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916阅读
  • 0回复

遵义文化的摇篮——湘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06
遵义文化的摇篮——湘江
    湘江有两源:一为小凉风极来的高坪河,一为从海龙囤北的白云台流来的喇叭河,二源在官塘汇合后,称为湘江,流径城区段称穆家川,出城后在遵义县三星场汇入乌江,全长约15O 公里。 宋淳熙三年(1176年),播州第十二代土司杨轮就是看中穆 家川水源丰富林木茂盛,才把治地从白锦堡(今南白镇)迁到 穆家川的,从此成为黔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湘江城区段的两岸,自古以来就集中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在清朝时,新老二城垣均以湘江为境,城门之间有桥梁(今新华 桥)连接,结构巧妙奇特,文庙、学府、书院、驿站等都在江 畔,庙坛寺观更难罗列。驿站名湘川,古老的培英书院就在丁 字口南的河边湘山下。

据载,由于过去人烟稀疏,森林砍伐少,水土保持好,加之农业提灌能力小,又无截流筑坝的自来水厂,所以水量丰富, 1931年的端阳节,遵义举行过龙舟比赛,线路是从狮子桥至洗 马滩,至今老人们还引为旧闻的谈资。遵义y\景大多在湘江沿 岸,如回龙锁水、洗马滩鸣、桃源仙迹,吴桥夜月,红花晚风、 白云钟梵、凤山启秀,只有阵亭决胜一景在较场坝。抗日战争期间,今石龙桥下游的柏家堤坎,是浙江大学和 中小学生的露天游泳场所。 建国后,湘江上游建成一些企事业单位,有化工厂、火柴厂、地区党校、地区医院、卫校等,尤是三线建设长征电器公 司的十余个厂分布湘江两岸,城市人口增加,湘江污染日趋严 重。

1982年3月,人大、政协均有治湘江提案,4月,政府借 文明礼貌月之风,号召全市各界人士清理河道,出动5万多人 次,清运石泥1.6万立方米,次年又发动清理新华桥以下河段, 从1983年后,两岸修护岸和截流排污沟,从东风桥至龙溪桥, 全长约4公里;在卫校、洗马滩、豆芽湾、丁字口、洗花井等 地筑水坝5座。两岸建红军山、豆芽湾、红花岗、丁字口、大 兴路等江滨公园5个;湘江上游企业建成了水处理设施,江水 污染受到有效控制。加上建国后修建的龙溪、洗花、万里、添 秀、石龙、洗马、东风等7座通汽车桥梁,人文景观呈现出一派新姿。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