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87阅读
  • 0回复

(江津地域文化)鹤山坪——天下第一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17
  江津的鹤山坪非常有名,也有许多传说。为了探访鹤山坪的历史渊源,我查阅了一些地方文献。除一人两上鹤山坪外,还在几江街道办事处赖维辉先生和先锋镇领导杨慰金等的陪同下,又两上鹤山坪考察。




  坪者,山间平地也。鹤山坪,就是鹤山山顶上的平地。鹤山坪面积很大,坪上原来有双石和麻柳两乡,当时人口达20000多人,面积39·4平方公里。它分为上坪,中坪和下坪。两乡同在一山坪上,可称天下第一坪。
  鹤山坪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江津城区西约20余里处的鹤山山脉上。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虽海拔不高,但在江边和平地凸起,自成一山。山坪北部陡峻的山崖下是波宽浪急的长江,南面崖下是笋溪河。东面和西面是陡峭的山壁,成形成一个独立的坪地。据守坪上,千军难攻,是一个非常险峻的军事要地。在11处险峻的崖沿边,筑有严实的寨门,形成山寨,所以鹤山坪又称鹤山坪大寨。光绪本《江津县志》说:“鹤山坪大寨,城西二十余里,为津城保障。发逆二次攻扑俱为枪石击退。寨之可恃如是。”民国本《江津县志》的记载是:“鹤山坪,县西三十里,有寨,纵横三十余里,门十一,为县城保障。” 





   江津城东、北、西三面临水,长江流成一个“几”字将江津城三面的包围,城东南面又有綦江和笋溪河横贯,因而西南面就成为县城对外的大通道。通道上横亘着鹤山山脉,如之屏障。早年,鹤山坪是江津县城通往县东部、南部、西部的必经之路,具有咽喉的作用。
  鹤山坪大寨是与合川钓鱼城同时期的巴蜀人民抗击蒙军的城堡,是当时重要的一个军事设施。
   南宋后期,江津成为巴蜀人民抗击蒙军的战场之一。当时蒙古汗国为了掠夺巴蜀的财物和人口,为了灭宋,屡次举兵南侵。1236年8月,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领兵由大散关入蜀,占汉中后攻陷成都,接着分兵抄路,沿嘉陵江由北而南,进攻重庆、涪陵、忠县、万县等川东一大片地区,江津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成都失陷后,重庆成为四川抗蒙的中心。四川副制使、重庆知府彭大雅在战乱的间隙期间力排万难,主持扩大和修筑重庆城,以为抵抗蒙军和守城之计。后来余玠设帅府于重庆,重庆成为蒙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江津是重庆上游第一县,蒙军要围攻重庆,必须要先解决江津,以解后顾之忧和腹背受敌险境,江津受到战乱之祸。据《宋史》、《元史》、《宋代蜀文辑存》记载,蒙军在进攻巴蜀的重大战略中,有五次直接经战江津。




  第一次是南宋宝佑三年(1255)8月,占据云南的蒙军与占据陕、蜀的蒙军欲对重庆城形成南北夹攻之势。云南蒙军将领兀良合台在云川交界的金沙江上“败宋军二万”后夺船二百,顺江水陆并进重庆。次年12月经战江津后,包围重庆城。继续北上,在合川与北面陕、蜀杀来的蒙军汇合。次年正月,兀良合台撤困,又经战江津,退守云南。第二次是南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蒙哥汗再次实施图蜀灭宋战略。7月蒙哥率军南征,成都的三支蒙军抽出15000人和战船200艘沿沱江南下,水陆并进,攻破叙州(宜宾),突破长江防线后再破重庆西面长江上游的重要抵抗据点沪州神臂城。蒙军封锁长江河段,严密布防,截断了南宋经过长江增援重庆水路。这次蒙军从长江北面经战江津,直抵重庆。次年7月,蒙军在合川钓鱼城受重创,蒙哥战死,蒙军北撤。第三次是南宋德祐元年(1275)秋,蒙军攻取嘉定(乐山)后顺江而下占据泸州,二万水陆大军继续东进,再次经战江津,与从南充而下的另一支蒙军汇合后围攻重庆。第四次是南宋德佑二年(1276),南宋将领张珏等收复被蒙军占据的泸州神臂城,尽俘蒙军诸将的家属和养伤将士,围攻重庆的蒙军无心围城,急忙取道江津县回师泸州,沿途遭宋军和江津等地百姓的拦截。直到次年春才抵达泸州。第五次是南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元西川行院万余大军经乐山、宜宾、泸州、江津,边战边进,真抵重庆后,屯驻佛图关,很快重庆城失陷。




