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43阅读
  • 0回复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手记、日记及满分作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21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手记、日记及满分作文
2008年8月18日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作者: 桐乡高中沈文英


  6月中旬,我在浙江大学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在十天的时间里,我批阅了大量的高考作文。期间,辛苦多多,感受多多,我对“作”文也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我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这应该是一个人人有话说、个个有感受的好题目,这也是一个很难套作的作文题。面对我们天天身处其中的都市或乡村,我们的学生应该时时能“触摸”,处处有“感受”。这样的题目可以包含许许多多丰富而具体的内容。自然风光、诗情画意、人文风情、人间温暖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平凡生活的思考等等,都可一一归入这个题目之中。

   综观今年的考生作文,写乡村的居多。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乡土人情、童年生活,真正写对乡村生活的思考的作文不多;而写《触摸都市》的考生,则停留在都市的繁华与嘈杂、都市的冷漠与爱心、都市的噪音和废气等都市表象的内容上,真正能够对都市文明进行严肃思考的作文也屈指可数。
 
  十天的作文阅卷,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感悟。作为一名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一直对学生强调要加强课外阅读,要关注现实社会,要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但阅卷归来的我发现,这些其实还是不够的。在通常的写作指导之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拥有厚实的生活积淀,亲近生活,感悟真情。


  可是,今日的学生只能称其为学生了。他们大多在城里的中学读书,即使是家在城市的学生,对都市也有着诸多的隔阂,因此他们还不是真正的都市人;在农村他们也处于生活的边缘,即使家在山里,也早已熟悉都市,他们不是真正的乡村人。他们还没有领会城市的真谛,却已经丢失了乡村的灵魂。在他们的笔下,都市是别人的都市,是叔叔姑姑家的都市;而乡村,则是外公外婆的乡村,是爷爷奶奶的乡村,抑或是父亲母亲的乡村。因此,大多数学生笔下的都市生活,是邻居的“对门不相识”,是求学的经历,是周末的逛街,是财富和梦想;而乡村生活,则是捉鱼摸蟹,钓龙虾捉知了,是春夏秋冬的旅行,是长辈怀里永远的童年。这样的文章,虽然“保险”,却毫无新意;这样的文章,流于笔下,却不发自肺腑。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属于哪一类人?他们真实的生活到底是什么?这些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的学生,他们的思考为何如此苍白?但我也有幸在阅卷中看到了一篇真正的佳作,它的题目是《感受乡村》,我给这篇文章打的是满分——60分。文章重点写了作者对乡村的感受、对农民的关注。因为,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写农民就是在剖析乡村的灵魂。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包装,但是文章诗一般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文中农民佝偻的背影虽然遥远却又无限清晰。更可贵的是,在考生纯净的语言之下是对乡村的深切理解,对农民命运的无限悲悯,这份理解与悲悯也因中国亘远的农耕文明而更显厚重与真实。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饱含真情,而且也彰显着今日中国繁盛表象下最本真的良心。后来,我才得知,这篇作文的一评得分是46分,而我给的60分是二评分。按照评分规则,一评和二评得分超出正常误差范围,则进入三评,再从三个分数中取得分在正常误差范围内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这篇文章因一评二评分值相差太大,自然进入三评程序,而它的三评得分也仅为48分。由于我打的是满分,因而这篇作文得以最终进入作文大组审查,而大组审阅后的结论是同意我给的满分。我真的为这位考生高兴,也为我做了一次“伯乐”而感到自豪。


  一年一度的暑假就要到了。我想借本文提醒我们的学生,请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去体味最真实的生活,去抒写最真切的感受。不管是居于城市或栖于乡村,你都可以放下作业本,离开电视机,作别网络游戏,走出家门,踏上社会,学做人,学“作”文。我相信,这个亮丽多彩的世界,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因为,最真切的感受往往来自最真实的生活!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日记]
  我省高考阅卷工作结束。今天,特发来自温州中学的语文教师罗进近、数学教师李芳和英语教师叶彬彬写下的阅卷工作手记,通过他们在改卷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来反映考生的答题情况,同时,也希望改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给明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以提醒。


  ◇6月10日

  到达后即刻接受培训

  早上6时40分从温州起程,11时40分左右顺利到达杭州。温州地区共有18位外语老师参与这次阅卷。
  下午2时,我和另一位老师作为小组长,前往浙工大外语阅卷点,参加阅卷前的会议。来自全省的10多位外语作文组的阅卷小组长集中在一起,接受如何进行科学公正地网上阅卷的培训。大家一起讨论了30多份抽样卷的作文给分标准以及具体细致的作文给分理由,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前两年外语作文平均分只有13分多的原因了。也意识到一篇作文想要得高分有多难,不仅要语言美,还要有思想。
  培训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6时多。(叶彬彬)

