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64阅读
  • 0回复

墨学是如何传播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04
光中的哲学
墨子系列之三十四
 
 
墨家学派不拘形式培养人才,其弟子中不仅人才广泛,而且文武兼备,这与儒家等学派只培养文士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从《墨经》中包含大量的认识论、逻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就能十分清楚地看出来。从《备城门》等军事著作中,可以看出墨家弟子中有着大量的杰出军事人才。不论从人才规模,还是从人才质量上说,墨家学派都是当时其他任何一个学派所无法相比的。

此外,墨子主张创作,反对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这又为其学说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
 
墨子虽然有可能出身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却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这已是人们所公认的史实。如此“贱民”能够独创一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墨学,显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作为一个平民文化的传播者,墨子不仅拥有深刻的思想,而且具有感人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对《墨子》的解读以及有关当时史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墨子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将其深刻的思想融入到具体的社会行为之中,并成为广大弟子以及后世弟子们共同的行为规范。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于他有着极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和传播其学说的教育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子不仅是具有非凡才智的思想家,而且是知行合一的的教育家。
 
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
 
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学术团体,而且是一个严密的社会化组织机构。这是墨家与儒家等其他学派的明显不同之处。从有关墨子的史料中很容易看出这一点。“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想杀掉我,杀了我,宋国不能防守,可以攻下了。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御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侵犯呢。即使杀了我,保卫宋国的人也是杀不完的。”此处可见,墨子的弟子不仅人数多至三百余人,而且能征善战。《淮南子·泰族训》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所谓“化之所致”,《庄子·天下篇》中说:“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以巨子为圣人,都愿意奉他为宗主,希望能成为他的传人,到现在还争论不休。“巨子”,即“钜子”,为墨家领袖人物,墨者必须绝对服从他的领导。

墨家学说的兴盛与墨家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墨家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墨家下代巨子由上代巨子选拔贤者担任,代代相传。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首领要以身作则,实行“墨者之法”。墨家四处聚徒讲学,其弟子们都能做到身体力行。有人说,墨家“巨子”既像教皇,又像党魁。

墨子虽然终身未仕,但他经常为弟子代谋职业,并且对这些弟子严加要求,不得违反墨家教义。《鲁问》篇记载:“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曰:‘我使绰也,将以济骄而正嬖也。今绰也禄厚而谲夫子,夫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于马靳也。翟闻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墨子让弟子胜绰去项子牛处做事。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领土,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听说后,派弟子高孙子去请求项子牛辞退胜绰,并说:我让胜绰去,是想让他制止骄横,匡正邪僻。现在胜绰俸禄丰厚,却欺诈先生,先生三次侵犯鲁国,胜绰三次都跟从了,这就好比要马前进,却用鞭子抽打马的前胸一样,结果适得其反。我(翟)听说过,口头讲义却不实行,是明知故犯。胜绰并不是不知道这些,而是因为他将俸禄看得比义还重啊!

墨者必须绝对服从巨子,而巨子亦必须绝对服从团体内的纪律。《吕氏春秋·去私篇》记:“墨者巨子腹{黄享} ,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杀其子”。类似记载,史料中屡见不鲜。墨子身后的传人仍然恪守墨者之法,保证了墨家组织的严密性。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为墨家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推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墨子认识到教育对于传播思想的重要性。他主张“有余道则相教”,对上游说“王公大人”,对下教育广大平民百姓。除了他自己到各国游说之外,还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分头讲学,宣传墨家主张,形成遍布社会各地的教育体系。墨子主力行,反空言,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墨家弟子做到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志行合一。

墨子强调主动施教,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造的。根据《所染》篇记载,墨子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了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了黄色。染的颜料不同,所染的颜色不同。“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墨子·所染》)不仅国家有“染”,士亦有“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畏惧法令,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安康,名声日益荣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就属于这一类。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而是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是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下降,做官处理政事也丧失了正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就属于这一类。

墨子是如何推行自己学说的呢?

