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59阅读
  • 0回复

【课文中的文化名人】(汉)司马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6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06
 

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业。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看来,死有何惧?但是,中华几千年的通史难道要在他手里失传?难道他要辜负民族的重托和父亲的遗愿?难道“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付之东流?难道就这样不明不白的一死了之?


司马迁面临痛苦的选择。司马迁也和屈原一样,面临着一种生与死的选择:生则含冤受屈,死则一了百了。但是,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没有选择痛痛快快地死,反而选择忍辱负重地生。这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由于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像屈原那样,为了江山社稷、民族存亡而投江自尽,可谓重于泰山;而如果像自己这样,只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杀身成仁,最多则只能博得世人的同情而已。更为重要的事,司马迁的“隐忍苟活”,还有着未竟的事业在。——“此时此刻,他眼前闪现出不少古代仁人志士的画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皆圣贤遭难后发愤而作。于是,他终于猛醒,“我不死,我要活,我要隐忍苟活!”
      毅然决然地在木札上写出了一行大字“臣司马迁自请宫刑!”就在此时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名言。
      司马迁“隐忍苟活”在牢里,埋头著书。直到李陵案澄清后,司马迁复出作了中书令依旧凛然正气,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当他终于完成了《太史公书》后,为了洗雪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他不愿多活一天,毅然返回家乡龙门山,投入滚滚黄河自尽。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 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授奖词]           
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耻辱,却还能镇定日若,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拼搏。男儿大丈夫,说到就要做到。是他记录下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苍桑。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祠)
     一代君权痛蚕室, 千秋史笔溯龙门。  (歌颂司马迁)

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