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26阅读
  • 0回复

笔墨纸砚的徽州情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鹤舞沧海
 
发帖
3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2
                                                                                                                        笔墨纸砚的徽州情怀
                                                              作者:桂 林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想起来就充满古情雅意。
  古徽州乃笔墨纸砚之乡。不妨敛容屏息,在那山清水秀的徽风皖韵,探访它们的前身后世。
  
  笔·那远去的独孤香心
  论资排辈,笔是文房四宝中的大房。
  毛笔是秦国大将军蒙恬创制的,很有些历史。传说蒙恬是个武将,却也满腹经纶,常将战况用竹签写在绢上,上报朝廷。后来他南征楚国,无意中在宣城发现受伤的兔子尾巴在地上拖来拖去,血迹颇似字体,大受启发,于是不断试制改进,毛笔始得问世。可是,现代人毫不珍惜,就像计算器风卷残云把算盘彻底送上了断头台一般,好在毛笔留给了书画家,没有赶尽杀绝,算是给蒙大将军一点面子。
  唐宋年间的毛笔主产地在皖南宣城,当时泾县的宣笔最佳。到了明清时期,湖州的善琏镇异军突起,湖笔成了文房新宠。
  前些日子,我专门到善琏去,参观了湖笔厂。手工作坊里,几个老工匠不紧不慢在梳理着羊毫和兔毛。虽说厅堂里挂满名人大师的墨宝印件,可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始终丝毫未见改善。朋友介绍说,湖笔在市场日渐萎缩的背景下,首当其冲,而且后继无人。
  毛笔厂的工匠没几个可以拿书法示人。老师傅说,用笔的是笔尖朝下,做笔的是笔尖朝上,用不着多少文化。历朝历代湖笔手艺人基本都不识字,笔却做成了一等一的品牌。可书法在今天的湖州却备受追捧,不仅孩子学书法趋之若鹜,连很多成年人都踊跃报名成为必修的时尚。
  宣笔:产地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青戈江上游的花林,是个青山叠嶂、碧水如带、幽逸秀丽的地方。
  湖笔博物馆:浙江省湖州市莲花庄路1号。
  
  墨·墨染江南风摆柳
  极品墨皆有奇香。
  笔墨纸砚中,墨的现状最为凄凉。笔和纸至今恩爱如初,自不必说,歙砚已成收藏新宠,唯独墨锭,市场上已很难看到踪影,仅有文房四宝联袂作为礼品成套出售或拍卖时,方可得以一见。我在歙县古城寻觅了很久,几乎找不到专卖墨锭的店家。以歙砚为主的专营者,偶有捎带卖一点墨锭的,也是惨兮兮地躲在旮旯角里。
  徽州作为中国的“墨都”,从唐,宋至元,明,清,涌现了许多制墨名家高手。明代,在“徽墨”中就已形成了以歙派和休宁派两大派系,且各有千秋。在制墨诸家中,方于鲁的“铜雀瓦”,被赞为“前无古人”的精品;程君房的“清玉案”,更有“一技之精,上掩千古”之誉。明代著名大画家董其昌曾预言:“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明代的墨何以被人这般高看?原来在那些高级的徽墨秘方中,不但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致书斋清香四溢,还有的在墨中加有金箔,因而乌黑铮亮,故而享有“徽墨甲天下”之美誉。
  清代是徽墨的又一个鼎盛时期,这时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江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
  漫游绩溪城乡,到处可见挂着胡开文牌子的墨厂。
  我在一家原先颇有名气的胡开文油墨厂,找到了当年的厂长。可他介绍说,该厂已转产墨汁,墨锭已停产多年。看着我失望的样子,他特地帮我联系了绩溪的一位同行。我循着地址找去,在一个翠竹青青的溪水边,一处原先属于“三线厂”的老厂房里,终于见识了墨锭的生产流程。
  墨锭的加工工艺几十年没有变化,完全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墨锭的主要原料为松烟和骨胶。松烟是选自本地松木,烧成木炭,研碎后和骨胶拌合,配以少量添加物,放入木质磨具中捶打压制,再将成型的墨锭搁置库房内自然风干,而后描红烫金包装。所不同的是,古时胶泥要用木棒杵十万次方可模压,现代工艺用小型搅拌机转一下即可。
  少了墨锭,现代书画家一样写字作画,甚至感觉墨汁反而方便。不同的是,墨汁和墨锭在毛笔上的吸附力有差异,道行高一点的,手感的确两样。墨锭在砚台上研磨出来的墨,饱蘸于笔端,或龙飞凤舞,或恣意泼洒,或浓淡相宜,或收放有度,倾泻于宣纸之上,色泽鲜艳,乌黑发亮,着力处犹如油漆一般,极富油画的立体感。倘若还有一位学生立于一旁研墨伺候的话,诗画之外就是一幅上佳的“墨染江南风摆柳”。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胡开文纪念馆: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上庄。
  胡适故居:绩溪县上庄。陈列有胡适各时期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
  
