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45阅读
  • 0回复

高考作文“伪文化倾向”批判之批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2
高考作文“伪文化倾向”批判之批判
——兼与钱林波先生商榷
徐  飙
      看到一些关于学生作文的高论,往往觉得十分憋气,十分郁闷。不是论者的言辞不高明,也不是关于作文教学的评说毫无道理,而是为学生感到同情,为语文老师感到委屈,为中学作文教学感到茫然。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4期刊登钱林波先生《审视“伪文化”——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又一种异化》一文,看了之后,觉得有些东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下面直言拙见,兼与钱林波先生商榷。
何必如此?
      钱文对高考优秀作文中出现的所谓“伪文化倾向”大加鞭挞,对这些作文中化用屈原、李白、苏轼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情形大加讥讽,甚至“怅然良久”,“我不禁疑惑:这些感慨议论都是自然真实的吗?都是出自考生的生命体验吗?”甚至认为“这类‘范文’一旦被误会、误解,进而被定位成中学写作教学目标,那就会误入歧途,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钱文既而指出:“‘伪文化’写作之伪的另一重危害是造成了新八股倾向。”并且把现在的“伪文化倾向”与余秋雨散文搭上了钩,说是“这‘美丽诗意’里潜伏着‘集体失语’的更大危险”。
      此论,忧思可谓深矣!言辞可谓严厉矣!
      但我们细细思之,却也觉得十分不可理喻,十分不近情理。
      其一,高中学生的作文究竟要写成什么样子?论者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十分含糊地以一些高大得可怕的新词语来吓唬人。“精神操作”“个人情怀”“心灵世界”“文化关怀”“生命原创力”,不知论者自己是否明白了这些时髦的词汇?
      其二,我们的高中学生的所谓“伪文化倾向”是否已经到了如此可怕的泛滥的地步,非得拿出大棒来喝杀不可?大家试看看每年的高考作文评卷场上,多得不可胜数的难道是这些作文吗?文笔粗糙、病句成堆、语不成篇的现象,为什么就没有引起“明眼人”的关注?“好作文寥寥无几”是事实,但说“满是整容的痕迹”,“‘整容’二字道尽了这种‘伪文化’写作的本质”,太过危言耸听了吧?纵观数千年历史,真正“天生丽质”的散文佳作又有多少?再看数百年的科举取士,从考场上流传下来的“好作文”又有几篇?
      其三,是什么在决定着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我们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作文能力?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吗?是的,“我们一直没有真正科学形态的作文训练”,“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中学写作课程建设已迫在眉睫”,但如果没有摆正作文教学的位置,明确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则写作课程建设就根本无从谈起;如果高考作文依旧成为左右着考生命运的一支利刃,则即便编撰出一套写作课程教材,也根本是于事无补的徒劳之举。
      其四,对待余秋雨等已经在广大读者中占据了自己的位置的当代作家,何以要如此的刻薄?莫非是要学生放下这些还是文学的东西,去看看炒股技巧丛书、言情武打小说,或者日本漫画或者韩剧吗?或者都去看那些闲适小品、小女人小说?上世纪30年代已经被鲁迅先生十分尖锐地批评过的闲适小品,近二十年来已呈泛滥之势,倒是真的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如果就全都去闲适了,不再血气方刚了,没有批判精神也没有一点“硬气”了,就是我们的理想了吗?
      其五,何以凭一点缺点——比如较为幼稚或者不够圆转,或者“短短3个小节7次出现‘奔跑(奔驰)二字’”——就如此肯定是“伪文化写作”?或者就因为“所动用的材料也是那么几个常客”,就忧心忡忡,就“深切关注”,有必要吗?思古慕贤,错在何处?多几个人写了写李白,写了写苏轼,怎么了?我们现在的学生,已经在远离语文,远离古典,远离屈原李白,远离杜甫苏轼,如果他们都能够从这些古代文化巨人的身上求得一点文化的滋润,我看倒实在是应该大大鼓励和提倡的。况且,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时代相对趋同的信念和行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至今还令我们神往,那么多人在写月亮,那么多人在写边塞,那么多人在怀古,那么多人在惜别,那么多人在评古论今,似乎也没有见当时的论者去说三道四,现在我们的学生用的素材有些重复,文句偶有失误,怎么就让一些人如此惶惶不安,甚至大发雷霆了呢?
