毕竟是有文化的人,加了一个字,称李白是“谪仙人”。
   贺知章比李白大40多岁,就这样,贺知章和李白成了忘年之交。并向唐玄宗引荐李白。贺知章有一爱好就是特别爱喝酒。当时和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一起被人们称为“饮中八仙。”境界可真是高啊,喝酒都成仙人了。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还被有些网友评价为中国历史上十大酒局第一名。杜甫有诗曰:“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同志也特别好这一口。杜甫也有诗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更厉害,喝起酒来连皇帝老儿都不管,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个人一个人老酒鬼,一个小酒鬼,一个酒仙,一个诗仙,相处的非常融洽。


   请问两个人酒鬼碰到一起该做什么呢?答案当然是喝酒。一日。贺知章做东,请李白一起喝酒,喝的二晕二晕准备回的家时候,贺知章才发现一个严重问题,没有带钱,这可怎么办呢?总不能凉拌吧。要是被酒店老板抓起来做几天的苦工,这个丑可就丢大了。贺知章便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签单?对不起,唐朝社会还没有这个词呢,叫随从回去拿钱,可是今天是和朋友喝酒,没有带随从,打电话回去叫家人送来,那会儿没有电话。让小李付钱,可是今天说好了是自己请客啊。亮出自己官员的身份,先赊账,回家后让人把钱送来。这似乎是一个好办法。不过老贺想这样在小李面前也太没有面子了嘛。
   这个时候老贺的狂劲上来了,这次自己要玩一次大的。贺知章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用金龟来支付酒钱。老板一看这次可赚大发了,这金龟别说一次,就是喝个十次八次都是绰绰有余。要是每天都有人喝酒给个金龟,不到一年就可以直接奔小康了。老板收了下金龟:“欢迎下次光临。”贺知章心里想:老板,还想要我的金龟吧。老贺和李白这才离开酒馆,回家去了,这就是金龟换酒故事的典故。
   老贺用金龟支付酒钱本来是不得已的下策。可没有想到这件事情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觉得这样做很潇洒,很酷。尽然学习了老贺起来,在诗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知道老贺得知自己的一个无奈之举,竟然被李白当成了学习的榜样,会做何感想。
   贺知章去世后,李白听到消息后,想起以往和老贺的深厚友谊,特别是这次金酒换龟的事情,专门写一首诗纪念: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和李白还同时都是诗歌的发烧友。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中国人都知道。老贺同志也有一首诗,不敢说中国人都知道嘛,还是很有名的。小学课本都学过,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忘记了请跟我一起来背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和饮中八仙的另一个人张旭也是至交好友。和张旭,包融,张若虚还被称为“吴中四士”,张旭擅长草书,人称草圣,贺知章天天和他混的久了。久而久之,书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现存世的作品很少,只有《孝经》流传了下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续书评》说他:纵笔如飞,酌而不竭。只可惜诗名太盛,大家一般都不知道他是书法家罢了。
   唐天宝三年(744年),这时贺知章同志已经是85岁的高龄了,在今天早就退休了。贺知章也觉得自己干不动了,提出来要退休回家当道士。
   玄宗念其劳苦功高,做诗送行。并让太子以下的文武百官都来送行。并赐给他镜湖。贺知章回家,在村口看见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孩在嬉戏玩耍。心中感慨颇多,想着从前小时候在家乡的岁月,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这时候有一个小孩子过来问:“老伯伯,你是从哪过来的?”这一句话勾起了老贺无限的回忆和遐想,便写了两首诗歌,就是著名的《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不久后,老贺病逝于家中。

可怕的谶言——崔曙
  崔曙,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崔曙同学从小可怜,父母双亡,他就成了孤儿。那会儿还没有福利院,崔曙同学就一个人到处漂泊,吃饭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过得十分凄苦。他在《送薛据之宋州》一诗中就有过对他早年生活的回忆
  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
  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
  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
  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
  一从文章事,两京春复秋。
  君去问相识,几人今白头。
  香飘飘,香飘飘,崔曙飘落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崔曙想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不再漂泊。可是要安居,必须要安居才行,虽然那会还是开元盛世,房价也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是崔曙一贫如洗,让他买房,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过崔曙还是蛮聪明的,他在嵩山上面自己搭建茅草屋隐居了下来,朝廷这时候派他出去做官,可是崔曙是个死脑筋,钻进了牛角尖,一心要通过科举出身。崔曙于是在那里刻苦读书。嵩山乃是少林寺所在之地,佛法无边。崔曙信佛吗?不知道,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我想他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经常与少林寺的高僧们谈论佛法的。谈论佛法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崔曙学习非常刻苦。通常通宵看书,因为穷,没钱买灯,便去抓萤火虫照明,亏那会儿生态环境好,要是现在想去抓恐怕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崔曙同学在这认识他一生的好朋友,薛据,上面那首诗就是给他写的。
  崔曙同学后来反复去参加考试,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也来参加考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是第几次参加科考了。这次的主考官是姚奕,考试题目是《拟孔融荐祢衡表》和《明堂火珠诗》。
  崔曙同学这次超水平发挥,《明堂火珠诗》写的特别好,主考官直接打了满分。作文得了满分,这可是极为少见的事情。许多媒体聚集主考官姚奕这,把它这篇作文以最快的速度登上了报,弄上了网。最后连皇帝玄宗都知道了,好奇的也看了下他的作文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玄宗不觉拍案叫绝,尤为喜欢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句。按道理唐朝中状元后是不可以马上授官的,但是由于皇帝看了崔曙同学的试卷,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了,授他河内尉。没想到崔曙同学很快就得病一命呜呼了。所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还是非常有必要。同学们,大家一定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哦。少熬点通宵,可能就是崔曙以前学习老熬通宵,所以才减短了自己的寿命。
  崔曙还留下了一个女孩,名字叫星星。这正印了“曙后一星孤”一句诗。好可怕的谶言。是迷信吗?不是?如果不是怎么解释,那就只有解释为巧合了,可是历史真的有太多的巧合了?他们真的都是巧合吗?
  很可惜,崔曙还是离我们而去了,看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一个女儿,上面已说,有15首诗收录进了《全唐诗》。《全唐文》有《瓢赋》一篇。


