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567阅读
  • 0回复

(阅卷场报告)2021年浙江卷满分作文10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2-07
2021年浙江卷满分作文(10篇)


  人生不可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如是说。患得患失的人是圣人口中的“鄙夫”——品质低下的人。低在何处?鄙夫不知道一时的得失代表的只是过去,是为目光太短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时得势又如何?虽然人生得意须尽欢,但如果“子系中山狼,得势便猖狂”,你的人生又能走多远?秦始皇自以为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已成就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结果呢?身死而为天下笑,秦之帝业,不过区区十数年。太在乎自己到手的东西,以为人人都想抢夺,时时担心失去,就算得到了,也没有幸福可言。
  得到之后不懂得珍惜,哪怕是祖宗留下的家业,你也守不住。比如,六国的那些子孙,其先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然“子孙视之不甚惜”,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所以,最该担忧的不是得到什么或者为什么还没有得到,而是得到之后又如何固守,乃至拓展。而那些失去之后就开启“破罐子破摔”模式的人,“今日割十城,明日割五城”,这样的人连天天只知道撞钟的和尚都不如,只能用“苟且偷生”来形容。
  鄙夫太在乎个人的得失,功利心太重,是为心胸太狭窄。
  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是不愿踏实走好脚下的路;吃着碗里的惦记锅里的,就是品味不到饭菜的香。得,是他们欲望一点点膨胀的起点,对他们而言,得,永远没有终点;失,是他们悲观绝望的起点,对他们而言,失,永远最好不要到来。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就是这样的人。你把得与失看成过程?那简直等于要了他们的命!过程?时间太久,又难以掌控。他们要的是结果,得与失的结果。当然,他们要的结果只能是“得”,哪怕是镀金的十字架,临死前也要用力抓住。
  人生天地间,获取财富,是得;做慈善公益,也是得。利已是得,利他也是得:利己,成就的是个人的幸福;利他,成就的是美好的名声。所以,得与失到底是起点,还是终点,还是过程,就看你选择做一个患得患失的“鄙夫”,还是做一个事理通达的智者。
  有善始者实繁,把得失当起点,能走好开头的人不少;能克终者盖寡,把得失当终点,患得患失的人太多。而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才能温暖世间。
  佳作点评
  贴合题旨,立意高远。本文宕开一笔,围绕孔子所说“患得患失”的“鄙夫”展开,阐述了其两大特点,从反面论证一个人“如果太在乎得失”是为“心胸狭窄”,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要做“一个事理通达的智者”,首尾遥相呼应,立意高远。事例经典,语言优美。本文先驳后立,将“鄙夫”之所想之所为揭露得入木三分,再深入辩证分析“得与失”,事例经典,批驳有力,令人深深叹服。本文语言优美,文白结合,整散句相结合,句式灵活多变,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很强的表现力。紧扣教材,活学活用。本文课内经典篇章的引用或化用比比皆是,能给同龄人以很好的启发——“课文就是写作最好的例子”。

