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读者都知道,磁器口古镇麻花、毛血旺等很出名,但“磁器口”因何得名?是否与瓷器有关?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
昨日上午,通过本报等媒体征召,以“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宣传月组织方,邀请50余位文化遗产爱好者走进沙坪坝磁器口镇西北歌乐山麓的青草坡窑址。磁器口古镇之源,磁器口得名之因也得以首次全面披露。
玉米地里碎瓷厚达数米市考古所所长助理林必忠介绍,青草坡窑址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以其优质产品迅速形成规模,得名“沙坪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记者注意到,青草坡如今为一块块玉米地。上万平方米的地表、崖壁、屋角、草丛中,随便踢一脚,就能发现成堆的瓷片及窑具,有的陶瓷碎片及窑具堆积层厚达数米。多位爱好者用铁铲挖出成品陶罐,专家现场甄别都是清朝出品。
此外,位于青草坡98号的“明扬碗厂”厂房旧址,仍可见溪流边的石砌浆洗池及开挖“碗砂”后留下的大小不一的孔洞。
“磁”“瓷”相通得名磁器口林必忠介绍,磁器口原名白崖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在明朝成为繁华商业码头。后相传明代建文帝朱允曾逃匿于此,又名龙隐镇,后得名“磁器口”就是与“沙坪窑”的青花瓷有关。
有文献记载,“磁器口”几个字最早出现在乾隆初年巴县衙门颁发的一张布告中。当时,“磁”与“瓷”两字相通,磁更代表制瓷所需材料,“磁器口”逐渐得其名,并成为青草坡瓷器重要的销售和中转口岸。
据悉,2003年以来,我市在北部新区、合川、北碚等地大量发现碗椁墓,经考证均有沙坪窑的特点,验证了青草坡窑址曾是川东民间生产用瓷器的主要出产地。
古镇成陶瓷转运贸易基地林必忠透露,青草坡窑场创烧于清康熙二年,创立者是福建江氏家族。当时,在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江家从福建连城县移民到重庆。
据介绍,江家世代开设瓷厂,娴熟掌握了福建德化窑白瓷和青花瓷传统工艺,因沙坪坝青草坡有陶瓷生产的瓷土、煤炭等原料与燃料,遂定居开窑制瓷,逐渐成为川东民间生活用瓷器重要出产地。
江氏家族瓷厂的产品有瓷器、陶器两种,由于烧制产品以碗最多,过去老百姓称此地为碗厂坡。后来,随着沙坪窑的迅速兴起,形成了产、运、销一条龙的陶瓷产业,范围广及沙坪坝、北碚、璧山、武隆、贵州等地,对作为转运贸易基地的磁器口镇造成深远的影响。
林必忠表示,青草坡窑址对研究磁器口文化与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市考古所有计划进一步对其挖掘和保护。
首席记者 丁香乐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