贾谊的后裔——贾季邻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这首诗中的贾生指的就是贾谊,也就是贾季邻的老祖宗。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自己最佩服的就是他写的《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金圣叹先生的评价最为其妙““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贾谊这样一个人才,子孙当然也不会很差了。他的后辈就出了不止一个状元。第一个状元是到了贾季邻这一辈,他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状元及第。主考官和上一科一样,也是孙逖。贾季邻中状元后资料不多,他官仅仅做到长安主薄,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吧。其他情况待考。
  值得一提的是,同榜的第二名是李颀。这个人大家不知道还有没有印象。还珠格格第一部,乾隆皇帝要巡游江南,小燕子也要去。乾隆叫小燕子必须要背一首诗才行,背的那首诗正是李颀的代表作《古从军行》。
  先看看小燕子咋背的哈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人万里打不过,剑气如雪连沙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听说玉门还被遮,应该杀它一大车。
  背的乱七八糟,现在大家看看正确的《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同学们记住了哈,不要再像小燕子那样错了。
  注:《登科记考》记载:进士二十七人,状元贾至,注曰:李华《三贤论》,长乐贾至幼邻,明重当时。注曰:《唐才子传》,李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幼邻榜进士基地,调新乡县尉。都说的是这一年的状元应该是贾至。
  但是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写到:
   《唐才子传》卷二李颀小传: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徐松《登科记考》根据《唐才子传》的记载认定贾至为开元二十三年状元。但《唐才子传》所载为“贾季邻”,徐松却改为“贾幼邻”。而又以幼邻为贾至。据前引《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贾氏,所载有贾季邻,长安主薄,其兄季良,奉天尉。其时代在玄宗时,徐松未查《新表》,而遽以贾季邻为贾幼邻,于是定贾至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科状元,并在卷九天宝十载明经贾至名下说:“按,贾至已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此以进士又应明经也。”可谓失考之甚。
   唐朝的明经远没有进士科重要,不可能贾至考了进士科的第一名还去考明经科,故认为该科这样应该为贾季邻。


八分书——李琚
  李琚(695——748)字公泉,顿邱(今河南清丰)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状元及第,同榜还出了个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考试题目是《梓材赋》和《武库赋》。同年,李琚同学又去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又考了个第一名。那次考试题目是《公孙弘开东阁赋》。看来考试是难不到李琚同学的。
  考中了制科,在唐朝差不多也可以做官了,不过李琚同学的官运就没有那么好了。先是做了一个石山县令,后来才慢慢的做到了洛阳尉。
  李琚同学由于官运不佳,天天闲暇时间还是蛮多的,可以玩点业余爱好。李琚同学想着自己的同科有一个大书法家颜真卿,自己和他关系不错,干脆就练书法吧。自己本来也就是状元出身,书法的底子也在。
  李琚把自己的想法告知颜真卿,颜真卿当然有时候也代为指点。大家要知道颜真卿最擅长楷书,李琚练书法的时候想着,练楷书自己这一辈子是不要指望超过他了,而草书等也就是有著名的书法家了,要练干脆就练一个不太常见的,就练一个“八分书。”
  八分书是啥?去百度一下可以查到, 东汉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变成为今天的楷书,也称为“真书”。
  还有其他的解释,比如说是汉隶等等,差不多就是一种特殊的书法吧,三国时候张飞也很精于此书法。
  八十年代牛沙河先生参观阆中张飞庙的时候为张飞题了一副对联
  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
  国留青史, 三分鼎势八分书。
  最后一句就是赞叹张飞也精于此书法。现在张飞庙大殿的墙上写着立马勒铭碑,“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共二十二个大字,正是用八分书所写成。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的哈。
  李琚同学可惜和张飞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不然还可以pk下,看谁的八分书写的更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人的水平都很高,李琚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用八分书写成《唐真定令杜府君遗爱颂》,后被选入《金石录》


无端卷入****惨死——徐征
  徐征,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状元及第。
  中状元后,徐征同学混的也还不错,担任了负责宫廷警卫的工作。可是这时候的政治气氛却是异常紧张。原来当时的太子李亨和宰相李林甫矛盾激烈。
  徐征处于要职,当然必须有所行动,也就是必须投靠一方。当时双方的实力相差无几都属于重量级的人物,徐征认真考虑后决定投靠太子李亨。一是因为太子就代表了将来,二是因为徐征非常厌恶李林甫的为人。其实这个像是手枪里面装子弹,大家进行轮盘赌,谁都不知道以后的结果。很不幸,徐征这次赌输了,赌码就是自己的性命。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太子的杜良娣(太子老婆中间的一个等级)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官司,官司的另一个主角是柳勣,柳勣的妻子就是杜良娣的姐姐。要告状总有个罪名吧,柳勣告杜有邻的罪名是“忘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差不多就是告他谋反了,案情重大,此案的审查就落到了李林甫的头上。
  李林甫心中暗自高兴,觉得这是打击太子的绝佳机会。便把案情往太子身上推移,把太子牵连进来。后来玄宗另外派官审问,其实和太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就连杜有邻的造反也不靠谱。
  李林甫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一下子把案情扩大,又引地方官李邕做证。大有废太子之势。
  玄宗念其两人都是皇亲国戚,宽大处理。连同此案有关系的其他官员一起施行杖刑。可是李林甫好不容易抓住这个机会,便授意执行的人的人要重重的打,而且多打了还有奖赏。由于当时李林甫权势遮天,大多数官员被活活打死,这其中就有徐征同学。
  徐征就这样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过徐征应该算比较正直,这一点值得表扬。

岑参的好哥们——崔明允
  崔明允同学,祖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字号和生卒年搞不清楚。崔明允也出身于豪门望族,祖上都是做官的。祖父崔诚官至刑部郎中,堂兄崔河图官至谏议大夫。
  崔明允同学开元十八年(730年)状元及第,后来在天宝元年又考中了“文辞秀逸科。”写到这不仅想到,唐朝状元大多中了状元还要去考制科考试,主要是因为唐朝的状元一般不马上授官。而要去考了制科考试后授官的希望会大增。
  崔明允同学考中制科后,果然就做官了。但是都是一些小官。比如像左拾遗之类的。大家可能要记得我们前面状元中讲过王维是右拾遗。要是他们两个上朝的时候就是对面站着。崔明允同学退休的时候混了个礼部员外郎,勉强过的去吧。
  崔明允的哥们有几个,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他有个铁哥们就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天天在一起肯定酒也没有少喝,麻将没有少打。最后两人分开后,岑参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怀念崔明允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最后说下,崔明允的族孙崔铏也考中状元。