  纸·揽尽风华冷如霜
  宣纸因其产于安徽宣城,故以地名冠之。
  与纸张消费快速增长相反,宣纸由于其销量的急剧减少,在纸张消费中已不成比例。除了书画家自用,再就是扇面等工艺品和纪念品制作之需。
  宣纸于书画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用。在乡下,我曾有幸得见族人新修的“家谱”。所谓“盛世修志”,致近年修谱之风日盛。而能够担当起传承后人的家谱的纸张,非宣纸莫属。宣纸具有抗老化,防虫蛀,耐久藏的特点,堪称万载存真。家谱印好后用蓝色封面装裱,蜡线装订成册,每套有十来册之多。一大摞宣纸印制的线装书高高在上放进书橱里,好似古籍善本一样,装点着门面,甚是大观。
  雪山绽放着雪莲,戈壁屹立着胡杨,草原翱翔着苍鹰。可是,令我不解的是,宣纸的工匠阅尽千载风华,为什么却没有诞生一位书画家?在宣纸文化园的试纸室,一位老工匠帮我解开了不为人所知的谜底——
  “造纸的不用纸”,这是世代造纸工匠遵循的一条潜规则。古时宣纸为“贡纸”,只有皇室和士大夫等贵胄名流方有资格使用。不识文不断字不染丹青的工匠,锲而不舍地造出了白如雪冷如霜的宣纸,让官家文人尽情泼墨挥毫,恣意留名,即便是后来厂家的试纸师也是坚持从外省请来。自家造的纸,自家不写不画不作评价。“洁身自好入庙堂,墨染方寸作萧墙。诗意山水性情字,黑白无关纸作坊”。无论朝代更迭,还是世事变幻,功过是非文字狱,皆与纸坊无关,赵朴老的诗句说出了宣纸工匠的中庸立足之道!
  霜冷二月天。霜为结晶体,汲取天地之精气,而后成。
  宣纸如霜。
  宜纸文化园:由宣纸古作坊、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及世界纸陈列馆、书画廊(含书画家工作室),文房四宝与书画市场,古籍印刷与江南民俗园等七部分组成。位于安徽省泾县乌溪镇,205国道东侧。
  
  砚·千秋怀古始留香
   大凡去过徽州的游人,都见过经销歙砚的店铺。各式各样造型的歙砚琳琅满目,每一方砚台都精雕细琢各种图案,已从古代的实用型完全转变为珍藏型。歙砚石质坚韧,纹理润密,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
  其实,歙砚的石料,大多取自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之所以仍叫歙砚,是因为婺源历史上隶属于古歙州府。虽然石料源于婺源,但加工却以歙县周边为主。
  黄山著名的屯溪老街。有一家专营歙砚的名店,是由已故著名书画家吴作人先生题写店名的“三百砚斋”。店堂内,游人可见一方名砚的复制品,那是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的歙砚精品。长方形的砚台,纹理如云霞,温润如怀玉。正面与上下左右四周共镂刻72方形态各异的印章,皆以黄山四绝为题。在砚的背面,还有一幅镂空的迎客松图。最难得一见的是,砚铭《黄山胜迹印痕》六个阴刻草书是吴作人大师生前的手迹。如此众多的艺术瑰宝浓缩于小小的歙砚之上,让人叹为观止。
  文人墨客间将自用的砚台作为礼品互赠,显然是件雅事。而以砚为媒传出一段佳话的,当数郭沫若和于立群。于立群生于官宦世家,受家风熏陶,写得一手漂亮的正宗大颜字。结识郭沫若后,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法,把玩名砚。一次在广州,朋友宴请郭沫若,于立群陪伴在侧。郭沫若带去了自用的歙砚,饭后留下墨宝答谢,并将心爱的砚台当场赠与于立群,吟咏一首:“古砚值几何,尚可抵绫罗;与尔结连理,未知君意否?”,笑言作为“聘礼”,于立群含羞“笑纳”。一方名砚“下定”,传为美谈。
今天,用砚的人越来越少,收藏的人却越来越多。砚,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秋古风,在这方精雕细琢的砚台上,尽显松间明月,轻拨石上清泉。
  歙砚产地: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也叫砚山,位于溪头乡和大畈乡之间,两地都产砚台,因婺源古隶歙州,故龙尾砚又称“歙砚”。
  歙县古城:始建于隋朝末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史学界并称为当今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屯溪老街:有“活动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坐落在黄山市区屯溪的闹市区,三百砚斋位于老街173号。
选自《游遍天下》 2009年第10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