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01阅读
  • 0回复

浅论“文化作文”中的文化突围 作者:胥克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修行僧
 

发帖
28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16


 
  【摘要】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语文中的“文”不能仅仅是“文字”,而应该是“文化”,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课是一门培养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课程。语言文字知识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作文”就是生产者进行文化生产的一项思想实践活动,从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厚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化作文;文化突围
 
  月有情而怜爱,竹蓄气而清爽。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和谐乃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弘扬和谐,在教育教学中,师者引领学生从文化教育切入进行思想和创作,不仅能够考察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也能够反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引起他们对当今社会文化构建理想的关注并去实践,从而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类社会总处在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之中,回归人本,重现生命体验与个性表达;重视文化传承与人性优化,实现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共振,这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明确提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并把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包括在其中。文化是一种生产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作文”就是生产者进行文化生产的一项思想实践活动。
 
  一、“文化作文”创作要略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它包括三大领域,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创作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文章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文化向创作渗透并在实践中摇曳出赏心悦目的清翠。
 
  1.“文化作文”的审题特色。
 
  文化作文的创作在审题上别具一格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选择的题材内容本身的文化性;二是用文化眼光审视,文章中体现出文化味。观山观水观天下,传真传善传文明。文化作文审题是话题放置于广阔深厚的文化的背景下去审视对比,去进行对话碰撞,其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富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内涵。此类创作的关键在于除了大量的文化积淀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精神、文化的感觉和人文光芒。

  2.“文化作文”的创作特点。
 
  其常见的写作技巧有:诗文引用,围绕历史事件的点评、故事新编、人物叙写、情景事件的再现等,创作时,不要只停留在诗文、名句、名人或历史时间等上面,而要从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的主体精神出发来思考,来取材。
 
  3.“文化作文”的素材储备。
 
  我们平常所讲的文化,其重要的载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其素材的储备的重心应该是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那么,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展、传播、辉煌与曲折、断裂和湮没呢?那就要了解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而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总汇。再如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文化的发展。
 
  二、“文化作文”的取材立意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泱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文化,它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持续至今的西化浪潮中发生了变异。汉语、传统节日、还有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医问题等,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得不伦不类,文化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也影响着当代学生解读华夏文明的真谛。
 
  2.中国当代文化的困惑。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尚,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都有流行与过时的问题。而中国当代文化有三种因素在起结构功能作用:流行、形象(明星)和消费。与传统文化相比,当代文化放弃了变中求一(道)的传统思想,以流动不居的新景象、新风尚追求目标,在无限制的新旧替换中,当代文化的求新不仅难以形成文化发展的整体积累,而且也不能真正实现自我个人风格,这使当代文化缺少意义深度,更多的具有表演性和游戏性。
 
  当“魏晋风骨”在历史风尘中徐徐飘来;
 
  当“饮中八仙”在酒中吟诵出一篇篇不朽的传世巨作;
 
  我们泱泱大中华的文化在俯仰间刻骨铭心,和中国的孔孟之道、黄老哲学、篆隶行楷、民间习俗中的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三十六计、九九八十一难、千年轮回等等这些仅贴“中国”标志的成果一起享誉全球的,是四书、五经、六艺、人生八相与禅宗,先哲们为我们酿造了多少独显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而我们心痛地看到:今人视之,甚不珍惜;今生写之,甚为混沌。

  环视我们身处的环境,可谓“‘西’风日渐,乱花迷眼”,外来文化蜂拥而入,文化的地域民族差异在不知不觉中变异并逐渐缩小,渐渐地走向了中和,这是不是好事?君不见迎面走来一群人流,身着牛仔衫,嘴嚼汉堡包,欣赏着好莱坞大片中的精彩捕杀,土生土长在中国的他们越来越知道的是“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似乎没听说过“七夕”、“重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一体化正在热情扑来,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九斤老太,而是一种文化的敏感。外来文化抢滩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地,并逐渐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文化产物,虽给人新鲜感,但接踵而至的是困扰。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特色文化何去何从?文化创作的根在何方?
 
  三、“文化作文”的文化突围方向: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这本是一件好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推动世界发展,维护世界文明秩序的有效途径。但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前提,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单一化,就会使不同文化之间既无法交流,也无须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文本解读”“文化作文创作”“生活与文化”主体文化的引领中,可着重指导学生探讨:我们选择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应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之魂。这既是对师生人文素养的挑战,又是对传承文明时尚文化的锻造。
 
  作家张炜曾在《从沙龙到小屋》一文中说,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口号更可悲更可笑,此为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的正视。在科学领域常说没有国界,我们倡导和谐,拥有趋同;在经济领域我们为全球化不懈努力;在文化领域与“国际接轨”。以愚拙见,与世界大同一体,文化不需要,全球文化脸谱化,我们不盲从,因为这种“文化大融合”不仅不利于我们向前发展,反而会抹平我们身上精美的凹凸。让我们普通相似,全面平庸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今天在文化中的自己和善待我们在民族文化战线上抗争的学生呢?
 
  民族文化是我们枝繁叶茂的根,是上苍给予我们的土生土长的宝。我们不需要文化全球化,我们拒绝文化雷同平庸所制造的“和谐”,我们要的是和而不同。永远旗帜鲜明地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不仅仅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文化突围的方向,更是提升炎黄子孙人文水准的有效途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