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49阅读
  • 1回复

孔子和南子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修行僧
 

发帖
28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3
  孔子,一位全球影响力仅次于耶稣的思想家,自从于丹在百家讲坛掀起孔子热以来,经过奥运会上“击缶而歌”的渲染,在今年被搬上荧幕已是大势所趋。这本身是件好事,孔子的全球知名度虽然很高,但是国内还没有一部像《成吉思汗》那样的巨制影片来介绍他,讲述他的人生、悲欢离合。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拍不好孔子,等于是给中华民族抹黑,丢了票房不说,被全国老百姓吐口水才是最要命的。
     即将上演的大片《孔子》从一开始就在炒一个女人——南子,为了牵着媒体的鼻子转,众媒体探班的时候,片方故意只开放了“子见南子”这场戏。一时间“感情戏”、“三角恋”等等各种街边传闻炒得沸沸扬扬,赚足了各方的眼球。撇开这部戏中的设定,历史上孔子和南子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呢?
     先说说这个南子,她当时卫国的第一夫人。既然是国王的老婆,相貌自然不差,但是美的相貌下却没有美的灵魂附体,史书称她“美而淫”。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作风有严重的问题,从小玩早恋,和堂兄大帅哥公子朝谈恋爱。古人的结婚年龄比今天要小好多了,南子还玩早恋,可见她成熟的有多早。
     后来,宋国由于过于弱小,抵不住卫国的压力,国君只好把南子嫁给了糟老头子卫灵公。与娇妻相比,卫灵公的作风也是问题多多。他最喜欢的是一个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有一次吃桃子,弥子瑕竟然把剩下的一半送进卫灵公的嘴里,卫灵公居然笑而纳之,而且赞不绝口:“子瑕爱我爱得太厉害了!一个甜美的桃子都舍不得一个人吃,还分一半给我。”文武大臣无不掩嘴偷笑。由此,“食桃”一词成为男子同性恋的代名词。这么一对夫妻凑到一起,你出你的墙,我偷我的腥,夫妻两人互不碍事。
     更不可理解的是,南子不忘旧情,和堂兄公子朝依旧保持来往。卫灵公不仅不生气,反而乐得做顺水人情,专门为南子另建了一座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邀请公子朝来作国事访问。不久之后,南子生产一个儿子,名叫蒯瞆。至于蒯瞆是不是卫灵公的儿子,恐怕只有南子知道。不过,蒯瞆成年后就被立为世子。据《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大(太)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歌词大意是: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漂亮的种猪?蒯瞆痛恨此事,就派家臣戏阳速趁着朝见的机会刺杀母亲南子,企图平消丑闻。南子觉察了这事,就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竟把蒯瞆驱逐出境(真不明白,胡玫导演为什么要把南子作为剧中一个亮点)。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和南子发生交集的呢?南子虽然生活不检点,但也是有品位的人,她十分仰慕孔子,派人捎信给孔子:“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当然不愿见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但是身在卫国,在人家的地盘只好拗不过大腿,最后还是见了。见面时的情节被史书写得很简单: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通俗点说,就是两人两人隔着帘子对拜,听到环佩声音叮叮当当什么的。
     至于再细的内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孔子的弟子子路事后的反应却是知道的,他怀疑老师和南子发生了什么,逼得孔老夫子不得不发毒誓: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其实嘛,要我说这无非是孔子和女粉丝的一个见面会,能发生什么呢?只不过是南子的名声太臭,导致一些无聊的古人和今人瞎想。
离线修行僧

发帖
28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03
让孔子背了两千年黑锅的恶女人

  孔子有句让全中国广大妇女痛恨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此句出自《论语?阳货》,绝对是孔老爷子的原话没错。说小人难养,这点完全正确,譬如著名的奸相秦桧、贾世道,一辈子“勤勤恳恳”做坏事,“任劳任怨”搞破坏,无数忠臣良将没有光荣地死在战场上,却委屈地死在牢房里,其破坏力远比几十万敌人还彪悍。但是说女人难养,这就有失大师圣贤的水准,在骂别人的同时,连自己老妈都骂了。就连国外的孔子fans们都对此唏嘘不已。

    其实,这句话的愿意并不是讽刺全天下的女同胞的,完整的原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从字面意思看,“唯”相当于副词,是“独、只、仅仅”的意思,这是历来普遍的用法。著名学者杨伯俊先生在大作《论语译注》中就是这样翻译的。整句话连起来就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在这句话属于特称而非全称。“唯”字还可作句首的语气词用,照此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女子和小人难养呀!”这虽不是一个陈述句,但明显地对事物有所断定,可视为全称命题。但从其含意分析,实则为特称命题。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言“女子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同样,“小人”也并不是泛指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在特殊的语境里是专指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类的家伙。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说起来很有趣,是因为一向好脾气的孔老夫子遇上了一位超级无敌百年不遇、千年难求的恶女人,盛怒之下,老爷子大口一开,从此成了歧视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句话是在子见南子后说的。原文写的很生动,卫灵公的宠妾南子不以得见孔子为满足,还要公开炫耀,以抬高自己的身望。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从而可以断定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但“子见南子”其事却又记在《雍也》章。我推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可能也是在这件事之后讲的。皆有所指:“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卫灵公,“难养”是针对二人讲的:都难以相处和教养。后人囿于“小人”是体力劳动者,当权者都是“君子”的旧章,不作如是想。

    《论语》毕竟是先秦时期的著作,古人啥都不抠,就是抠字,能写一个字,绝不写两个字。而且中国古代重视逻辑的墨家和名家,在秦汉以后就衰微了,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来逻辑思想不发达。近现代学过西方逻辑学的学者,在关键时侯竟也率由旧章,不求甚解,满足于以讹传讹,笼而统之地把鄙视妇女和劳动人民的罪名强加在孔子头上。

    其实误会的产生也不能全怪后代人民没文化,怪只能怪孔老夫子的弟子们懒。《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的孔子语录,里面多定言语句,是经验的总结,而非理性的逻辑的陈述,无推论过程,又省略了语言环境,把特定条件下的话一般化,被赋予普遍意义,结果后人望文生义,各取所需,或以己度人地加以解释、引用。比如,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子罕》和《卫灵公》重复出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