徽州历代状元简表
  文状元

  
  姓名 籍贯 朝代 考中状元年间 官职
  舒雅 歙县 南唐 保大八年(950年) 刑部郎中
  吕溱 歙县 北宋 宝元元年(1038年) 开封府尹
  章衡 歙县 北宋 嘉祐二年(1057年) 集贤院学士
  吴潜 休宁县 南宋 嘉定十年(1217年) 左丞相
  任亨泰 休宁县 明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礼部尚书
  唐皋 歙县 明 正德九年(1514年) 传讲学士
  陈于泰 绩溪县 明 崇祯四年(1631年) 翰林院编撰
  徐元文 歙县 清 顺治十六年(1659年) 文华殿大学士
  戴有祺 休宁县 清 康熙三十年(1691年) 翰林院编撰
  汪绎 休宁县 清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翰林院编撰
  汪应铨 休宁县 清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赞善大夫
  金德瑛 休宁县 清 乾隆元年(1736年) 左都御史
  毕沅 休宁县 清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湖广总督
  黄轩 休宁县 清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按察使
  金榜 歙县 清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会试副主考官
  吴锡龄 休宁县 清 乾隆四十年(1775年) 翰林院编撰
  戴衢亨 休宁县 清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军机大臣
  汪如洋 休宁县 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云南学政
  潘世恩 歙县 清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军机大臣
  王以衔 休宁县 清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礼部右侍郎
  吴信中 休宁县 清 嘉庆十三年(1808年) 侍读学士
  洪莹 歙县 清 嘉庆十四年(1809年) 翰林院编撰
  戴兰芬 休宁县 清 道光二年(1822年) 侍读学士
  黄思水 休宁县 清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侍官学士
  洪钧 歙县 清 同治七年(1868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合计 25人
    
  武状元
  姓名 籍贯 朝代 考中状元时间 官职
  李如诚 婺源县 南宋 乾道二年(1166年) 抚谕使
  程鸣凤 祁门县 南宋 宝右元年(1253年) 南雄州知州
  程若川 休宁县 南宋 何年不祥 滁州府太守
  黄赓 休宁县 明 崇祯十六年(1643年) 削发为僧
  合计 4人


中国第一状元县
  休宁县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休宁人物有名儒朱升、戴震、珠算宗师程大位、戏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以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原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吴象等。
据清道光《休宁县志》记载,自康熙三十年(1691年)至道光二年(1822年)的131年间,休宁人状元及第者12人。这12名状元是:
   戴有祺,字丙章,号珑岩,瑶溪人,寄籍金山卫,康熙三十年状元;
   汪绎,字玉轮,号东山,县城西门人,寄籍常熟,康熙三十九年状元;
   汪应铨,字度龄(一作杜林),梅林(今属屯溪区)人,寄籍常熟,康熙五十七年状元;
   金德瑛,字汝白,号慕斋、桧门,瓯山人,寄籍仁和,乾隆元年(1736年)状元;
   毕源,字湘蘅,号秋帆、灵岩山人,闵口(今属屯溪区)人,寄籍镇洋,乾隆二十五年状元;
   黄轩,字日驾、小华,号蔚塍,古林人,乾隆三十六年状元;
   吴锡龄,字纯甫、莼渊,大斐人,乾隆四十年状元;
   戴衢亨,字荷之,号莲士,隆阜(今属屯溪区)人,寄籍江西,乾隆四十三年状元;
   汪如洋,字润民,号云壑,县城西门人,寄籍秀水,乾隆四十五年状元;
   王以衔,字署冰、凤丹,号勿庵,洽阳(今属屯溪区)人,寄籍归安,乾隆六十年状元;
   吴信中,字阅甫,号蔼人,长丰人,寄籍吴县,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状元;
   戴兰芬,字畹香,号湘圃,寄籍天长,道光三年(1823年)状元。
   清代休宁一县出状元12名,为全国之冠。


侠客行——李嶷
  “各位帅哥美女,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李嶷墓碑了。李嶷,唐代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考中状元。那一年的考题是《积翠宫甘露颂》。李嶷状元大家可能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李嶷中状元这科出了两位很有名的诗人,就是王昌龄和常建。王昌龄和常建的诗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王昌龄所写。再比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常建的代表作。
  李嶷可以和他们同场竞技考中状元,看来文学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事实也是如此,李嶷这个人好写诗,全唐诗里面一共收录了他的六首诗。诗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这些诗歌却反映出了李嶷的性格。那便是重侠气。这一点和大诗人李白十分相似。
  李白有一首诗就叫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最后金庸老先生据说受此启发,写下了著名的武侠小说《侠客行》,里面最高深的武功也来自于诗里面的最后一句话“白首太玄经。”
  李嶷写诗和李白写诗有相通的地方,什么原因呢?我想可能是他们都姓李的原因吧。
  李嶷出身于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家庭还是蛮不错的。他的爷爷李知让官至长水主薄,父亲李承胤官至江州别驾。
  到了李嶷,最终官也不是很大,只是官至真定令,也就是今河北正定县的县令。
  下面我们继续参观下一个景点。”
  听完导游小姐的讲解,我也算是知道李嶷是状元了。回家连忙看李嶷的诗歌,还别说写的还不错,现在贴出几首供大家参考。
  少年行三首
  十八羽林郎,戎衣侍汉王。
  臂鹰金殿侧,挟弹玉舆傍。
   驰道春风起,陪游出建章。
   侍猎长杨下,承恩更射飞。
  尘生马影灭,箭落雁行稀。
   薄暮随天仗,联翩入琐闱。
   玉剑膝边横,金杯马上倾。
  朝游茂陵道,夜宿凤凰城。
   豪吏多猜忌,无劳问姓名。
  林园秋夜作
  林卧避残暑,白云长在天。
  赏心既如此,对酒非徒然。
  月色遍秋露,竹声兼夜泉。
  凉风怀袖里,兹意与谁传。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7-08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科举史上最优秀的作文——杜绾
   杜绾,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是首都的户口哦。现在经常骂人说,我叉叉你祖宗十八代。杜绾的十八代祖宗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嘛,他的第二十三代祖宗可是一个牛人——汉朝的建平侯。
   杜绾开元十三年(725年)状元及第。这次考试的题目是《终南山望余雪诗》。正是这个题目,产生了唐朝甚至整个中国科举史上 最优秀的一篇作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不过很可惜,这篇作文不是我们的状元郎杜绾写的,而是同榜的另一个考生祖咏所写。可能马上有人要开始说话了,这个主考官也太没有水平了吧,竟然没有录取我们的祖咏同学为第一名。
   这话说的也点太过了,其实我们不仅不应该怪这次的主考官,相反应该感谢他呢。唐朝科举写诗也还是有很严格的规定。其中就有一条规定是写诗的句数。就像现在高考作文规定字数,不的少于800字一样。
   话说祖咏同学写完了四句后,觉得写完了。便搁笔不再写了,当时的主考官还提醒祖咏同学这个不太符合规定。祖咏同学却道:“意思已经写完了。”
   主考官阅卷的时候看着祖咏同学的诗不符合律体,但是确实是一篇好诗。那会儿一般也就是主考官做主。不像现在还有什么阅卷组长。主考官便破例录取了祖咏。当然不敢取为状元,其实这对于祖咏同学是有好处的。大家想一下,凭祖咏这篇不符合规则的作文取了第一名,其他士子能服气?
   我想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还是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就是对那些真正有专长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考核。从这一点说,唐朝做的不错,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唐朝还算是搞的素质教育,不像后来明清,就知道考八股文。
  现在话题也转移到我们的状元杜绾同学身上。
   时间在不经意间又过了10年,开元二十三年,朝廷又开制科王霸科(干脆叫霸王科算了),祖咏同学又考中。考中后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相当于军队里面的一个小官。
   他的儿子杜黄裳在唐宪宗时候出任宰相,封封邠国公。其中尹枢自放为状元就和他的儿子有关。当然这都是后话不提了。







