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35阅读
  • 0回复

高考作文中文化的重量和思辨的光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30

作者:刘幼春 柯 极 

  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突破创新,作文的开放度越来越大,学生高考应试作文所享有的相对自由也越来越多。这种变化符合我们培养、选拔人才的方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对近三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材料进行揣摩,不难发现大体不变处的细微变化。命题人似乎更倾向于从传统文化中取材,更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也许是出于对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命题开放度过大的一种纠正,湖北2004年高考作文,在前承全国卷命题偏爱寓言材料的命题姿态的情况下,又特意在“镜”前加了一个“买”字。因为材料中已经说明了为何“昏镜”颇为畅销的真正原因,若以“卖镜”为题,审题难度自然大大降低,且学生享有的写作(或选择)自由度也大大受到限制,这无疑与全国卷早已有之且大行其道的开放性不大合拍。因此,从“卖”转为“买”,问题一下子从“特殊”转向了“普遍”,其价值取向一下子从作者的讽世目的转向了读者的自由选择。材料本身所讽刺的本是世人的一种自欺式的“美容”倾向,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对对方“奉承”的一种期待(以上是我个人对材料的解读,这大概是我所享有的自由度吧)。要读懂这种暗示,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而在“买镜”上加以限制,那么学生既可以顺着作者所暗示的严肃性方向作文,也可以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来一个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只要言之有理,自然不可强求。

  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虽然处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虽然文化存在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但我们毕竟是从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人们对于“义”、“道”等是不能无视的。是与传统的“道”、“义”趋同,还是与之逆反,抑或是在大体趋同之外有所突破创新?这对部分高水平考生而言,怕是在选择过程中也不乏茫然、惶惑、不安,甚至恐惧。
 
  我私下认为,学生应该在老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先“闻道”者)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进行长期的认知、选择、积累、内化,从而正确运用,方能让学生的作文有重量,有历史感,有中国特色,而不仅仅是用汉字写成的。
 
  人生处处是考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岂能仅仅在作文备考之前“临时抱佛脚”?必须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思想含金量相对较高的优秀议论文(尤其是杂文),趁学生心理发育旺盛之机,满足其思想成长的饥渴;也大可以推荐一些思想含量较高的哲理散文,让学生们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让他们在长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语感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尤其是问题讨论过程中,其问题设计必须在保证其文本价值之外,还有其生活的针对性;在平时的口语训练和书面作文训练过程中,将语言的质地和思想的重量相提并论,在审题训练中加大一点力度,提高一点高度,加深一点深度。没有这种事先的准备,我们的备考就显得盲目。

  其二、思辨要求增高,哲学意味渐浓



  2005年湖北高考语文卷作文题较之2004年,其难度无疑是增大了。

  命题人竟然选取了大国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处精辟议论。且看: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段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实话,让我自己来写,怕是在写完后不能宣称“我绝不会跑题”或“我绝对可以拿优秀分”。

  高考作文命题本不该为难学生。但是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本身却恰好存在着只知“入乎其内”,不知“出乎其外”的严重问题,甚至乱入乱出、无入无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学不好语文,不好好学语文?因为我们教师当中,有不少人在讲授语文过程中,只就课本讲课本,没有从课本中走出来,没有站在书本之外看书本;从课本中走出来,恰恰要靠我们的教师从课本走进历史,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带着当今的或别处的生活,再走进课本。也许正是因为不知出入,那么多古代读书人都把自己读成了书袋子,那么多的中文系毕业生都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随着作文命题开放度越来越大,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越来越不会写议论文了,作文的体式越来越散文化了。令人担忧的是,这必将导致他们的思维品质的下降。衡量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尺之一是什么?是学生日常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严密性、思辨性、新颖性和深刻性。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值,但是这恰好是我们坚持的方向。这是我们不能小看的一个大问题。

  针对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是否能从多个角度审视、分析、判断、归纳,我们的学生是否能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又顾及其次要方面,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在处理消极问题时能从积极方面入手。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广大学生自己的责任。

  王国维老先生《人间词话》中的这段话,恰好是典范的富于思辨色彩和哲学意味的议论。这种高格调,一如阳春白雪。我们不能断言文有思辨格自高,但只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相信:文有思辨格常高!
  这是种可贵的进步,是对大开放的一种修正。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