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虽为士人中的游戏之举,不光山西籍的人,而且还大量出现、吸引来许多外地人。却也透露出晋祠在山西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古老而神奇的晋祠,充盈着晋水源头的山西文化,也隐隐地启示我们:古老而神奇的晋祠,这里自古就是一处绝好的幽静之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蕴藏丰富。相传,从晋水源头的晋祠圣母殿仿照“西王母”模式形象化,很大程度上它们相比“西王母”,是生命的源头,是文明的源头,是历史的源头而建,圣母殿里是祭祀的“西王母”。
我们首先必须理性分析,找出晋祠历史的源头。它是因为体现了时代性,融合了民族性,做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并演绎出人与自然和谐之文化的走向与生命活力。考古发现,考古学要大众化关键是要改变考古学传统的研究及表述方式,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相传苍郁的枯槐复生,这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
千百年来,晋祠以她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徕了历代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通。只是可惜,古今的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对晋祠悠久的历史不少鲜为人知的新线索,还是有所不知。我们从晋祠悠久的历史实际出发,找准晋祠历史文化的命脉,对综合研究“晋祠”的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作出实事求是的定位。
在漫长的岁月中,关于晋祠曾经有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晋祠,有说不尽的话题。 晋祠之谜是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还不止于此,传说修建鱼沼,几乎是仿照西王母美丽神妙的瑶池。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 据说是仿照喝了王母娘娘的神泉水,可以百病消散,健康长寿。自然之谜更赋予她们神奇的魅力。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山西儿女,古往今来也许还是缘于晋祠圣母殿仿照“西王母”的模式形象化,遗留下很多历史文化的千古之谜。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从已经查阅到的文献史料、资料看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可从千年的历史烟云中并没有迷失了踪迹,它承载的那一段深沉的华夏历史,却被后世演绎成一段神奇的话题世世代代相传!
晋祠
从晋祠有文献史料记载,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楼分上下两层。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为谁而建,圣母殿里祭祀的究竟是谁,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和王琼为什么会供奉在晋祠七贤祠内,他们与晋祠有着怎样的渊缘,李渊父子起兵太原之前在何处祈祷,李世民唯一流传于世的行书碑在哪里,让梁思成惊叹的桥梁孤例又在哪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哲学上的辩证法,面对这么多好东西,面对这么多我们自己熟知而不为外国人熟识的好东西,关键是没有人来对晋祠历史的源头考古发现、来对晋祠圣母殿仿照“西王母”的模式形象化的考古发现和挖掘。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晋祠就具有相当规模了,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这能不令人叹服吗!
晋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