宗朝(649——683)
     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高宗皇帝还是一个蛮不错的同志,在位期间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只不过位置没有站好,前面是一个千古一帝李世民,后面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所以说名气也不是很大,看来当皇帝顺序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颜子的后代——颜康成
    颜康成,永徽二年(651)状元。山东曲阜人,和大思想家孔子还是老乡,可惜不是喝孔子同一时代的人,不然就可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还别说颜康成还真的和孔子有那么一点点的联系。他是孔子最得意学生颜回的第三十八世孙。
    高中后又去参加了制科的考试,继续考中。后面也做了一些官,如太子舍人,崇文馆学士,但是名气不大。
     颜康成同志其他的事情待考。
  
  
  没什么可考的了,倒霉的家伙——颜康成家居长安,其祖父颜思鲁、父亲颜育德都是朝廷重臣,按照礼制,颜康成在上任之前,先行赴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祭拜先祖。颜康成等一行人马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过2000多里路的长途跋涉,来到祖籍后,颜成康却身染重病,不幸去世。







王维——生活就像巧克力
   看过第67届奥斯卡金奖影片《阿甘正传》的人可能都记住了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王维的一生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的。王维中状元的过程更是一波三折,如果让斯皮尔伯格当导演好好来拍一下的话,说不定也可以获一个什么电影奖的。就算不是奥斯卡,也可以中个金鸡奖什么的吧。
    王维(701-761),字摩洁,原籍今天山西祁县人。著名电影乔家大院就是在那里拍的。盛唐时候著名诗人,因为崇尚佛教,所以得到一个外号叫诗佛。古人比我们今人风雅多了,一般说来,古人的字和号是有关系的。王维的字就是出自佛教中的一部经典书籍《维摩诘经》。我们现在一般都知道王维是个大诗人,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王维也是状元。我想如果我们来弄一个什么top10状元排行榜,里面肯定少不了王维的。
   王维,这人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特别有名,古时候的成年不是我们现在未满18岁,古时候女子成年一般是15岁,差不多时我们现在的青春发育期。而男子一般则是20岁。比现在大2岁。所以王维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闻名于天下。王维闻名于天下主要有2个杀手锏,一个是他诗文写的好,一个则是他善音律,主要是弹琵琶弹得好。有多好呢?差不多和朗朗是一个水平吧。而正是因为琵琶弹得好,他才最终可以当上状元。
   《唐才子传》中有这么一个记载,有个人没事干,拿一幅“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同学瞟了一眼就说 “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这人不信,让人一弹,弹到此处,对图一看,果然就是这样的姿势,王维音乐方面的才华看来是很高的。
   王维在家乡混出了点名堂后,想去京城发展,于是很快来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成了京飘一族。可是京城毕竟不是很好混的,天天吃稀饭,住地下室,出门没钱坐车。王维同学连着参加好几次考试,都落第了。天天想吃巧克力也吃不成。王维同学心中的那个郁闷就不说了,写下了《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
  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
  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
  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
  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後拂衣去。
  肯作徒尔一男儿。
   王维同学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有一年重阳节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下了著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不久后王维在京城的上流社会混的很开,和王公贵族是称兄道弟。天天是吃香的,喝辣的,五星级大酒店住着,宝马车开着,好不拉风。在这期间对他最好的算是“歧王。”歧王何许人也?歧王名叫李范,唐玄宗的弟弟,身份当然是非常的显贵。大诗人杜甫有一首绝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也就是说的这个歧王。看来歧王真是一个懂音乐的人,著名乐师李龟年都经常出入他的府中。另外两个薛王和宁王对王维也不错。这下子王维可以吃上巧克力,可是也只能吃一些杂牌的巧克力。
   宁王这人有一个男人通常都有的毛病,那就是好色。自己在家里养了十几个小妾。可是家花虽好也不及野花香啊,宁王天天在外面沾花惹草,抢了隔壁一卖烧饼的老婆。可怜的卖烧饼的师傅,心想自己无权无势,眼看着就要做武大郎了,可是一点也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宁王的人把自己的老婆抓走。卖烧饼的师傅也想着要去上告,可是法官一听要告的人是宁王,是皇亲国戚,谁还敢接这个案子。
   还别说,宁王对卖烧饼的老婆的确很好,宠爱有加。天天带着她吃大餐,给她买香奈儿的香水,LV的皮包。出入各种高档场所。总之像一个宝把她宠着。真是放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飞了。时间又过了一年了,宁王想你跟着我是吃香的,喝辣的。你总该忘记你那个卖烧饼的老公吧。便问她还想不想卖烧饼的。哪知道人家这小两口是自由恋爱,感情还挺好。卖烧饼老婆还想着自己老公呢。
   宁王心里这个郁闷呢,想自己堂堂一个王爷,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要身份有身份,可是怎么还比不过一个卖烧饼的。便把那个卖烧饼的又叫了过来,想看看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卖烧饼的师傅来到了宁王家,看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老婆,两个人不禁声泪俱下。唱着你是风儿我是沙,
   周围的人无不感动,当时王维同学也在场,看到此情景,写了著名的《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诗中巧妙的引用了春秋时候息国夫人的典故。借此也间接的表达的对宁王的不满和卖烧饼的同情。
   宁王看见连王维都帮着卖烧饼的说话了,再想自己一年来都没有得到人家老婆的心,这个脸丢大了。再说了,何必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呢。下令把卖烧饼的夫妻两个放了回去。
  王维的幸福小日子就这样过着,转眼到了唐玄宗开元8年,也就是公元720年,这一年朝廷开科举,王维心里想自己当然要去考了,不仅要去考,而且一定要中进士,不仅要中进士,而且要中进士中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把以前没有考中的损失一下子给弥补回来。王维虽然文采风流,可是唐朝盛行举荐之风。不是文章写的好就可以得到状元。甚至连中不中的了进士都要两说。自己前几次没有考上就是教训。。
   王维于是想到了自己的好哥们歧王,他的哥们中就是歧王的身份最为显赫,不找他找谁。说走咱就走啊,王维于是找到了好哥们歧王,三下五去二的把来意一说,王维原以为自己的好哥们歧王会满口答应。没想到歧王面露难色,说:“你想要中个状元原也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公主已经把状元给了张九皋,这可就不好办了。”王维一听差点没有休克过去,因为非常明显,公主比歧王的势力大,再加上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势力也挺大。王维内心懊恼不已。想自己怎么就晚了一步,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正在王维胡思乱想的时候,歧王说:“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一试。”王维一听马上来个精神,忙问有什么好办法。这时候歧王在王维耳朵边说了自己的办法。的确是个好主意,王维想:哥们,老子太爱你了。
   两人分别后,王维按照歧王的吩咐做了精心的准备。这一天,歧王带着王维来拜访公主。王维穿上琵琶手的衣服,在外面候着。歧王先进了公主府,和公主饮酒作乐。可是只有酒哪能没有音乐呢?歧王一挥手,王维便上台演奏琵琶,弹得是自己最拿手的曲子《郁轮袍》,声调忧郁哀切,仿佛就像是天籁之音。公主听的如痴如醉。弹完后,王维公主问:“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王维如实的回答:“《郁轮袍》”公主说:“弹的太好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吖。”
   歧王趁机说:“他不仅是个音乐家,更是一个诗人,诗比琴弹的还要好。”公主说:“有这种事,把你写的诗我看看。”王维连忙把自己的得意诗作献上。当公主读到《相思》,《息夫人》,《洛阳女儿吟》等诗的时候,不仅赞不绝口道:“我还以为只有古人才写的出这样的诗歌,没有想到就是你写的,不错不错。你快去换一下衣服,让我看下你的庐山真面目。
   一会儿王维便换好了衣服,现在有请我们今天晚上的大帅哥,大诗人,大音乐家,以及最佳男主角闪亮登场。王维出场后,公主都不仅看呆了。想你丫也太帅了。王维看见自己的美男计成功,趁机便说出了自己想考状元的这一回事。公主现在已经被王维给迷住了,哪还记得自己曾经答应过张九皋,张八皋什么事情。一口答应的王维同学的请求。
   当天晚上,公主也换上美丽的衣服,把王帅哥给潜规则了。下面附潜规则之狂想曲。
   公主:“今天的事情我都放在心上了,明天就去办你的事情。”
   王维:“多谢公主的成全!我一定铭记于心。”
   公主:“就是感谢几句吗?你可以好好的成全我下。”说着公主的眼里放出了火花。
   王维:“我。。那我。。。”显然,王维同学已经不知所措了。
   公主:“那你来给我按摩按摩嘛。”
   王维只好过去给公主按摩。
   突然公主把蜡烛吹灭,暧昧的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下面。。。。。。。。。。。
   王维同学也就只有忍了。
   还好,公主没有食言。王维凭着公主的推荐,第二年果不其然的成为了状元。这下子终于可以吃上德芙巧克力。
   状元及第后,王维同学做了个很小的官,叫做太乐丞。官品是从八品下。太乐丞主要是负责国家音乐方面的官。王维同学心里还是蛮高兴的,本想好好在音乐方面取得发展。心里想着可以成为李龟年那样的著名乐师。哪知道他手下的小弟去私自演黄狮子舞。这下可不的了了,因为这个舞只有皇帝才可以看的。要是上纲上线的话,你王维不是皇帝了?于是王维同学被贬官,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就是一个管粮仓的小官。王维同学的这个郁闷不说了,才中了状元,就被贬官,才情迷丝滑德芙了,马上又吃地摊巧克力。
