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新帐号
10分钟建站
社区服务
银行
邀请注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论坛电视
轻松转换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站长大会
帮助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门户
论坛
图酷
资讯
群组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蓝色天空
水墨江南
wind
zw99999
wind8green
>
燕京文化
>
异量之美:地域文化研究的永久话题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2661
阅读
0
回复
异量之美:地域文化研究的永久话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秦汉大将军
UID:397
注册时间
2010-02-08
最后登录
2019-05-20
在线时间
490小时
发帖
1009
搜Ta的帖子
精华
1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蜘蛛侠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发帖
1009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30
— 本帖被 谭蘅君 从 地域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0-08-05) —
异量之美:地域文化研究的永久话题
来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内容提要:
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构成了形式文化区之间的异量之美。文化的求异,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起点,也是地域文化研究得以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在诸多文化因素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比较活跃的因子,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往往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在漫长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上一元主导和精神思想趋同的过程,并没有使地域文化改变多元并存、各自演进的格局,其原因何在?文章认为,秦以前的地域文化,属于以血缘和邦国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秦汉以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则更集中地表现在因自然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生存方式和地缘特色方面,除了起恒定持续作用的自然环境外,即便是趋同的制度、精神文化因素,就文化行为学而论,不同的行为过程本身所诠释的文化内涵所包含的异量之美,正是地域文化致力凸现的文化品质,这必将成为地域文化研究中永久的话题。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异量之美
作者:
高利华,女,1964年9月生,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硕导。
缘于不同地域背景、渊源而形成的区域文化特征,是构成多元文化格局最关键的、最基本的要素。今人所谓的地域文化研究,着重在于探讨文化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历史表现,它最典型的特征便是立足于各地文化的异质,从人类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角度强调区域文化的个性差异。文化的求异,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起点,也是地域文化研究得以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
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在一般情况下,通常被分成若干层面,如基础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等;也有概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的。就地域文化研究领域而言,文化的分布扩散与历史演变,一直是地域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包含着纵横两个层面的意义。纵向的着眼点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时代变迁,属于地域文化史的范畴;横向的则着眼于文化生成的空间差异,从而探索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的兴趣显然已经从单纯区域文化史的梳理转移到地域文化特质的自觉凸现,即通过审视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彰显地域文化的个性特质。
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构成了形式文化区之间的异量之美。文化之异量之别,一般表现在地理环境、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精神特征、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这种差异最初往往植根于地理环境为基础的物质文化方面,继而延伸到非物质文化的诸多领域。
学术界对地域文化的界定,最初是依托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研究地域文化的缘起,一般比较重视对物化形态的考镜分析。就文化形态而言,越是原生状态的文化现象就越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个性风采。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东西南北广阔纵深。由于山川阻隔,生态气候因素,有史以来,各地域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许多文化的初始形态,都是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文明史的。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以十分广阔而分散的形态分布于江河流域,呈现出多元并存和多样发展的地域性特点,有较大的地域差异与独立性。现代考古学已经证明,地域文化所表现的不同品质与特征是客观事实。异是根本的,不然,就没有如许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诗经》时代的十五国风所收的诗歌,是采自不同地方民间歌谣按各诸侯国别进行编排的,它印证了文艺创作的地域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不同的政治格局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已经体现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经济文化等领域,让人感受到那个百家争鸣时期多元文化的魅力。我们的先人对文化的地域差异的认知是自觉的。《左传》《吕氏春秋》等典籍对各地的服饰、语言、宫室、舟车器械、声色滋味之异均有零星记载。《汉书?地理志》以风俗之异,将大一统的汉天下,划分为秦地、魏地、周地、陈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粤地等13个风俗区。其中,朱赣关于风俗地理的文字,都不失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天然差异的精彩的表述。另外,古代史书和各地方志中有很多是关于地理文化方面的描述,在古代是作为史学的附属而存在的,属于地志方舆之学;在今天则属于地域文化研究范畴,涉及的学科是相当广泛的。
鉴于文明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地域特征总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尽平衡的。原始先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落后,生活空间相对狭隘,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性很大。他们生存繁衍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表征,都不能不受所处地域自然条件的制约影响,其文化的地域特征尤为明显。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区域间原来的壁垒被打破,不少区域性文化的特征就会相互影响融合,甚至慢慢地被同化。因此,许多从事历史和考古的研究的学者,总是习惯地把考察地域文化的目光界定在范围相对集中、特征典型的上古时期。如学界对楚文化的研究,其成果大都集中在石器时期和青铜器时期
,对吴越文化的研究也是从考古起步的
[ii]
。研究地域文化,重视源头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文化不能完全等同于文明,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我们以为不仅是某个考古学意义上特定时空的范围。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有源必有流,有源头必有其发展、流变的过程。秦汉以后的区域文化,理所当然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只不过秦汉以后的地域文化中,由于中央集权的推行,作为地域文化特征之一的制度文化的某些特征逐渐被同化,但地域文化不可能因为某一时期的政权更替或移民而嘎然绝响。
