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013阅读
  • 0回复

勾仿吉:文化作文仿写教学初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02
— 本帖被 谭蘅君 从 理论探讨 移动到本区(2010-06-01) —
朵朵芙蓉出水来
————文化作文仿写教学初探
                            衡水市第六中学   勾仿吉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化底蕴”的形成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极为重要。这个形成过程,在“文化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引导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出许多佳作。

关键词: 积累   方法   仿写   佳作



正文:“文化作文” 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成为目前极为流行的作文训练方式。因此,把文化作文的仿写引入作文教学的训练中来,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尝试让学生积累“文化”素材——蓄源头活水。

让学生仿写文化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文化意识,特别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素材。

1.   积累古诗词:

在诗词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诗词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运用的典故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和历史文化故事等,如:在教学《渔家傲  秋思》一词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经历、词中“燕然勒功”的典故,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背诵这首词,结合此词表达的建功立业和思乡深切的主题,再引导学生拓展有关表现建功立业和思乡主题的诗词名句,如此下去,我又引导学生按照“诗中月、诗中舟、诗中梦、诗中桥、诗中愁……”等分类整理,打印成册,便于积累。

2.积累历史名人故事:

    在古文教学中,我又结合每篇古文出现的古代历史故事,及时给学生补充讲解,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文中提到“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

聂政刺韩傀”三个古代刺客的故事,课下注解中也只是非常简单的作了一点解释,学生理解不深刻,我就把这三个故事给学生作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和补充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3.积累文化节日、民俗风俗故事:

记得在一次作文训练中,一个学生写了《有一种美叫感恩》,文中写到了:一个人为太子重耳割股熬羹的故事,却并未说出这个人是谁,许多学生听了朗读后很费解,因此在讲评作文时,我首先对这个同学提出了表扬,表扬他知识渊博,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名人故事,接着我又把“重耳感恩于介子推”的故事给同学们详细的讲了一遍,并告诉学生这是“寒食节(清明节)的来历,接着又拓展了关于“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的来历,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

二、尝试仿写——朵朵芙蓉出水来。

著名教育专家、文化作文写作倡导者谭蘅君老师在他的《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中明确提出可以尝试如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仿写文化作文。于是,我按照谭老师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尝试

1.   尝试引用诗词法。

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它可以在某一段中点缀一、二,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底蕴的小花;引用时可以直接引用、可以在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也可以将诗句割裂,分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还可以化用古诗文名句。我班一个学生在《让宁静走进心灵》一文中这样写到:“

独自走在清幽的小路上,观赏着两旁的花木,聆听鸟儿优美的歌声。来到禅房,没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嚣,有的只是花朵的淡雅与芬芳。忽然,传来一阵钟鸣,倾听那深沉的旋律,你会感受黄钟大吕的和谐音符。

还有一学生写到:

这是一片净土,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只有高山为伴。与山为友,诚然无味,其实不然。逃离了官场的黑暗,独自在敬亭山,静静地欣赏高山美景,也有一般滋味。这里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绪,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气,有的只是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宁静。

这些文字引用化用诗词精当,文采飞扬,如此精彩的片段迭出。

2.   尝试典型人物法:

充满文化底蕴的文章可以选用充满文化芳香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作为材料,他们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历史人物原本就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或政治家,他们的诗文是他们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出的最强音,两者结合,让底蕴芳香四溢。

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我班学生高雅娴同学在《留下》一文中写到:

点点梧桐叶叶坠,她本是个贵族少妇,养尊处优,但不幸家道中落,她被逐出家门,却又偏逢乱世。莫大的不幸,她却不曾被打倒,不然怎会有那,‘人比黄花瘦’的千古绝唱呢?想必易安的无奈一定如同那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尽落心中;才会有那‘绿肥红瘦’的感叹吧。命运不曾给她安顺的人生,她却留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篇。令后人为她的才情所倾倒。”

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用文化的语言叙述了屈原、王昭君、苏武、杜甫、岳飞、等古代人物的典型故事,内容具体,文采飞扬,给全文增色不少

3.   尝试情景再现法:

历史越久远,岁月的烟雾越浓密。

  历史当年的情景象一幅画,朦胧地定格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如果把它们清晰地再现出来,这些失落的旧闻一样会让我们激动不已。

于是,我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情景再现法,仿写一篇文化作文。

我班学生苏磊写了一篇以《留下》为话题的作文,生动鲜活的再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画面,郜登宇同学写了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文中再现了苏武牧羊的情景……

    读着这些作文,我们仿佛看了一段段历史电影,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每当我把这些精彩的仿写片段读给同学们听时,大家投来的是敬佩的眼神,随之又是进一步的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仿写活动中来,竞相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真可谓“朵朵芙蓉出水来。”这就是仿写文化作文的收获。

三、尝试仿写文化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尝试仿写文化作文的时间较短,受初中学生文化层次的约束,我们的仿写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收获,涌现了许多佳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一味追求语言的华美,忽略文章的中心。

2.、机械摘引历史名人故事,与全文主题、风格不符。

3.、堆砌材料,内容杂乱、主题不突出。

4、语言干瘪,语句不通,书写较乱等。

透过这些问题和毛病,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仿写文化作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今后的训练尝试中,我还将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以期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现代语文》2007年第八期  对高考“文化作文”的理性思考 ——兼谈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导向          段建宏

2.《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    谭蘅君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