   在济州的日子可真是难过,不过期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对王维不错,好不容易可以吃块巧克力了。可惜好景不长,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职,王维同学深感惋惜。觉得呆在这里也挺没有意思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炒了唐玄宗的鱿鱼,辞职不干了。
   不过王维同学的命挺好,没有几年,张九龄被拜相。张九龄是盛唐时候著名的贤相,也是一著名的文学之士。他上任后,便提拔王维同学为右拾遗。右拾遗是个什么官?拾遗拾遗,顾名思义,是捡东西的意思。右拾遗是在右边捡东西的官?其实拾遗是一个谏官的意思,就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从这一点上说,也就是专门捡皇帝的疏漏,好给皇帝提出。不过右拾遗不是右边的意思哦,而是属于中书省哦。记住了。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的发妻去世,王维同学是个重感情的人,从此再也没有再找老婆了,一直到去世。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王维老婆历史上没有过多的记载了。不过我觉得她可以算是一个很幸福的小女人吧。从王维对她死后的痴情,可以看出王维和她还是很恩爱的。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南乡子》中写到,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那么嫁男当嫁王摩洁!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因为张九龄已经被罢相。这其实是唐玄宗看着王维同学蛮烦的,把他排挤出了朝廷。王维就在这时写出了千古名篇《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堠骑,都护在燕然。”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经典。王国维先生称其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范希文在《渔家傲》里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之句也是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我则觉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写诗更是说出了王维这首诗的精妙所在。
   香菱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另外我们也可以知道曹雪芹老先生也蛮喜欢王维这首诗的,看上去是香菱对这句诗的评价,其实也就是曹雪芹先生借香菱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开元二十七年,王维回到了长安。这时候王维对官场上的事情看的多了,也就不像以前热衷于做官。而是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主要居住在辋川,修起了别墅。心情平淡,笃信于佛教,创作出了大量的田园诗歌。从而在我国山水田园诗歌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另外一个著名的山水田园派的诗人孟浩然被后人一起称为“王孟。”
   说起孟浩然,不仅想到王维和孟浩然发生的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王维在值班,叫上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一起去。两个人聊的不亦乐乎。忽然唐玄宗驾到。吓的孟浩然差点尿裤子,急忙钻到桌子底下。不料被玄宗看了出来。王维只好如实说了。唐玄宗也是爱文学之士,便叫孟浩然出来相见。
   唐玄宗早知道孟浩然是著名诗人,便叫孟浩然念几句自己平时的诗作出来听听。孟浩然的诗歌其实蛮多,其中最有名算是入选小学课文的《春晓》“春眠不决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很有名嘛。可是孟浩然也许是见了皇帝太过紧张,也许是早上喝了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总之老孟胡乱背了一首,其中有一句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听了很不高兴,心里想你又不曾来找过我,我都不知道你这个人,你就说我把你抛弃了。可怜的孟浩然,就这样,一辈子都没有走进过仕途。
   后孟浩然返回襄阳,王维作诗相送:“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山居秋暝》为王维山水诗歌的代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的传神生动。王维的山水诗歌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除了他文学功底好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维善于画画,并且是擅长于画山水画。这就为他创作山水田园诗歌提供了方便。就连后世的大词人苏东坡也不仅赞叹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小日子就这样过着,按说挺不错的,王维同学自己也想就这样一直过下去。一直吃着金帝巧克力。可惜的是半路杀出个安禄山,不给王维同学机会。
   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20万反唐,著名的安史之乱由此而爆发。
   叛军很快的就攻破了潼关天险,进入了长安。唐玄宗急的马上逃往四川,路上杀了自己的爱妃杨贵妃。从而还演绎出了一幕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可是王维同学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被叛军抓了个正着,同样大诗人杜甫在这里也被叛军捉拿。可是杜甫同学的官小,叛军没怎么在意,杜甫瞅着个机会跑了。可是王维同学可就惨了,由于官比杜甫大,叛军天天24小时都派有专人看守,跑是没有希望。王维也明白了有时候官做大了也有不好的地方。
   王维当时是著名人士。叛军也希望他可以在叛军里面做一个官,装点装点门面。王维同学本不愿意,奈何叛军逼的紧。王维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吃药装病等,但是都没有起到作用。
   王维同学也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只好被迫接受了叛军的任命。王维现在不仅出不了巧克力,还必须吃变质了的巧克力。也很无奈。有一次安禄山宴请群臣,命梨园弟子演奏。有一个梨园弟子突然想起了玄宗平日里对自己的恩情,朝着玄宗所在的西南方向失声痛哭起来。安禄山大怒,把此人分尸。
   为此他写下了《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从这首我们可以看出,王维还是挺怀念唐朝了。不过这首诗歌也成为了王维日后减轻罪过的重要证据。
   安史之乱评定后,由于那时还是有很多官员投降了安禄山,(看来人大多数还是怕死的。)唐朝来了个秋后总算帐。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王维本来要判重罪,他的弟弟为他求情,愿意用自己的军功来折抵他的罪过,再加上唐肃宗看到他写的《凝碧池》一诗后,也动了恻隐之心,便只是把他贬为了太子中允。
   王维万念俱灰,天天画画山水画,诵诵佛经。上元元年(760年)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世称王右丞。
   王维同学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后世对他的评价很多,我觉得有个评价特别有意思“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你觉得呢?
   注1:王维的生卒年存在较大争议
   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说上元初卒, 《旧唐书》说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
   《佛祖历代通载》也记载王维卒于761年。
   清朝著名学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观点也是王维卒于761年,这样的话王维应该出生于701年。
   陈铁民《王维年谱》,也同意此观点。
   但是今人张清华先生《王维年谱》一书,考证后认为王维生于700年。
   今暂从赵殿成的观点。
   注2:王维中状元的年代有不同的记载。
   《旧唐书。王维传》“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
   《新唐书。王维传》“王维,开元初,擢进士,调大乐丞。”
   《登科记考》“开元十九年,进士二十三人,王维状元。”
   《唐才子传》“薛据,开元十九年王维榜进士”
   《山西通志》(光绪丁亥本)卷十四贡举谱一云;“唐元(玄)宗进士王维。。。开元九年及第第一。”
   《玉芝堂谈芸》卷二《历代状元》“开元。。。五年,进士二十五人,状元王维。”
   中状元的年份共有三种说法,开元五年,开元十九年,开元九年。今人大多数采用开元九年说。如萧源锦先生在《状元史话》一书中采用开元九年说。周腊生先生在《唐代状元奇谈》也采用此说。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为开元九年。
   今取开元九年说。
   注3:王维中状元的事情主要记载猪唐薛弱用的《集异记》。但是今天有不少学者存疑。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就有辨析。现在将傅先生的观点摘抄如下:
  “。。。明人传奇中有《郁轮袍》,即敷演此事。论王维生平行迹者也往往引用此事。实际上《集异记》的这则记事,具体情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张九皋为开元时名相张九龄之弟,新旧《唐书》的《张九龄传》载张九皋事甚为简略,未能为我们提供可据以论证的材料。但我们可以查到萧昕所作的张九皋神道碑,载于《文苑英华》卷八九九和《全唐文》卷三五五,碑文题目全称为《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神道碑》(晕,这个名字好长哦,终于打完了。)碑文载张九皋以天宝十四载(755)四月二十四日卒于长安,年六十六。据此推算,其生年应为武后天授元年(690)。碑文中又谓张九皋”弱冠孝廉登科.”就是说,二十岁时明经及第。二十岁为中宗景龙三年(709),王维进士登第的年岁,过去有两说,一是开元十九年,一是开元九年,以开元九年为确。开元九年为公元721年,已在张九皋明经及第之后十二年。因此,《集异记》所说王维与张九皋争解头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集异记》所记仍有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有的时代风貌,它写出了当时文士争京兆府解头的活动,写出了贵戚之家对科举考试的干涉,堂堂的京兆府试官,只要公主传话,即奔赴其府第,并且遵命将原定的解头换与比人。从这点说,《集异记》说写的,又合乎历史的真实。引自《唐代科举与文学》。
   另外程千帆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也不同意此观点。今存疑。