  得失之间,成就人生


  壁虎舍弃了尾巴,它获得了重生的希望;雄鹰舍弃了亲人,它获得了飞向蓝天的勇气;仙人掌舍弃了娇艳的外表,它获得了根植沙漠的精神。看似简单的选择,但在一失一得中成就了独特的人生。得与失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选择,一种通往人生不同的道路的方式。我们不应当将得失只看为起点或者终点,而是在得失之间,成就我们人生的漫漫路途。
  得与失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看淡人生的态度。苏东坡落难的时候,在江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名句。当舍弃了在官场中的斗争时,他便得到了“清风徐来”的感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这都是明智的“舍”。得与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当我们有了平淡的态度,得失便不会那么重要,在得失之间,也会收获许多。
  得与失是一种经验。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得失与成败,不将得失看作结束或开始,而当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得失伴随人生的整个过程。我会以昨天的“失”去总结经验,铸就明天的“得”。人类的历史在一次次的发现中开启新的探索,一个个的得失构成了我们的历史,它不因得失而始,亦不因之而终,而是在得失之间逐渐地推进向前。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这不正是在得失之中总结经验,迈向成功的典型事例吗?如果没有得失之间的权衡,那便不会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景象了。从古到今,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一不需做出得失的选择,或许放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得与失是一种胸怀。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之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当记者提问奥德伦:“你让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呢?”奥德伦回答道:“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我是第一个登陆地球的人。”奥德伦失去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的机会,但他得到的是众多人的赞赏。得失之间,如果没有一种豁达的胸怀,航天科技事业就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
  失与得,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能舍,会舍,懂得舍,那是因为始终有这样的信心。”有舍就有得,有得必有失,不因失去而斤斤计较,不因得到而沾沾自喜。得与失是一种态度,一种经验,更是一种胸怀。懂得舍弃,才是对于梦想更加执着的坚持。我们要舍弃无关紧要的东西,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在得失之间,成就美好人生!
  佳作点评
  结构严谨,说服力强。文章内容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阐述和说理。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圆阗。语言平实,简洁流畅。整篇文章语言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多用短句形式,使文章文采倍增!是一篇上乘文章。立意准确,观点鲜明。考生能够紧紧围绕材料确定立意,题目即观点。见解独特,论证深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放出眼光权得失


  《韩非子》上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讲的是东周时期公孙仪担任鲁国的宰相,权位十分显赫。他有吃鱼的嗜好,于是一国之人争相买鱼来献殷勤,然而他却坚辞不受。其弟子不明就里,探问原因,他回答道:“若受鱼则会迁就他人,迁就他人则会枉于法,枉于法则会免于相,免于相则不仅再无人送鱼,而且失去了买鱼的俸禄。”
  受鱼而享受美味,此诚为一得;免相而丢弃俸禄,此又为一失。得与失,会集于“受鱼”这件看似寻常的事情上。然则孰大孰小?公孙仪的一番严密推理实在精彩之至,令人折服。他很懂得其中的辩证法,得出受鱼之得小而免相之失大的结论,因此没有掉进那个陷阱。从这件事来看,他虽然算不上忧国忧民的贤臣,但至少不失为善处进退的智者。
  其实,大千世界,悠悠万事,如同“受鱼”一样,都是得失相参利弊相随的。问题是如何去应对它们。鲁迅说:“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也是没有的,只可权大小。”就像当年先生偶导“拿来主义”一样,我们也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从长远权衡它们的大小,然后做出取舍。断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惑于小得而疏于大失。对于得失,如果说公孙仪偏重于从物质角度来计算,未免有失狭隘,那么孟子强调从一精神方面来考量,就很具有高度。他在《鱼我所欲也》一章中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在他的眼里,得到很厚的俸禄较之失去礼义廉耻,就是得小而失大。如果为之,就是失去“本心”;失去“本心”,就是不知羞恶;不知羞恶,就是所谓“非人”。他的这一见解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并被奉为修身的圭臬。
  打开卷帙浩繁的中华历史,那些有识之士直面得失,无一不表现出了崇高的风范。范仲淹受贬谪而题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文天祥面临利诱而表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迹,林则徐遭流放而吐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愿,鲁迅遭遇围攻而吟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绝唱。凭着杰出的才华,他们完全可以获取万贯家私,享有荣华富贵,但为何做出如此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在眼下局部环境中,得到安逸的生活事小,而在整个岁月长河里,失去美好的名节事大。不以一己之得为得,而使天下受其得;不以一己之失为失,而使天下免其失。这种“辫乎荣辱之境”的高尚“至人”,其生命价值当永垂不朽。
  可是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特殊时期,有不少披着“人民公仆”外衣的人,得失当前却本末倒置,远远没有当年公孙仪的清醒头脑,更不必说具备那些有识之士的长远目光。他们利令智昏,欲壑难填,得陇望蜀,蛇口吞象,全然不顾道德灵魂的存在,最终自食苦果,落得可耻的下场。原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李真就是典型一例。他在任职期间,用他的话讲,“台上讲慷慨正义之词,台下想升官发财之路,平时干龌龊不堪的勾当”,贪污受贿累计人民币竟达千万元之多。结果呢?被绳之以法,推向了断头台,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真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得能偿失吗?他在西天定然心知肚明。唯以一己之得为得,而使天下丧其得;唯以一己之失为失,而使天下被其失。这种寡廉鲜耻、不齿于人的卑劣小人,就该遗臭万年。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万有皆逝,唯精神永存。”个中内涵对于被铜臭熏得晕头转向的李真之流来说,当然永远一旁不通;但是对于每一个具有良知的人而言,应该很容易彻悟。常言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精神之得往往大于物质之得。那些人何以看不破呢?风物长宜放眼量,权衡得失,切莫丢了“精神”这个重要筹码!不然,我们有何颜面去见两千多年前的公孙仪和孟夫子。
  佳作点评
  观点新颖,高屋建瓴。文章观点鲜明,切中时弊:对于得失,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从长远权衡它们的大小,然后做出取合”。这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特殊时期,不能说没有重大意义。语言凝练,内蕴深厚。如“不以一己之得为得,而使天下受其得;不以一己之失为失,而使天下免其失”等句子,耐人寻味,使得文章增色不少。功底扎实,思考深邃。考生在论证过程中,正反对照,逐层深入,不仅显示出严密的逻辑,而且充分发挥了素材积累丰富的优势。

