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71阅读
  • 0回复

楚文化、吴越文化与江西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05
楚文化、吴越文化与江西的关系

     区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是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中原文化进入江西最早,除文化水平的差距外,还有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因素,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因素的作用愈加增强。与楚文化的交流,早期有隶属关系,秦统一以后是邻居关系。吴越文化与江西的关系中,多一层内容,即古越人的生活境域包括江西在内,赣东、赣东北地区尤其如此。江西文化中的越文化成分,既有邻境文化的浸润,也有土著文化的根基与延续。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先后在楚、吴、越国管辖下。大致上说,春秋中期开始为南楚之地;春秋末至战国中期,先属吴,后属越。公元前306年楚灭越,重又属楚。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鄱阳湖西部包括南昌在内属楚,东部归吴、越。吴国势力进入赣地只有几十年,越国的管辖则170年左右。考古资料证明,楚文化与吴越文化都在江西留下了印记。赣西武宁县战国早期墓出土的三叉状铜矛镦、铜臿、铜剑,都明显具有楚文化作风;新建县战国中期墓的陶器群以鼎、敦、壶组合配置,是典型的楚式组合;上高县出土的3件铜鼎的形制特色,与长沙楚墓出土物相同;萍乡市郊出土的凸棱形子母口深腹铜鼎,也是典型的楚式鼎。

??赣东的遗迹遗物多有吴越文化的风味。樟树市临江镇1974年出土的铜盥盘,与安徽寿县蔡侯墓中的"吴王光鉴"很相似;清朝乾隆年间,临江镇曾经出土吴国"工渔王"编钟11件。[1]这些实物印证了吴国贵族的活动足迹已经到达江西腹部地区。此外,樟树市农校的战国墓出土1件窄平沿双环竖耳铜鼎,上高县出土的3件浅腹坦底三扁足铜鼎,都是典型的越式鼎。
 



1979年贵溪悬棺发掘现场


贵溪崖墓悬棺(图为泸溪河畔的一段)

     集中显示越文化特征的是贵溪崖墓。贵溪县古属余干县范围。古籍记载,这里是古越人的生活区。如《太平御览·州郡部》引韦昭汉书注曰:"干越,今余汗(干)县之别名。"干越,是古越族人中的一支。越人流行崖洞葬,故此武夷山地区的崖墓众多,福建的崇安、建阳、泰宁、安溪等县有,江西的贵溪、余江、横峰、广丰、上饶、余干、铅山、弋阳、南城、南丰、黎川、乐安诸县也有。越人居住干阑式建筑,这种房屋的特点是底部架空,屋脊两头翘起,屋面呈两面坡式。贵溪崖墓中的棺木便仿照活人住房制成屋脊形,底部有6足支撑,棺盖两头上翘,盖面中脊隆起,两边斜下为坡状。越人盛行"断发文身",崖墓棺内便发现有整齐的头发放在死者头骨右侧。越人信奉蛇图腾,爱食腥鲜,崖墓中的陶坛上便发现有堆塑的蛇状耳饰,墓内都有一两只鳖壳在棺木旁边。崖墓中最具学术研究价值的遗物是精美的纺织品和成套的纺织工具。纺织品有大麻布、苎麻布、绢和印花织物;纺织工具据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同志鉴定,是早期斜织机的主要构件。过去,人们只在东汉画像石看到"织机图",现在出土了春秋战国间的实用斜织机,这对研究我国纺织发展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崖墓中有纺织品和纺织工具的墓葬超过已发掘的崖墓一半,生动地说明古越族人善于纺织的特性。崖墓出土物中还有不少印纹硬陶器和原始青瓷器,其器形和装饰特点,与江苏、浙江一带的出土物有很多相像之处。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贵溪崖墓与越国关系密切,而它本身也就是古越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


??
   
贵溪县崖墓出土纺织机的部分零件(自上而下为分经棒、齿耙、木梭、竹梭)


    

贵溪县崖墓出土的陶盉?