四川的第一个状元-范崇凯
   范崇凯,生卒年不详,字金卿,资州内江(今四川内江)人,这也是巴蜀之地出的第一个状元。开元四年(716年)状元及第。考试题目为《丹甄赋》。他弟弟范元凯也在同一科进士及第。
   范崇凯文章写的特别好,有一次玄宗为代王修建了花粤相辉楼,命范崇凯写一篇文章庆贺一下。范崇凯同学一挥而就,写下了名篇《花萼楼赋》。赋中把眼前景物和历史做了很好的结合,玄宗看了以后非常的高兴。评价《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赋。他弟弟看了这篇赋后也赞扬说道 “洛阳纸价因兄贵,蜀地红笺为弟贫。南北东西九千里,余兄与弟更无人。”简直就拿《花萼楼赋》和左思写的《三都赋》相提并论了。
   范崇凯和他弟弟范元凯都以文学著名被称为"梧冈双凤"。
   范崇凯其他事情待考。







1 状元的祖师爷——孙伏伽
     2 唾面自干——娄师德
     3 颜子的后代——颜康成
     4 第一位三不同志——宋守节
     5 黑社会老大——郭震
     6 弓嗣初
     7 河南的第一位状元——郑益(改为沈宋双雄会)
     8 陈子昂的配角——许旦
     9 陕西第一个状元——程行谋
     10 吴师道
     11 陈伯玉
     12 怎一个狂字了得——贺知章
   13 盛唐贤相——张九龄
   14 姚仲豫
   15 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16 取什么名字好?-常无名
   17 科举史上历程碑的人物-李昂









玄宗朝(712-756)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睿宗第三子,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史称“开元盛世”,后期慢慢奢侈,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唐王朝由盛转衰。当然,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千百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

