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287阅读
  • 0回复

寻访近代湖湘名人遗迹之谭钟麟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05

寻访近代湖湘名人遗迹之谭钟麟墓
   
 
文章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文章作者:何摸
 
 

 
图一 谭钟麟墓碑亭全景图
          
    说起谭钟麟,现在已很少有人知其大名,然提起其子谭廷闿,似乎无人不知。事实上,谭钟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谭钟麟系湖南茶陵人,字文卿。谭钟麟在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二年(1863)擢升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同治五年外任杭州知府,翌年署杭嘉湖道,同治七年擢升为河南按察使。同治十年,因左宗棠推荐,出任陕西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实授陕西巡抚;光绪五年浙江巡抚;七年,擢升陕甘总督;晚年先后担任过工部尚书、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在官场,谭钟麟可谓是一帆风顺,以一介书生成为大清王朝的封疆大吏,这其中自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谭钟麟深谙此理,他在自己的任上以政绩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朝廷的信赖。在其任杭嘉湖道期间,疏浚了长安河;出任陕西布政使时,体察民情,更易苛例,调和回、汉民族关系;任陕西巡抚期间,致力兴办义学,设立书局,疏浚渠道,教民种桑养蚕纺织,积谷赈灾;在浙江巡抚任上,他招抚流民,修整海塘,浚治河道,筑炮台,整武备,重建文渊阁;在陕甘总督任上,创立官车局,以供转运,减免苛税,以缓民困。其政绩可谓是颇多颇多。
    1896年,谭钟麟从两广总督任上以病告归,1905年病逝于长沙,谥文勤。谭钟麟逝世后葬于望城县白泉乡白泉村荷叶塘(今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白泉村荷叶塘),并在距其墓200米处建有碑亭。
    本以为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并知其已于2005年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心想寻找谭公墓必定容易,然事实上却有所失望。谭公墓所在地距长沙市区只有一个小时车程,到了白泉村之后,在一位热情老乡的带领下,很快就找到了谭公墓碑亭。这个碑亭又称荷叶碑亭,建于1906年,由六根大石柱承托水泥顶,中间又用24根石柱围成护栏,护栏内一只青石乌龟伏地,乌龟从背部断裂开,乌龟背上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石碑上正面刻着谭公生平千余言,字为楷体,系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手迹。亭子顶上绘有精美的龙纹图案。整个碑亭保村尚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图二 隐没在草丛中的谭钟麟墓
    与碑亭的保存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谭公墓的一片荒芜状。当我向那位热情的老乡问及谭公墓的具体位置时,他竟也不知其所。向附近几位年长的乡亲询问后,才知谭公墓就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坡上。在民房和菜园、果园里弯弯曲曲转了一圈后,走过没膝的草丛,终于在一个偏僻的菜园旁边看到隐在草丛中的汉白玉碑。走近了,此时真不敢相信这就是谭公的墓葬。除了还有三通碑在,谭公墓的墓冢和墓围已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了。谭公墓坐西朝东,圆形封土,用三合土筑成。墓后汉白玉碑三通,屋檐状的碑顶上雕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主碑上刻有“茶陵谭文勤公墓”七个大字,左耳碑刻“清光绪三十二年仲春月谷旦”,右耳碑刻有其子孙的名字。据当地群众说谭公墓前原来还立有石人、石马及华表,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和移做他用,今昔已不见。
    立于谭公墓前,看着眼前的荒芜,杂草丛生,荆棘满墓,我感觉我们后人似乎无法向谭公告慰。像谭公墓这样珍贵的遗迹存世已经不多,为何我们还不懂得珍惜和保护。现在,将谭公墓恢复原貌已失去意义,但我们至少应该保存其现状,不让其荒芜,不让其变成荒山野岭的一部分。既然早在2005年就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为什么不见其保护标志牌和保护说明碑?既然安排有专门的保护责任人,为何还让其变得如此荒芜?这些是不是说明我们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当然这也说明我们群众的文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因为只有全民的参与,我们的名人遗迹,我们的文物才能更好的被保护、被传承。


      作者: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摸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