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课标》)理念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会发现作文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缺少创意,内容贫乏,教与学往往停留在“为写而写”的层面,忽视了学生本体的存在与体验,没能带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天地。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从而克服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课标》有如下表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些都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环节,融地域文化于作文教学的尝试,正是为作文教学开辟新路,符合《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打破封闭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师生通常习惯了这样几个环节: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评析,这一流程看似完美,却弊病甚多: (1)“命题”太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2)“指导”容易导致学生作文思路狭隘,缺失了创新精神。(3)“精批细改”让教师苦不堪言,却又吃力不讨好。《课标》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理念。如何适应这一变革,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和效率?笔者认为,不妨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吸收地方文化养分,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创建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作文课程序列。
由于学生生活范围小,视野相对狭窄,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了解尚不多,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非常严重,加上不善于观察、感知、提炼、组合真实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素材的积累。引来地域文化的“源头活水”,拓宽生活体验的渠道,能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广州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引领孩子走进广州民间文化的殿堂,使其认识丰富深邃的广州地域文化,可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孩子们在感受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加亲近了我们生活的城市,了解了自己生存的根。这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广州地域文化题材作文教学可以设定为八个主题内容:名胜古迹、特色建筑、地方名士、岭南美食、传说故事、民俗风情、文化艺术、方言俗语。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引入“模块”概念。“模块”原本是计算机词汇,移植到教学之中,称为‘教学模块’,其含义是指在教学系统中,相对稳定、独立、特定的组成单元。[2]在教学中可以将广州地域文化作文教学分四个模块进行:感悟模块、体验模块、表达模块和分享模块。四个模块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使写作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老师激情导入写作主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参与实践的兴趣。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后酝酿写作内容、作文题目及实践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