   17
   科举史上历程碑的人物-李昂

  李昂,生卒年,字号均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人,开元二年(714年)状元及第,主考官是王邱。
   李昂出生于官宦之家,曾祖李纲官至和州刺史,祖父李寿官至寿州别驾,父亲李终官至左羽林卫长,哥哥李昊,官至吉州刺史。
  中状元后,李昂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担任了一次主考官。这次他担任主考官主张公平取士。严禁有请托者,为此李昂同学专门召集考生开了一个小会,说:“你们文章的优劣我已经是非常的清楚了,我一定会秉公办理,不会徇私枉法的。”
   可是李昂才把纪律宣布完,就有人找上门来了。此人就是李昂的岳父,他和一个叫李权的考生是哥们,所以就让李昂照顾下。李昂心里这个气啊,心想,我才说你就来找我,根本就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嘛,可是对方又是自己的岳父,满腔怒火没有地方发。再加上李昂此人性格刚烈,眼睛里面容不的沙子。想:我不能说我岳父,我总可以去训斥一下那个叫什么李权的考生嘛。
   不一会儿,李昂便把李权找到了,在一旁默默看着他答卷,李昂毕竟也是状元出生吖,不一会儿便找出了李权卷子中的错误,并当众指了出来。
   可是没有想到李权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等李昂说完后。当众顶撞李昂说道:“主考大人我的试卷是不怎么样,可是你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中写过“耳临清谓洗,心向白云闲。”(这句话用了个典故说的尧想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跑去洗耳,表示自己没有听到)。李昂不仅一楞。
   李权继续说道:“尧当年是年老体弱才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耳我们现在天子春秋鼎盛,又没有说要把天下让你,你去洗个什么耳朵,难道是耳屎太多了?”
   李昂一下听出了李权的话中之音,你小子厉害,还给我上纲上线,你隐含的意思说我要篡位,这可是一个大罪。心中不仅惶恐不安。
   写到这里,不仅我在想,要是我们今天参加什么考试监考老师指出我们试卷中的错误,恐怕我们感谢都不及。(但是现在也不会允许的),李权算是特立独行,不买监考老师的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唐代初期考试并不是很严肃,考官还可以给考生指出错误。
   李昂马上汇报,李权被下了大狱。玄宗认为只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考功员外郎的官太小了,不足以服众。并规定以后主考官都由吏部侍郎担任。这一下主考官的威望得到了提升,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大大的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李昂这次受到李权事件的打击后,觉得自己把官场想的太简单了,只知道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蛮干。以后还是要学乖点,从此以后,李昂不敢公开抵制请托了。
   李昂状元出身,文采当然不错,是初唐时候的著名诗人。代表作为《赋戚夫人楚舞歌》,《从军行》。先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从军行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塞下长驱汗血马,
   云中恒闭玉门关。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长途羽檄何相望,
   天子按剑思北方。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夜闻鸿雁南渡河,
   晓望旌旗北临海。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城南百战多苦辛,
   路傍死卧黄沙人。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単长被铁。
   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匈奴未灭不言家,
   驱逐行行边徼赊。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春云不变阳关雪,
   桑叶先知胡地秋。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欲令塞上无干戚,
   会待单于系颈时。
   赋戚夫人楚舞歌
   定陶城中是妾家,妾年二八颜如花。
   闺中歌舞未终曲,天下死人如乱麻。
   汉王此地因征战,未出帘栊人已荐。
   风花菡萏落辕门,云雨裴回入行殿。
   日夕悠悠非旧乡, 飘飘处处逐君王。
   闺门向里通归梦,银烛迎来在战场。
   相从顾恩不雇己,何异浮萍寄深水。
   逐战曾迷只轮下,随君几陷重围里。
   此时平楚复平齐,咸阳宫阙到关西。
   珠帘夕殿闻钟磬,白日秋天忆鼓鼙。
   君王纵恣翻成误,吕后由来有深妒。
   不奈君王容鬓衰,相存相顾能几时。
   黄泉白骨不可报,雀钗翠羽从此辞。
   君楚歌兮妾楚舞,脉脉相看两心苦。
   曲未终兮袂更扬,君流涕兮妾断肠。
   已见储君归惠帝,徒留爱子付周昌。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有次科举取士,状元难产。 宋太祖颇有周星驰无厘头的风范,出了个馊主意说,前两名打一架,谁赢了谁就是状元。 于是两个读书人在殿前拳脚相加开始PK,最后一个叫王嗣宗的人胜出。 王嗣宗虽然拿了状元, 却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他做官的时候有平民见到他也不行礼,还嘲笑说:“君以手搏狀元耳,何足道也!”