  ◇6月11日
  改卷速度跟不上
  上午,我们在浙工大游泳馆的会议大厅,聆听阅卷领导小组负责人的阅卷动员大会,还有学科小组负责人的阅卷要求。之后就是我们小组长培训组员的时间了,我这个小组由10位本地区老师和9位浙工大的年轻教师组成,大家一起研读评卷原则和要求,我把评卷的细则做了详尽的说明,统一了专家小组所要求的评卷尺度;要求评卷老师在阅卷过程中做到给分有据,扣分有理。

  早上的培训让所有的阅卷老师都觉得阅卷责任重大,下午启动的正式评卷让所有老师都觉得有压力,甚至有的老师不敢给分。

  阅卷任务非常繁重,每人一天在网上得完成400份试卷的评阅。虽然第一个半天,本小组没有一位老师完成所给的任务,但每位阅卷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人觉得放心,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定会保质保量地完成阅卷任务的。(叶彬彬)
 
  改卷之前先试评
  早上8时,我们到达浙大紫金港校区高考阅卷点—计算机房大楼。在楼前,我们核对了身份,领取了评卷证,进到各自的机房。我们来自温州的7位数学老师分别被安排在不同的评卷组,每组负责批改不同题目,我组负责评阅理科数学第22题。

  满以为熟悉完评卷操作就会投入紧张的阅卷,没想到是先给我们看样卷。这其实是阅卷前的一个重要环节——试评卷。一是让每位评卷人员熟悉试题;二是通过一些考生的解答,评卷老师自己的解题思路,收集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其他答案;三是给每种正确的作答制订出合理的统一的评分标准。
 
  下午1时,大家准时集中在机房,继续试评样卷。两位组长正在紧张细致地对大家提交的多种解法进行着严格的裁定。下午2时,几种典型解法的评分标准出炉了。下午3:40,我们才开始郑重地用属于各自的评卷用户名与密码敲开今天的第一张正式试题的评阅。两位组长仍在一旁叮咛:“尽可能慢一些,要看仔细,严格按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分……”
在回去的班车上大家一聊,哈哈,其他组也均是如此的“慢”。 (李芳)

  ◇6月12日
  一丝不苟评试卷
  大家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一丝不苟地评阅着每一位考生的解答。网上阅卷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经过扫描,考生的答题图像如同照片一样出现在阅卷老师的电脑屏幕上,但除了所评阅的试题以外,阅卷老师看不到与此无关的任何信息。所有试题要由两位老师在不同的电脑屏幕上各自独立评阅一次。整整三个半小时,一晃而过。当视线离开电脑屏幕时,才忽觉眼睛一阵酸痛。难怪,昨天在领取评卷密码时,我们还每人分到了一瓶明目液。(李芳)


  ◇6月13日

  力求评分公平公正
  ◇6月14日

  对异常情况做标记
  在阅卷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异常情况。一类是问题卷。不按规定用笔答题,导致图像不清;不按规定区域答题,导致答错区域等,造成无法评阅的答卷。另一类是雷同卷、字迹前后不一致、试卷作特殊标记等。这些情况发生时,评卷人员可以使用系统中异常标记功能进行异常标记,不得随意给分,并在备注信息栏中输入异常说明。此次评卷中,卷面上就有出现“下面解答见右页”等字样,或将两题的答案书写位置交换等情况。殊不知,网上阅卷时,每题评分人只能看到该题规定位置的图像。
  当然,倘若真有上述情况发生,还是不会真正影响到该考生的试题得分的。评卷人员只要按规定将其标记为问题卷,再由上级负责人进行统一处理。这无形中增加了阅卷的工作量。(李芳)

  ◇6月15日
  交流对试题的看法
  经过几日的接触,我们同组的评卷人员相互熟悉了一些。我们中有大学老师、在读研究生以及高中老师。闲暇时,也聊聊各自的想法,当然多数围绕高考及高考评卷。对于我们的这些看法,高考评卷组非常关注。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高中老师,还另外要求填写《高考试题评价表》,并安排我们与命题组交流对试题的看法。(李芳)

