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红楼》(五) |
你是那块多余的石头么?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的男主角宝哥哥衔玉而生,他本人便是一块成精的石头,投胎到贾府。《红楼梦》开篇便说: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丈二十四丈大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段话既是慨叹宝玉有不得其用的大才,也是曹雪芹夫子自道。在所谓的盛世中,雪芹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日子,平生才学只能“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无材补天”,并不是真的没有这个才具,而是没有这个机遇,没有一展才学的环境。如果真的无才,也不必慨叹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都是一样炼成的,都能堪当补天大任。可是就这一块多余了,女娲又不给它另找个发挥其用途的位置。大材不能用,自然有怨声,怨声无人理会,恐怕就会生事。 要说贾宝玉的才志只限于用诗词讨姐妹们欢心,那是小看了宝哥哥。他讨厌那些尸位素餐的“禄蠹”,只是为了做官发财,如贾雨村那样,而真正钦佩那些有胆有识能建功立业的人。他作诗称赞守城而亡的林四娘:“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彷徨。” 这贾宝玉生在公侯之家,衣食无忧,所谓的生事也就是整天和姐妹们厮闹而已。等贾家败落,只能伤心出家一途。可有些“多余的石头”,“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之余,看到才具不如自己的占领着“补天”的重要位置,心中不满,碰到了机会,可能就会怒发冲冠,搅得周天寒彻。 科举实行后,唐太宗自豪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诚然科场这玩艺,使大多数的读书人拴牢在上面。考上进士的全部精力放在做官上,没考上的想着下一次高中,也将激情与才学消磨在这上面。可只要三万六千五十零一块补天石中,有一块石头想到走另一条路,那就了不得了。 黄巢数次考进士不中,愤怒之余,发出“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豪言。洪秀全也是数次科场失败,心灰意冷绝了那个念头,创立了“拜上帝会”,从华南开始,将烽火燃遍全国。左宗棠胸怀大志,才学胆识兼具,也是科场蹉跎,满腹牢骚。有野史说太平军起事后,他曾探寻过翼王石达开,寻找自己施展才学的空间。后失望而归,等到了湘军势盛,出山一鸣惊人,最终封侯拜相。 左宗棠总算因为机缘巧合,有了“补天”的功业,可是“补天”和“反天”,往往在一念之间。 中国几大古典小说中,很有些在寻找“补天”机会的石头。诸葛亮说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都是自我标榜的假话。他故意隐居在连接南北,凿通东西的南阳郡,进行了长时间“卧龙”的公关炒作,就是一直在等那一刻——女娲将他请过去补天。他运气不错,等来了刘皇叔。这宋江“也曾熟读经史”,机敏仗义,办事果敢。可宋代做官尤其讲资格,非进士者只能做小吏一辈子。这个平时隐藏很深的宋大哥,也说出了“他日若遂凌云志,血溅浔阳江口。”上梁山是他合乎逻辑的选择。孙悟空学得七十二变的本领,收复花果山附近大小妖魔,降服了龙王、阎王。可是天庭只给他一个“弼马温”的小官,而那些玉帝朝廷的文武大臣,在他看来还不我俺老孙。于是大闹天宫,搞得玉帝寝食不安。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时候人才更多寄希望识货的人能发现自己。而真正的伯乐应该是一种人才机会平等、良性竞争、价值实现方式多元的制度。比如说,克林顿喜欢政治,去竞选总统好了。人家比尔·盖茨就喜欢鼓捣计算机,连大学都不读完,也能成就亿万富翁。那些出身在贫民窟的黑人孩子,也有当阿里、乔丹那样的出路。 曾经流行“螺丝钉”“砖头”的说话,说我是一块砖,搬到哪里都行。英雄起于寒微,不是不能做垒猪圈的砖头,关键是要有一个通畅的、公平的人才环境,能让英才脱颖而出。而不是人为地让一些人永远呆在“螺丝钉”的位置,而那些显要位置,通过不正常途径被某小部分人垄断。那样的话,普通的砖头和螺丝钉不会心甘情愿的,没有激励机制,让人家永不生锈是很难的,他们一松懈,这房子和这机器就有隐患了。
| 转帖地址http://www.ywcbs.com/ds/more.asp?id=1&i=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