盛唐贤相——张九龄
   张九龄(680——748),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长安二年(702年)状元及第。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沈佺期。
   张九龄从小聪明,7岁的时候就可以写文章。,13岁的时候去拜见广东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人看的挺准的,感叹道说此儿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那会儿刚好宰相张说被贬岭南。那会儿广东不像今天,是中国GDP排名第一的省。那会儿广东非常落后,一般贬官都是往广东去的,直到宋朝就差不多都是这样。
   张九龄便又去拜见张说,张说那会才被贬官,心情正郁闷着呢。心想竟然还有人来看我,心里感到挺舒服的。再加上张九龄文采飞扬,谈吐不凡。张说对张九龄十分看重,礼遇有加。
  702年,张九龄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取得了第一名。还没有等张九龄高兴过来呢,就傻眼了。有些落榜的考生不服气,纷纷上诉,说考官不公,说张九龄是开后门才当地状元。要求重考(看来沈佺期有可能利用当主考官的机会FB了一回)。
   重考就重考,张九龄想我真金不怕火来练,怕你们个鸟。结果张九龄又考了一个第一名。这一次考生门都是心服口服。
  中状元后,张九龄便在政治事务中发挥着自己积极地作用。吏部选拔官员,张九龄都做的公正无私,被任命为司勋员外郎。这时候张说也回到了朝廷里面做宰相,想起了在广东和张九龄交往的快乐时光,与他关系很好,还和他同了族谱。并称赞张是 “后出词人之冠也”。经常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好话。说的对了,唐玄宗也就有了印象。这时候张九龄封曲江男,中书舍人。进一步升官了。可正当张九龄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玄宗拜他为宰相又要推迟好些年。
   当时处于盛唐的顶峰时期,唐玄宗看见四海无事,人民也都奔小康了。便想学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需要选拔一些主持封禅大典的工作人员。张说就趁着这个机会,又把张九龄的官升了一下。可是张说做事不过脑子,这次提拔的人全是文学之士,没有一个外人。这当然不好,弄的不好还说你是朋党呢。就算张说特别喜欢文学之士,也应该提拔几个局外人,面子总是要装一下的。
   张说这下被人抓住把柄,被御史弹劾。张九龄因为和张说走的太近,受到牵连。被贬到冀州做刺史。张九龄惦记着老娘还在家中,想把老娘接过来享清福,可好说歹说,老年就是要守着家里的那一亩三分地。
   张九龄没有办法 只好上书唐玄宗,希望自己去南方做官,唐玄宗念其孝心可嘉,朱笔一挥::写下同意两个大字。授洪州都督。十八年,转桂州都督,兼岭南按案使。在他任上,他做了许多利于人民的好事情。
   不久,张说去世,因为张说以前经常推荐张九龄。玄宗想起了他。把他回京城,不久便千为中书侍郎,张九龄来到了京城,心中还是对老娘放心不下,多次请求回乡探母,玄宗都不同意。不过玄宗皇帝也蛮有人情味的,调张九龄的两个弟弟张九皋和张九章回广东做官,也好就进照顾老母亲。并且每年还给两人探亲假。
   不久,张九龄的母亲去世,张九龄回家守孝。按道理古代应该守孝三年。可是没有等到守孝期满,玄宗便再一次召他进京。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的成为的大唐的宰相。张九龄起初还不是很想当的,玄宗一再要求,张九龄也只好受命。一上任,张九龄便建议排除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并首创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和监察的十道采访使制度。
   张九龄同志身体不是特别好,是一个文弱书生。过去,大臣们上朝都是把笏板插在要带上,然后骑马去。可唯独张九龄与众不同,张九龄雇一个秘书给自己拿着,还专门准备一个笏囊,从此笏囊在大臣们流行了起来。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反动者就是安禄山,张九龄看到安禄山后,对裴光庭说:“将来乱幽州这,必是这胡儿。”
   话说安禄山去征讨契丹,结果被契丹打的是屁滚尿流,被长官张守珪抓至京师问罪。张九龄建议斩首,玄宗不听。张九龄一听急了说:“安禄山狼子野心,以后会起来造反的,应先杀了他,一为严肃军纪,二为解除后患。”玄宗想了一下,结果还是宽大为怀,放了安禄山。酿成大祸。后来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唐。这时候,玄宗才认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多大的错误,想起来没有听张九龄的劝告而落得今日这个下场。不仅追悔万分,立刻派使者去韶关祭奠张九龄。并给了他们家人一笔丰厚的抚恤金。唐玄宗过千秋节的时候,千秋是个什么节日,唐玄宗的生日。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也定为了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这在历史上也算独一份。皇帝过生日,大臣还不的赶紧送礼。大多说人都是收集一些奇珍异宝献给玄宗。而张九龄特立独行,给玄宗送了一本《千秋金监录》的奏折。但是在皇帝生日还送奏折,这也为他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过生日嘛,就让皇帝高兴高兴有什么不可以,一年就一次。
   有一次,武惠妃想谋害太子瑛。但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得,必须要联合其他人一起行事。因为张九龄位高权重,自然也成了武惠妃拉拢的对象。武惠妃派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把意思告诉了他。并许诺事成之后可以得到N多好处。张九龄不仅不为所动,还大声谴责他们这种行为,并把他上报给玄宗。所以张九龄为相期间,没有发生太子祸乱。可是李林甫一上台便发生了太子祸乱。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分别被杀。天下人都知道他们是愿望的,感到非常的惋惜。
   张九龄担任宰相期间公正无私,所推荐之人也都是正人君子。使得唐朝在张九龄当宰相期间达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唐王朝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世界第一,比如GDP,恩格尔系数等等。那会唐王朝究竟有多强呢?史书记载八个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路上掉的东西没有捡,晚上睡觉可以不关门。差不多都共产主义社会了。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在这种光环下,唐玄宗陶醉了,开始骄奢淫逸了,开始宠爱杨贵妃了,再也不像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便想好好放松玩一下,这时候李林甫的机会来了。
   李林甫什么人:一个成语就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口蜜腹剑。可是李林甫这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拍马屁的功夫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拍马屁就拍马屁吧,可李林甫还不学无数,为此还闹出过大大的笑话。
   古代祝贺人家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则称作“弄瓦之喜”, 有一次他的小舅子添了个儿子,李林甫也要去庆贺庆贺,就写了几个大字 ‘闻有弄獐之庆,客人们一看这不写错字了嘛。因为畏惧他的权势,看了也只好掩口而笑。原来李林甫把“璋”写成“獐”,而“弄璋之喜”是贺人得子,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但獐则是畜生,难道你祝贺你小舅子生了一个畜生吧。两者相差甚远。李林甫自己却还不知道。因此,李林甫被后人讥笑为“弄獐宰相”,暗讽他是没有文化的权贵。
   有一次,玄宗在御花园里观鱼看见鱼儿在水里欢快的游着,不仅高兴地说道:“鱼儿在水里游得多欢快啊。”玄宗话音刚落,李林甫便说:“鱼儿游得欢快都是因为皇帝你的恩泽呢。”张九龄一听就不高兴,这是说什么话,狗屁不通,给玄宗讲了一通家国的大道理。玄宗一听就不高兴了,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下,你还给我讲这些,烦不烦呢你。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有个观点:臣子要善于进谏,而做皇帝的要善于纳谏,在这一点上张九龄同志和唐玄宗都没有及格。
  唐玄宗要任命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侍中,张九龄认为不合适。不久,唐玄宗又想任命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更是坚决反对,唐玄宗不解,询问原因。张九龄说:“尚书一职何其重要,应该选有品德的人,牛仙客不过是一个地方都督,要是任命他为尚书,难堵天下众人的悠悠之口。”唐玄宗还是听尊敬张九龄的,便退了一步说:“那我赐个他一块地吧。”张九龄继续反对:“牛仙客做的这些事情只是他分内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功劳,有什么好奖励的。从汉朝就有规定,有功才可以封赏。陛下一定要奖励的话,也只可以给他点钱,绝对不可以封给他土地。”唐玄宗怒到:“你咋就对牛仙客这个寒士如此厌恶了?你还不也是一个贫下中农出身。”张九龄道:“臣本布衣,出生于韶州,苟全性命于盛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陛下不以臣卑鄙,知我用我,可是他牛仙客做为一个官员,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几个。如果陛下一定要用牛仙客,我都为你感到羞愧。”结果这次谈话君臣闹的不欢而散。
   第二天李林甫对玄宗说:“牛仙客是宰相的材料,一个尚书还委屈了他呢。唐玄宗便把张九龄的话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接着说:“陛下你不要理他,张九龄就一书呆子。一点都不知道变通。”唐玄宗从此更加的讨厌张九龄了。
   张九龄曾经举荐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周子谅吃饱了撑着,去弹劾牛仙客。可是唐玄宗才把牛仙客提拔上来不久,你这样说不是在打皇帝的耳光吗?唐玄宗当然大怒,在朝廷当众廷杖周子谅,并发配出京,周子谅还没有走到,便在路上一命呜呼了。李林甫趁机说张九龄的话说,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来攻击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734)年,李林甫终于扳倒了张九龄。张九龄被唐玄宗罢相,贬为荆州刺史。此后张九龄同志便再也没有回来政治五代的中心,天天写诗自误。张九龄的诗才很好,现在录一首他的<望月怀远>.,做为对一代贤相的缅怀吧。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