一是“说教”。墨子说,如果他耕种来供给天下人粮食,顶多只能抵得上一个农民所能起到的作用;如果他去织布,顶多只能起到一个妇女所能起到的作用;如果他披上铠甲去作战,顶多只能起到一个士兵的作用,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假设全天下的人都不知道耕种,那么教人耕种与自己独自耕种,哪一种功劳更大呢?同样道理,天下普通百姓少有人知道行义,教人行义比自己一个人独自行义功劳更大。“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墨子·鲁问》)。我(墨翟)认为不如诵读先王的大道理,探求他们的学说,遍察圣人的言辞,对上游说王公大人,其次游说平民百姓。王公大人采纳我的言论,国家必定太平;平民百姓采纳我的言论,必定能够提高自己的德行。所以我认为纵然不耕种让饥者食,不织布让寒者衣,但这样做的功德要胜过耕种让饥者食、织布让寒者衣的做法。

二是“劝教”。《公孟》篇记载,有一个身体健壮、思维敏捷的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劝他跟自己学习,学成之后可以让他出仕做官。学了一年后,那人向墨子要求出仕,墨子却告诉他不能让他出仕,并且通过发生在鲁国的故事来劝他学习,说的是一家兄弟五人,父亲死了,长子却嗜酒不葬。四个弟弟对他说:“你和我们一起安葬了父亲,我们将买酒给你喝”。安葬了父亲后,长子向四个弟弟要酒喝,弟弟们却说:“你葬你的父亲,我们葬我们的父亲,怎么能说你葬了我们的父亲呢?”墨子借这个故事,对那个人说:“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现在你行义,我也行义,怎么能说只是我的义呢?你不学习,人家就会笑话你,所以我才劝你学习。

三是“强教”。“‘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且有二生,于此善筮,一行为人筮者,一处而不出者。行为人筮者与处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公孟子曰:‘行为人筮者,其糈多。”子墨子曰:’仁义钧。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墨子·公孟》)。墨子说,现在求善的人少,如果不努力去游说人们,人们就不会知道。假定这里有两个人,都一样善于算卦,出外周游为人算卦的人与坐在家里不出去算卦的人,他们之中谁得到的粮食多?”公孟子说:“出外周游为人算卦的人得到的粮食多。”墨子说:“同样是主张仁义,出外向人游说仁义的人,他的功德善行也就多。我为什么不出外游说别人呢!”墨子以撞钟及至国家的政事为例,说明主动式教育的道理,反对“待问而后对”、“弗问不言”的被动施教。他在《公孟》和《非儒》篇里都驳斥了儒家“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

四是“择教”。墨子根据教育对象素质的不同,挖掘弟子潜力,发挥弟子特长,因材施教。“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焉?’”(《墨子·公孟》)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想要学习射箭,墨子说:“不可以。聪明的人必定衡量了自己的能力可以办到然后才去做。武艺高强的勇士要想一边战斗,一边去搀扶别人,尚且不可能做到。现在你们不是勇士,怎能既学好学业又学好射箭呢?”墨子不固守培育全才、通才的教育目的,反对弟子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盲目学习,而是着重考察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使他们学有专长。
 
统一学说的教学内容
 
《庄子·天下篇》中提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从中可以看出,《墨经》为相里勤及邓陵子之属讲诵的资料,而相里勤及邓陵子,又都是墨子身后代表墨学大宗派的人物。从上述文字来看,虽然墨家分为不同派别,但他们都严格做到“俱诵《墨经》”。虽然传播者不同,但传播的思想却是相同的,这就保证了墨家学派的“形散而神不散。

墨家根据弟子的实际情况,将弟子们分成不同类型加以培养,满足当时社会上不同方面的人才需求。《墨子·耕柱篇》记载:“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治徒娱、县子硕问墨子:“行义,什么是最重要的方面?”墨子说:“好比筑墙一样,能筑墙的就筑墙,能填土的就填土,能测量的就测量,这样墙就可以筑成。行义也是这样,能谈辩者谈辩,能解说书籍者就解说书籍,能做事的就去做事,然后义事就成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墨子大致把教学内容分成辩术(或者是涉及语言表达方面的文化传播才能)、书本知识以及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墨经》以及更为系统的墨家学说《墨子》不仅有文化课,还有各类生产技术、工程技术之类的课程,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和生存技能等。

墨家学派不拘形式培养人才,其弟子中不仅人才广泛,而且文武兼备,这与儒家等学派只培养文士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从《墨经》中包含大量的认识论、逻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就能十分清楚地看出来。从《备城门》等军事著作中,可以看出墨家弟子中有着大量的杰出军事人才。不论从人才规模,还是从人才质量上说,墨家学派都是当时其他任何一个学派所无法相比的。

此外,墨子主张创作,反对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这又为其学说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