  不论蒙军从江面还是从北面陆地经战江津,江津军民全部屯驻鹤山坪,在鹤山坪山北、西两面居高临下,对长江中的蒙军进行阻击。但兵强马壮、凶悍的蒙军意在攻取重庆市,在江津绝不恋战,只是借道。因而江津军民的阻击也是无济于事。江津长江以北的碑槽镇的“碑槽山溶洞群也是一处南宋抗蒙的遗址。不同的是,它利用互相打穿的溶洞为基地与蒙古军队进行斗争,有如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当年遗迹至今尚存。”碑槽山溶洞是江津从陆地上阻击和抵御蒙军进攻重庆的一个军事要地。
  彭大雅是著名的抗蒙英雄。他力主筑城修寨抗击蒙军,在他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的二年间,成都已被蒙军攻占,他主持大筑重庆城,“较旧城二倍之”,“并遣将甘闰初修钓鱼城”,成都被占后,重庆“城犹无恙,真西蜀根本也。”彭大雅为保卫重庆立下大功。方志上说彭大雅是江津人。光绪《江津县志》卷十《选举志》上,收录了江津籍进士,其中就有彭大雅,介绍他是宋嘉熙(1237—1240)戊戌年(1238)时进士。“任重庆府制置副使,始倡筑城功甚著”。民国《江津县志》也有同样记载。现在有人认为他不是江津人,为何两个朝代的县志上都记载他是江津人?这有待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彭大雅至少在江津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在江津的时间应该是他任重庆知府前后,这也是巴蜀军民抗击蒙军最为关键的时期。彭大雅知道蒙军五次进攻重庆城都经战江津,因而认识到在江津险隘之处修城筑寨抵御蒙军的重要性。既然他是抗蒙英雄,又善筑城,规划和指挥江津军民修筑鹤山坪大寨真是顺理成章之事。在江津境内,长江北面的碑槽山地下城堡与长江南岸的鹤山坪大寨,形成对蒙军的抗击防御体系,南北相呼,水陆相应。
  在鹤山坪修寨筑城,具有重要的防御和进攻意义。鹤山山脉四面陡壁、中为坪地,离江津县城很近,战时城中人口牲畜全可移居山坪。山坪的北坡和西坡下面正是长江,此是蒙军进攻重庆的必然水路,山坪上的守军居高临下,凭据有利的地势对前往进攻重庆的蒙汗水师进行阻击。鹤山坪东南陡坡下则是笋溪河。陡峭的山壁和湍急的河流是鹤山坪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




  鹤山坪由南向北,自然倾斜。南部为上坪,大沟、石墙一带为中坪,聚宝、双石一带为下坪。虽分为三坪,却视野开阔,土地肥沃,有耕地25000多亩,溪流三条。有库、塘、渠、堰等浇灌设施。主产稻谷、莲藕、玉米、花生和其它水果,可谓物产丰富。由于这里地理环境和气候、土壤的特殊性,所产大米为巴蜀之最,曾为朝廷贡米。坪上设有二个集市,山民按期赶场,进行交易。还办有学校,有数十个自然村落。在鹤山坪,不用屯积粮草,就可以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小王国。北宋乾德五年(967),江津分设鼎山县,江津县治曾一度迁到鹤山坪马骢嘴(安定门)一带。不久鼎山县废,县治又迁回现址。
  《江津县志》记载鹤山坪有寨门11道,全是修筑在地势险峻之处,是进出山坪的关卡要塞,寨门一关,燕不飞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冷兵器时代,纵有千军万马都很难攻进,即使围寨,坪内有水有粮,货物不缺,自成一统,可与敌军长期抗衡。光绪版本《江津县城》和联圣钟云舫所著《振振堂文稿》都记载:清同治初年,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为占据重庆、夺取成都,曾三次攻打江津县城,意欲从江津渡过长江。而在鹤山坪大寨遭到当地民团阻击,只好退回綦江、巴县交界一带。石达开千军万马,武器精良,攻不下一个鹤山坪,“发逆二次攻扑俱为枪石击退”,可见这里工事之险固。1949刚解放时,国民党残余部队和部分伪职人员600多人,盘踞鹤山坪大寨,凭据这些险峰要塞,负隅顽抗,解放军剿匪部队抽调附近区镇的武装力量,采取智取和强攻相结合的办法于次年4月终于将这股残匪歼灭。




  11道寨门护卫着鹤山坪,使其更加森严壁垒。现在我们也能寻找到的这些寨门的遗址。由北向西,由西向南,由南向东,依次有井寨门、安定门(马骢嘴)、天平门一门(钻山洞)、 双扇门、城门洞一门、通眼门、马家岩门、太平门二门、黄桷门、一人巷门、城门洞二门。此外还有内城福龙门等。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太平一门、安定门、福龙门。地方文献上记载,这些寨门多是由清代所补修过的。从寨门附近和一些山崖上残留的城墙条石风化程度看,城墙和寨门最初的修筑时间不下于七八百年,这正是巴蜀抗蒙的重要时期。以后又经历多次战争,如元末明玉珍割据四川占据江津,明末奢崇明叛乱占据重庆和进攻江津,明末清初张献忠占据四川以及后来的石达开进攻江津等,使城墙特别是各个寨门均受到炮火创伤,可谓饱经沧桑。彭大雅修筑重庆城后,他的继任者余玠,为了更好地抗击蒙军,主持在重庆附近地区一些临江或依山的险隘要关之处修筑20个坚固的城堡,在抗击蒙军的进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些城堡的遗址现在只找到了青居、大获、天生、云顶等大部分,还有几个在何地尚不清楚,鹤山坪大寨应该是其中之一。



  
  现在,鹤山坪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上坪和中坪等地区大多划给了先锋镇,下坪地区划归了几江街道。鹤山坪山势奇峻,峰回路转,坪上多有自然和人文奇观。如香炉石、帅印石、回马桥、飞仙石、飞龙洞、玉皇溪、檀溪、莹溪等。中坪的石墙院,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先生最后四年的归宿地,陈独秀晚年选择鹤山坪,作为他的寓所,作为他吒咤风云一生的终点,他于1942年逝世于斯,鹤山坪又成为一代人杰最后四年的见证地,成为重要的历史遗址。先锋镇和几江街道办事处正欲对鹤山坪进行综合的开发,规划将这里打造成城郊生态旅游观光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区。




[ 此帖被前朝老僧在2010-03-18 10:19重新编辑 ]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