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才观,在《论语》中有简明的阐述,其主要观点如下:
把品德放在首位。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在德才两个方面中,孔子把品德放在首位。“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认为,志士仁人,不因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自己而成全仁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有学者把孔子学说称为“仁学”、“人学”。孔子把志士和仁人融为一体,认为只有“志士仁人”这样的人才能为实现他的“仁德”理想而献身。用人就要重用能“杀身成仁”的人。
用人要看重人的实际行动,不以言举人。“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用人要看重人的实际行动,不因为一个人的话说得好听就抬举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差就不采纳他的正确的好话,而把他的正确的言论也废掉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孔子认为,满嘴花言巧语、满脸伪善的人,是很少仁德的,此种人不可重用。可见,孔子的用人之道,是十分注重人的实际行动,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公治长》),而不要被花言巧语、吹牛拍马的伪善者所迷惑。
要重用善于团结的人。孔子赞美“和而不同”(《子路》)、“周而不比”(《为政》)的君子,认为君子能团结、相互和谐共处,但不盲目附和;君子是与人团结合作做好事,而不是互相勾结以谋私。用人就要重用此种能团结人能与人和谐共处的人。
用人要进行考察。“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孔子认为,大家都讨厌的人,一定要考察他,弄清楚大家为什么厌恶他;大家都喜欢的人,也一定要考察他,弄清楚大家为何都喜爱他。通过考察,才能发现和重用真正的人才。
允许人才犯错误改正错误。“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孔子认为,人是要通过教育、学习、培养才能成才的。他自称“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他办学培养人才,有学生三千人,其中杰出人才七十二人。孔子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教育学生有四方面内容:典籍文献、社会实践、对人忠诚、讲究信用。他将教育科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设置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博学而笃志”(《子张》);“博学于文”(《雍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每事向”(《乡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以文会友”(《颜渊》);反对“攻孚异端”(《为政》)。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读书不思考就会受蒙蔽、欺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则是危险的;强调学习和思考结合。关于老师,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其缺点加以改正。
孔子的人才观、教育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总体思想,对当今现实仍有深刻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