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91阅读
  • 0回复

(应试讲堂)课本素材用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28
课本素材用起来
赵绮艳
  2006年高考,浙江卷、福建卷的作文命题都源于高中语文教材。浙江题:请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材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而且供料中康德的名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和歌德的名言“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均出自课文原句。福建题采用多头话题,其中第二、三题均来自于课本。“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等待戈多》;“留一点空白”源自于高中语文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日本·清冈卓行)和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它告诉我们,不能忽视语文课本这一最宝贵的素材库。其实,活用、巧用语文课本中的素材, 对于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话题作文“从‘心’开始,用‘心’对待”中,学生用了这些例子:“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用心交流,于是写下了绝世名篇《琵琶行》;钟子期与俞伯牙用心交流于是奏响了千年绝唱《高山流水》;海伦与莎丽文用心交流,于是缔造了情感的精华”这些素材都源于课本,小作者对它进行筛选组合,它又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又如在话题作文“尊严”中,同学们从课本中撷取了这样一些例子:“《卫风·氓》里的女主人公的尊严是不逆来顺受、任人宰割,是向命运发出挑战;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尊严是誓死守卫自己忠衷的爱情,李白的尊严是不向权贵折腰,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显自我的本色……”;“司马迁,遭受宫刑奇耻大辱的他在当时社会几乎不可能谋求自己的位置,尊严更是不可企及的梦,而他用自己双手创造出《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他为自己取得了超越常人的尊严;韩信,受胯下之辱时,尊严已随他那一跪而消逝,但他用自己的谋略与果敢向世人证明他那一跪是成就今朝尊严的铺路石;勾践,身为一国之君的他沦为他人的车夫,鞍前马后时他已丢失了自由人的尊严,但他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一朝三千越甲并吞吴,春秋五霸之豪业足以赢得世人尊崇……”尊严是什么?很抽象,很虚幻,但小作者借用课本中的事例,由虚入实,把尊严的特点写得何其生动,寥寥几例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再如,在话题作文“高处与低处”中,有同学写道:“西楚霸王项羽正是因为心怀‘彼可取而代之’的大志,才会有破釜沉舟的雄浑,才会有霸王别姬的悲壮,也才会有他的一世英名。汉代的班超,正是不满于‘矮纸斜行闲作草’的生活,毅然投笔从戎,才会在丝绸路上留下他的足迹。三国之雄曹操,正是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才建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统一北方……而庄子舍高官以求任逍遥,陶潜弃伯爵以求归田园,李白摒富贵以求访名山,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筑起了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文章巧用课文素材,抒写自己的思想,经过自己的领悟,进行再加工,翻新出主旨更为深刻、内容更为丰富的文章来。
  活用、巧用课本素材,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课本素材的巧变妙换, 一材多用。如学习了高中语文第三册《离骚》和第六册《屈原列传》,我们了解到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人格魅力:不与楚王身边的小人同流合污,以尊严、正直坚守着自己的节操, 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榜样。这一课本素材我们可以用在2005 湖北卷“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话题作文中, 强调他满身的香草美卉, 徘徊在汨罗江边, 他不能“入”乎其内, 他不肯同流合污, 宁可被放逐, 也以自己的尊严、正直坚守着光明, 独上高楼, 走出黑暗,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这一课本素材,同样还可以用在2005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的作文中, 强调屈原的脸是“正直的脸,爱国的脸”,从他的脸上, 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又如高中课本《报任安书》有一精彩段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段中的事例,大多用来说明“逆境成才”。其实它还可另立出许多新意来。如四川高考优秀作文《风雨·彩虹》以“意念” “信心”立意,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稳中求胜》则以“沉稳从难而来”立意,而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则以“选择”立意。对于同一个课本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把握,选取能够为作文主题服务的精要部分,使得原本看起来俗的旧的材料展现了新的生命力,文章便也文采飞扬,意蕴丰富。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像李白、陶渊明、司马迁、鲁迅等, 他们的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都是我们作文素材库中丰富的原材料。
  二、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 多材一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以“买镜”为话题, 部分学生认为话题难度较大。实际上, 我们学过的课文庄子的《秋水》(高中语文第一册)、刘征的杂文《庄周买水》(高中语文第二册)、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高中语文第二册)、《邹忌讽齐王纳谏》(高中语文第一册)中都有能与“买镜”联系起来的内容。《秋水》中,“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辨牛马……”“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但见到了广阔的大海, 河伯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如果看不到大海的广阔, 那么自己的错误将永远得不到改正, 自己也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时, 海神若就是河伯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 河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读〈伊索寓言〉》中, 钱钟书讲到了一个“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拓展延伸, 运用到别的方面。例如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 可以常常自照。不过, 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人, 照了镜子也没有用。人贵有自知之明。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邹忌就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 一面可以“明得失, 致兴盛”的镜子。
当然,要想对于课本素材信手拈来,关键还在平时重视整理与内化,“厚积”方能“薄发”。如学完司马迁《鸿门宴》后,可分析梳理出如下写作素材:1范增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劝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听之,无所适从。(运用角度:坚定立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2鸿门宴上,刘邦的曲意逢迎,项羽的自矜功伐。(运用角度:认清他人,认识自己,识时务者方为俊杰。)3樊哙急闯军门,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质问项羽(运用角度:有胆有识方能成大事。相机而动,适时调整。)……
  纵观近年来一些高考优秀作文,其中所用素材不少都是从学过的课本中挖掘的。如此看来,有了课本这一源头活水, 何愁天光云影不在你的笔下徘徊呢?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