      论吴文化与江西地区的关系问题,很有必要探寻吴文化的渊源。《史记·周本纪》记曰: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生三个儿子,即太伯、虞仲、季历,他扬言说,季历的儿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当能使我们兴盛起来。"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史记·吴太伯世家》同样记述了这段话以后,接着说:"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从太伯之后传19世,至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太伯、虞仲兄弟所至的荆蛮,具体地点在哪里?开始称句吴的时候,是不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难以置信。迄今为止,没有在太湖东部地区发现一件周初至春秋晚期的吴国遗物。前辈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顾颉刚、徐仲舒等人,经过深入研究之后都认为,太伯至寿梦这19代的吴国都城在今江西。1931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下编的《者减钟》一文指出:"此钟以乾隆二十六年出土于江西临江,大小凡11枚。……据本器出土地,知春秋初年句吴地域远在江西。又器乃青铜所制,铭乃有韵之文,可知当时文化与中原不相轩轾。""者减钟",即上节提到的"工渔王"钟。据郭沫若考证,工渔王者减是吴国第十五世国王柯转之子。清代江西省的临江府,治清江县临江镇,为汉代的新淦县属地。民国初年废府。清江县于1988年10月撤销,设樟树市,原清江县地统归樟树市管辖,吴城之商周文化遗址即在其境内。者减钟与吴城遗址相互印证,并进而与附近的大洋洲商墓联系起来考虑,可以推知此地就是句吴故都。吴城遗址的得名,原来有这层深远的文化关系!

??司马迁写《吴太伯世家》,对吴太伯至寿梦19世之间的王位继承,叙述清晰,一个不漏,却没有一点事迹可说。这是不是太伯"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所造成?也许是太伯的后人谨遵遗训,甘愿退居赣江中游,只求保境安民,惟恐外出惹是生非。直到春秋中期,周王室已经衰微,诸侯争霸愈演愈烈,老祖宗的旧事久已淡忘,遂有吴楚交兵争斗的事情出现,司马迁便从寿梦后期开始,具体写出了他们争霸的事迹。开始是吴接纳"楚之亡大夫甲公巫臣",巫臣教吴人乘车、战阵,介绍吴人与晋国取得联系,"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先伐楚,楚共王反击,伐吴。寿梦卒,长子诸樊继位。《史记》"索隐"注:"系本曰:吴孰姑徙句吴";"集解"注:"骃案:系本曰诸樊徙吴也。"[3]司马贞的索隐与裴骃的集解都源自《世本》,只是"徙吴"的人有异,然而差别不大,是父子前后的事,可不深究。而迁徙的动因,很可能是受楚的压迫,在楚共王进攻之后便搬家。于是,从第二十一世以后的吴王墓地,能在江苏找到。[4]

??我们的这个讨论凭借的资料不足,有赖于日后有更多的考古成果来验证。倘若现在的推论不错,那么,给吴城文化影响的便是晋陕地区的先周文化,不是直接来自中原的商周文化。自成体系的吴城文化随着寿梦(或诸樊)的东迁,又传播至太湖流域。"吴头楚尾"一词的"吴头",便须理解为这里长期是句吴的国都重地。江西与吴文化的关系既深且远,大有文章可做。

注解:
[1] 彭适凡:《江西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分析与分期》,见《江西先秦考古》,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4月版。
[2] 刘诗中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俗及文化特征》,见《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4期。1978年至1979年对崖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了其中的18座墓葬,发现棺木39具,人骨架16具,出土陶器、青瓷器、纺织器材、丝麻织品、乐器、木器、竹篾器等200余件。其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
[3] 《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孰姑"即寿梦,《系本》即《世本》,唐人避李世民名讳而改。该书作者不详,可能是古史书所记,写自黄帝至秦期间,帝王公侯卿大夫的世系及事迹。原书大约佚于宋代。清代学者有辑本。
[4] 参见卢水石:《吴文化论考与辨伪》;袁进:《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陈文华:《赣文化是吴文化的源头》。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