弊在何处?
      我以为,现代作文教学如果说存在不足,那是十分正常的。而真正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倒是要从作文教学之外去寻找。“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学“诗”而不成,弊端在“诗”外?
      首先,学生高考作文的时间有多少?区区一个小时左右。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难度有多大?就以钱文的文采精华,似乎也未必就能在这样的时间内制造出一篇佳作吧?这样的佳作还必须没有任何的语法错误和标点失误,必须是一块无暇之玉吧?
      其次,学生高考作文的镣铐有多少?先看一下命题的题型吧,不论是目前正炙手可热的话题作文,还是早些年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哪一种不是把立意、得体、语言、结构、书写等镣铐铐在学生身上?如果没有一定的模式操练,学生如何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炮制出一篇如论者鹰隼般的眼光都挑不出毛病的所谓“美文”?我们看鲁迅的手稿,毛泽东的手稿,处处都是反复修改留下的痕迹;可我们却要以比对伟人大家还严格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可怜的学生,于心何忍?思想活泼的好文章,从来都不是在心灵上锁的情形下出炉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从来都是需要能让思绪翻飞的万里长空。对广大考生作文水平的担负“终极评判”任务的高考,却一直只能是限制重重。
      其三,高考评卷制度的局限,必然埋没优秀者的才华,而让目的只在应试的侥幸者如愿以偿。莫说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令论者满意的美文佳作,即使万一做到了,你就能保证这样的文章一定可以获得一个恰当的高分吗?一份高考作文,评卷时间不过是短短的一两分钟,甚至是数十秒钟,有哪一个评卷教师可以细细品尝、反复咀嚼每一篇作文?而真正的有深意、有内涵的好文章,却恰恰是需要具备耐人寻味的特质的。舍此之外,就更遑论评卷人的个人的文化素质、文学修养,及其个人的工作责任心,都可能对准确评判带来的必然的影响了。
      其四,作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所谓正确评分的理想的必然落空。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好坏,或者说亮点,往往是不可能受到所有读者的一致认同的。由此,文艺评论界比较客观地接受了“多元解读”的观点。那么,在高考评卷中,出现的对同一篇作文的截然不同的评分,就是十分正常的了。当两种看法相持不下,我们最终该给这篇作文打上多少分?两个教师对同一篇作文打了相同或差距不大的分数,这篇作文的最后得分就真的是客观的准确的吗?评卷时间那么有限,任务那么繁重,我们的评卷教师的必然的选择是,不要去自惹麻烦,去打高分或低分,而是人为的打上一个中等分。
路在何方?
      高考毕竟决定着大多数学生的命运,高考作文的分值已经是70分,完全不可忽视。在我们无法改变高考对考生的影响力的时候,中学的作文教学已经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困境。我们何去何从?
      要宽容。其他学科年年都可以有满分,语文从来就没有满分。那么,作文可不可以多几个满分,多一些高分?对具有所谓的“伪文化倾向”的作文,不要那么一棍子打死,对能够比较恰当地把所学、所仰慕、所熟识的文化名人搬到作文中去的学生,不是那么深恶痛绝,而是予以鼓励?
      要投入。让参加高考评卷的语文教师多些,尤其是作文评卷人员,增加到现有人数的2倍以上,并且增加评卷的时间,让他们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阅读高考作文,那么误评的几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要客观。不要忽视高考作文的“应试”特性,它既不同于日常的写作,也不同于日常考试的写作,更不同于名家的创作。基于这样的认识,就不要把理想中的东西强加于现实,不要太苛刻。
      要改革。改革考试方式及评价方式。可以根据高校培养方向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考试,不要对所有考生都按同样的标准来考核,而应该区别对待,分别考核。现在已经有数十所高校开始拥有5%的自主招生的权力,作文考核渐渐趋于合理的曙光似乎已经照临。我们愿广大考生能早日得到解脱,也愿作文教学能早日步入正轨。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