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7年江苏、上海两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作文,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这应该不是评价高考优秀作文的唯一标准。高考作文是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表达,因此对其评价标准和方法指导也必须有特定的体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和学生必须以研究的态度来面对高考作文。
2007年高考有两位考生的作文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相关的专家评点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也给我们中学作文教学以新的启迪与思考。
其一是江苏省某考生的作文《怀想天空》,一评给了36分,刚及格(满分为60分);二评给了42分——这属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三评又判为39分;到了复查阶段,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在读了三遍后,给了54分,使这篇原本只够及格的作文,一下子跃居优秀作文行列。他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其二是上海市某考生的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一评给了20分,远未及格(满分为70分);二评给了43分,及格了。前后判分相差如此之大,连阅卷小组组长也难以定夺,最后由高考阅卷中心组仲裁——64分,优秀作文!阅卷中心组几位专家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记叙文,意味尽在不言中。文中有“虚”坎,有“实”坎,但作者并没有作口号式的阐述,而是借助一连串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写,如高垒的门坎儿、昏暗的厅、不上学而满山遍野乱跑的孩子等,语言极为平实,但又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没有生活感受闭门造车,肯定写不出这么真切的文章。
从低分到高分,两篇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的高考作文,最终还是被阅卷组“打捞”出来了。这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周宏教授指出的: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高校青睐的从来都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关注现实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这两篇作文曲折的命运,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病,即重技法、轻体验,重形式、轻内容。在学生作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且有独特感悟的好作文太少,大家似乎都在比着谁更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谁更能用“花言巧语”博取阅卷老师的“欢心”。浮躁浮夸、哗众取宠、急功近利之风如瘟疫般蔓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自2001年高考考试大纲明确以“文采”作为衡量作文的标准以来,大家就片面追逐华丽辞藻、排列修辞,老师指导时往往大谈特谈“亮点”,以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从此学生不再关心现实生活,不再积极体验,不再深入感悟,而是一味追求“语言的生动”和“文句有意蕴”,有时甚至不惜虚构与拼凑。
综观这两篇被“打捞”出来的优秀作文,它们在行文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质朴。“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无病呻吟,有的是真生活、真性情、真情感和不加刻意雕饰的文字。 质朴,表现在作文中指语言朴素、简约,不奢华、浮躁,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很多文学大师都将质朴作为文章品位的极致而孜孜以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即使用典也求俗语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元好问评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白居易写诗“辞质而径”,语言质朴,表达直率,力求老妪能懂。朱自清的《背影》全用白描叙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老舍的《想北平》只是平铺直叙了一些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和院落,但也给人情趣盎然之感。可以这样说,质朴无华和文采斐然,在美学上具有同等价值,不分轩轾。而我们许多人对“文采”的理解和把握失之偏颇,没有从它的内涵去揭示概念的本质,单从其外延界定,以为它无非就是华词丽句、旁征博引、铺排修辞,这就走进了误区。
学生作文要返璞归真,具有真情实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反复品味名家的质朴之文,细心体会他们是怎样调动真情实感,如何剪切生活素材,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质朴情感。朱自清的《背影》为什么会脍炙人口、催人泪下?这无疑得益于作者精心描写了年迈的父亲爬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难忘的生活情景,以及父亲的四句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这些描写向读者传达出了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会分析文章,还要注意联系文章分析自己及周围的生活;不仅要理解文章中的情,还要理解自己的情;不仅要学习名家的写法,还要领会其中的妙处。质朴,不是粗制滥造,不是平淡如水,也不是照搬生活。在写作训练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组织和选择,力求语句简洁但意思清楚,用语考究但不做作,叙述详尽但不冗长,写生活,诉真情,具体感悟“质朴”的魅力;在讲评中,老师要克服对“亮点”的片面认识,积极发现既有生活实感又有独特体悟的自然之作,让学生共同赏析、评价,给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和学习的榜样;要努力挖掘学生作文中富有表现力的文句,鼓励他们尊重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敞开心扉,放飞情思,用质朴的文字写出最有感触的东西。另外,还要让学生重视生活积累,学生只有亲历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汲取写作养料,再加以提炼,才能用质朴的文字编织出锦绣的文章,凡事不“凡”,小事不“小”,这样才能拥有一定的深度与真正的质朴。
引导学生写质朴之文,当然并不反对学生使用诗意语言、丰富材料,也不排斥学生把文章写得更美、更吸引人。但要有所规范,不能再走上“唯美”和矫情的歧路。还是老舍说得好:“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以为必须用上许多形容词、新名词、典故,才能成为好文章。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随便用,甚至于干脆不用形容词和典故的,好像真正美丽的人用不着多施脂粉、乱穿衣服一样。”
要摒弃程式化的应试之风,远离语言的花哨与内容的苍白,学会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感悟,养成踏实、朴实的作文风气,在写作上回归质朴,也许我们的路还很远、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