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属于比较稳定的因素。相对而言,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比较活跃的因子,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往往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若以秦汉以后的推行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滥觞于先秦的地域文化,如秦、晋、齐、鲁、楚、吴、越诸多地域文化及其文化的主体——原住民,入秦后都直接面临着被迁徙、被改组、被同化的威胁。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体制上逐渐废除了藩国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和职官制度,原先作为割据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地域特征,随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立起来的,维持中国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政治集权制度。从此,制度文化已经不再是我国地域文化的主要差异,而是中外文化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精神文化方面,为了消除六国后裔潜在的威胁,秦王朝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其目的就是彻底改变原来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思想基础,纳入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论”的轨道中来,以消弥战国时期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是对百家思想的第一次摧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尊王攘夷”的学说,为中国正统思想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儒家文化上升为官方认可的主流思想文化,并与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一以贯之,成为传统文化中历时最久、内聚性很强、相对稳定的中华文化圈。
精神文化的形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长期以来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它建立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受自然地理的影响,其特征明显,常常作为某种标志被人们津津乐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精神文化方面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如千年来延续时序节候,共通尊奉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等。精神文化的内涵虽然很丰富,但意识形态的东西,如尚武,佑文,务实,自强,进取等等,一旦抽象为思想,就会变成放之四海皆可,所有优秀文化共同崇尚的精神特征。精神文化,从实质上讲是趋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比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而地域文化就是要从文化行为学的角度,用不同行为方式来诠释、表现同中之异。不同行为过程、表现方式中所包含的异量之美,正是地域文化致力凸现的文化品质。如同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诠释,齐鲁文化崇尚的是礼乐之美,内圣外王,以道德体系的完善来表达一个地域以仁义治理天下的厚重;古越文化则采用卧薪尝胆,生聚教训的方式,隐忍而复国自强。中国古代对科举的热中是普遍现象,但表现这种文化的行为本身,南北亦有差异,“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
[iii]
不同文化行为方式和风尚是表现“和而不同”的精神特质的关键。
虽然在漫长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上是一元主导,但地域文化在政治体制、精神思想趋同的过程中,并没有随之消失,相反,它们依然凭借地缘优势,创造和积累着自身的个性风格与新的特质,保持着多元并存、各自演进的地域文化格局,其原因何在?因为地域文化中最稳定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秦汉以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更集中地体现在因山川阻隔,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生存方式和地域风情方面。人类学家普遍认为,生存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稳固而持久的,生存环境对人的体质、心理、道德诸方面都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生存本质同生存环境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的分化,常常是文化分化的内趋力。人类生存形式的同构性,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可以和而不同,共生共存。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差异性是地域文化格局得以长期共存的基础。地域文化的这些异质一般都以非政治的,非官方的形态表现出来,不一定存于正史,需要我们从大量考古发现和历代稗传、野史、方志中勾玄提要、互为印证,从而系统地认识地域文化在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呈现的异彩。我们要有意识地重视并且致力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使地域文化的个性在展示中得到充分发展。
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制约着地域文化的个性发展。上面所说的政权制度的变更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成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越文化个性特征鲜明,在句践时代声名远播,大放异彩,是地缘属性和文化品质突出的地域文化之一。楚败越,秦统一天下,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强制移民,都使越文化的原有个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秦汉以前的地域文化,属于以血缘和邦国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秦以后的地域文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由于政权的一统和大规模的移民,实际上完成了由“民族文化”、“邦国文化”向以地缘特色为中心的“区域文化”的积极转变
[iv]
,即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以自然地域为依托的地域性文化的特定范型。越文化在以后的发展中,特别是经过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中原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南北文化交融,给越文化带了发展的种种冲击和机遇。但政权和社会机制的变更,不会使文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构成地域文化的其它要素,如地理环境、风俗民情、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等都不可能随着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地域文化形成的根源之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既然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那么生活于斯的人们必然要受自然环境的“文化基因” 所制约,这也是地域文化之所以和而不同,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所在。
无庸讳言,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因地域因素而形成的异质正在慢慢地淡化缩小;另一方面,这种因地域背景不同而形成的文化特征,正恰恰是构成多元文化格局的最关键的、最基本的要素,必将越来越受现代人的关注和珍视。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审视地域文化的异量之美,是很有必要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重视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是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培养民族精神的积极举措。从文化建设角度看,挖掘地域文化的异量之美,保护好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是振兴区域经济的有效手段。吸纳荟萃地域文化之异量之美,使之融合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更是推动当代文化发展,建立文化创新机制,是华夏文明生生不绝的文化源泉。
张正明主编楚文化系列著作《楚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ii]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吴越文化的研究,多依托考古发现,其成果多反映在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iii]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十七。
[iv]
陈伯海:《越文化三问》,见费君清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共
条评分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zw99999.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名师工作室·文化教学联盟
文教联盟
工作室名家
工作室主持人
文化作文·大决赛
全国大初赛
全国总决赛
全球总决赛
课题中心
课题论文
课题活动
理论探讨
文化中心•主流文化
文化反思
教育文化
科技文化
未来文化
热点文化
历史文化
文化国学
艺术文化
文化争鸣
铁血文化
学术文化
商业文化
两性文化
宗教文化
西方文化
亚洲文化
养生文化
中师文化
文化中心•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赣文化
燕京文化
岭南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
中原文化
西域文化
三秦文化
闽南文化
三晋文化
徽州文化
云贵文化
齐鲁文化
文化阅读
文化诗歌
文化美文
文化作文·大考场
文化素材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优秀习作
应试绝技
课件中心
小学课件
初中课件
高中课件
课件素材
应试中心
高考通道
中考通道
教学中心
英语学科
文科教学
理科教学
综合学科
工作室•满分作文
初中
小学
高中
视频中心
全国七届大赛教学视频(大足)
全国八届大赛教学视频(江津)
总决赛游学培训教学视频
全国九届大赛视频(张家界)
全国十届大赛(千年古镇白沙)
数字中心
数字中心
创作中心
散文
小说阅读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