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51阅读
  • 0回复

(文化建设)張岱年談正確對待民族的文化傳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1
張岱年談正確對待民族的文化傳統

人民日報記者 衛 庶 99/05/22

記者:文化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您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民族的文化傳統?

張岱年:關於文化問題,20至30年代曾經有過熱烈的討論。又重新提起這個問題,這是因為現在已經達到了中國歷史的新階段。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必須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同時對近現代西方文化也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我們現在的歷史任務是進行現代化建設、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在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需要變革傳統,改造傳統,但是不可能全面否定傳統。我們要超越傳統,首先也要理解傳統。傳統文化之中,既有阻礙前進的沉重包袱,也有鼓舞前進的思想火炬。堅持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任何條件之下都是非常必要的。

記者:有人慨嘆儒家文化“幾千年來造就不出一個民族的進取精神”,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張岱年:我認為,這樣的論斷並不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首先,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儒家文化。唐宋以來,道教佛教的許多觀念已深入於一般民眾的意識之中。墨家的一些光輝思想,也曾經起過激勵人心的作用。同時,儒家的思想學說,雖然表現了嚴重的保守傾向,但也不是根本缺乏進取精神。中國屹立於世界東方五千多年,必有其所以能夠自立的思 想基礎。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思想基礎,即是中國文化 中的積極傳統,即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近幾年來,我提出一項見解,認為中華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上、決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鬥 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對外來侵略決不屈服,對不良勢力決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 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懷,兼容並包。儒、道、佛三家 彼此相容,這種現像隻有中國纔有。“自強不息”是奮鬥精神, “厚德載物”是兼容精神。

但是從中國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來看,儒學實有偏失。儒 家對於物質生活的提高比較忽視,未能全面發揚春秋時人的“ 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並重的觀點,專講“正德”,對於“ 利用、厚生”不甚注意。直到清代,一些學者論學術,列舉義 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經世之學,從不提到物理之學。 惟有方以智提倡質測之學亦未引起注意。雖然歷代都有一些科學家對於自然科學作出了貢獻,而自然科學未列入正統學術,因而自然科學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記者:“五四”以來的文化討論中,有人專講中西之異,有人強調古今之殊,您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點是什麼呢?

張岱年: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繫的問題上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在人與人的關繫的問題上重視人與人的和諧。用傳統名詞來說,前者謂之“天人合一”;後者謂之“以和為貴”。中國哲學向來不認為人與自然是敵對的關繫,而認為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關繫;人與人之間更應互相合作。宋代張橫渠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表達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觀點。這種思想有得有失。其長處是看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事實以及保持生態平衡的必要,但比較缺乏改造自然的能力;看到人與人的互助關繫,卻缺乏鬥爭意識,更不認識階級鬥爭的客觀事實。如何揚長補短、具真理感,就是新文化所應解決的問題了。

記者:您說過“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繫問題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能否談談您的具體看法?

張岱年:在中國,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優秀傳統相結合,纔能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生根然後纔能真正開花結果;中國的文化傳統也必須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密切結合,纔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中國古典哲學中有一個唯物主義的傳統,又富於辯證思維,這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有相互契合之處,這是應該深入理解的。中國哲學中有一些精湛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唯物論是相通的。這些思想,可以加以新的解釋,從而賦予以新的意義。這裡試舉出四個基本觀點,(1)生生日新;(2)以氣為本; (3)理在事中;(4)以和為貴。

(1)“生生日新”是《易傳》的一個基本觀點。《易傳》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所謂“生生”、“日新”亦即謂宇宙是一個變化創造的過程。過程是辯證法的一個根本觀點。(2)“以氣為本”。西方古代唯物論以物質為基本觀念,中國古代唯物論則以“氣”為基本觀念。中國古代哲學所謂“物”指一切具體的東西,而一切物的構成材料則謂之“氣”。氣具有運動變化的本性,氣可以說是質量與能量的統一,是一個比較深微的觀念。(3)“理在事中”是清初李贄關於事理關繫的觀點。李贄從本體論上講,稱“離事物何所謂理乎”。這是一種唯物論觀點。事理關繫問題是共相與殊相問題的中國形式。“理在事中”仍然是應該肯定的正確命題。(4)“以和為貴”。和諧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所共同贊揚的。在中國哲學史上,和的觀念起源很早。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和實生物”。他解釋和的含義說:“以他平他之謂和”,即認為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和諧的價值是必須肯定的。

記者:您提出“我們要超越傳統,超越傳統須先理解傳統。”在這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張岱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發揮創造性的思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亦不應停留於對傳統的反思之中。中國現在正處在文化大轉變的時代,也即是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的時代。在這個文化大轉變的時代,總結過去的傳統文化、開創社會主義的新文化,是我們當前的歷史任務。

列寧說過,“應當明確地認識到,隻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隻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纔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我認為,這是對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針的重要指示。新中國文化的建設應是綜合中西文化之長而創建新的中國文化。針對“東方文化優越論”與“全盤西化論”,我提出了可稱之為“綜合創新論”的觀點。“東方文化優越論”有復古主義傾向,“全盤西化論”表現了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這些都是錯誤的。“綜合創新論”要求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古代文化及其近現代文化,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時更要發揮創造性的思維,進一步探索自然界與人類生活的奧秘,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建立新的文化體繫。文化綜合創新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結合。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