  ◇6月16日

  心理波动影响答题效果
  我组评阅的是理科数学的压轴题。该题是以数列为载体的不等式证明题,共分3小题。从考生答题情况上看,第一小题,部分考生易联想到数学归纳法,而且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也存在许多混乱的解答,表明对二次递推公式的把握不够。第二小题,解法较为单一,一旦想到累加法,便极易突破,以至于一些考生未解出第一小题,而在此小题直接得分。第三小题,几乎没人得分。很多考生已无暇阅读此小题,且该小题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短时间内寻求突破是难上加难。但惊喜的是,阅卷中仍偶有精彩完美的解法出现!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考生对于第一小题便需要用数学归纳法求证,颇感意外。看来,考试时考生心理波动也直接影响答题效果。(李芳)


  ◇6月17日

  虽然累但收获不小


  全省364700名考生的英语试卷,由来自全省10个地市的150位一线教师和200多位高校教师共同参与评阅,基本上平均每份试卷评阅2.27次。

  让书面表达(作文)阅卷组的280多位老师感受最深的一个字是——累,引用我们学科组一老师的玩笑话就是:“若继续再干几天,或许有的老师会视网膜脱落,有的老师会出现心理问题了。”

  累归累,但这过程让我颇有收获,不仅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也收获了在专业教育(尤其是英语书面表达)方面的深层次思考。(叶彬彬)

  ◇6月18日


  9天阅卷感触颇多

  9天阅卷下来,颇有些感触。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和往年相比,试题难度大为增加。据评卷小组提供的参考数据显示,全省语文卷平均分为85.57分,创下了一个历史新低。

  就主观题的阅卷情况而言,阅卷老师在尺度把握上有所宽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言文断句”原则上错两处扣一分,错一处不扣分,但实际上错三处还是扣一分。2.诗歌鉴赏题中的“写法”写“借景抒情”也算对。3.文学作品阅读题的第19题把“手法”的答案写成“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者“乱箭齐发”也算正确。4.语言运用题的第22题,只要排对三个序号就可以得一分。而关于“地震题材”的第23题,只要表述没有明显错误,就给满分。所以第六大题语用题是全卷得分率最高的题目。共赋分12分,省平均分为8.71分。5.作文题的基准分被提高到44分,只要考生不离题、不偏题、不套题、不抄袭、写作字数没有严重不足,就不会给太低的分数。所以,今年作文的省平均分会略高于往年,达到42.43分。

  考生的答题情况暴露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比如今年的满分作文并不多,得55分以上的作文也只是少数,但是得47分~54分的考生倒有一大批。就学生的作文题目选择来看,估计有超过60%的学生写了“感受乡村”这个题目,这样也出现了因题材雷同化而“撞车”的情况。“春夏秋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乡土风光的些许描绘,成为比较普遍的“乡村题材”。这些题材写起来容易,“出彩”却很难。写“触摸城市”也有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全然不晓一个真正的城市就像一部底蕴丰厚的书籍,需要用心触摸它的个性和魅力。所以,拥有较为广宽的阅读面和训练面,独到的文化意蕴和个性体验,能够真正地挖掘出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人情之美”,往往是高分作文的成功秘诀。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来,“名句默写”和“文学作品阅读”这两块的完成情况有些不尽如人意。就4分题“名句默写”题目来说,省平均分仅为1.6分。仔细研究今年的语文考纲和2004年以来的“名句默写”考试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类背诵篇目往年没有被考过的只有三篇,今年就等于是“三选二”了。其他两首诗歌默写也是出自没有考过的篇目。所以,懂得研究和“出奇制胜”的考生会占到一定的便宜。今年的“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的是外国小说阅读,共赋分18分,省平均分为8.71分。或许是考小说阅读出乎很多考生的意外,概括人物的词语应该写有针对性的形容词,却写了“坚信”、“语言”、“外貌”等词汇。这道题考点相对集中,提问“表达作用”或者“写作目的”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主观题的答案要求却比较客观化,答不到命题者设计的“得分点”就被扣分了,使得本题能够得13分以上的人数也相对较少。一些考生不会分点答题和不会使用文学术语,在答卷时就会失去很多分数。(罗进近)

  ◇6月19日
  评卷工作收尾
  今天评卷工作已接近尾声。在多日的评卷中,不仅熟识了我们本地的老师,也结识了其他地市学校的老师。浙大的教授温文尔雅,思维敏锐,使人心生敬意;浙大的研究生年轻有活力,行动迅速敏捷,让人觉得可爱;兄弟学校的老师热情真挚,一丝不苟,让人感到亲切。然而,我现在最想做的还是快点向我的同事讲讲阅卷中的收获,向我的学生说说试卷中应该注意的地方……(李芳)
 

[2008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