  坦然面对得失,走好每个第一步


  “得失”二字有时轻如鸿毛,譬如赠人以玫瑰,手留有余香;有时却力重千钧,害了许多固执人的性命。得失是起点,只有掂量清楚得失的分量,才能坦然处之,打造新生。
  得失是转折的开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带着谦逊请诸葛亮出山,这一举措看似失了身段,实则得了千古一遇的天才军师,后来也才创造出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退敌等蜀汉传奇;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从此告别安稳的生活,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志气与知识;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虽失去了丰衣足食的安逸,却得到了报效祖国梦想的实现;王继才守岛三十余年,风雨不撼,失去的是悠闲,得到的是他所期盼的国土安宁。他们都在人生转折点经历了得失。他们都选择了坚守初心,抛开得失的束缚,洒脱前行,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由此看来,得失就是起点。
  得失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从古至今,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回望来时的路,就是为了看清楚这一路的得失,在欢笑和泪水中汲取力量,进而重整旗鼓,调整前行的方向,继续勇往直前。西汉初期,张良因日睹同为开国功臣的彭越、韩信等人的悲惨结局,又联想到范蠡、文种助越国复兴后的或逃或死,深惧自己继续留在朝廷会得了权势而失了性命,甚至祸及家人,于是自请告退,远离朝堂纠纷。他人的得失也好,自己的得失也罢,都让张良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为他指出了前行的路。由此看来,得失就是起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既然得失是起点,那我们更要认真对待、正确对待。初心坚定如磐石,我们才能不被一时的得失所迷惑,一直奔着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去;而失去初心,则无法辨析得失的分量,导致瞻前顾后,无法轻装上阵。你看,邻里间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闹得鸡飞狗跳,得了便宜,失了安宁,他们真正想要的不该是和睦的邻里关系吗?有的商家为了盈利而使用过量的添加剂或地沟油,得了金钱,失了信誉,他们真正想要的不该是消费者的热烈支持吗?……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结果都是得不偿失。
  我们并非不计得失,而是要明得失,坦然面对得失,走好每个第一步。怀着初心,方能见宽广之世界、宽广之未来。
  佳作点评
  1、处处点题,观点鲜明突出。考生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得失是起点,随后对其进行阐释。考生在第二、第三段的最后写了“由此看来,得失就是起点”,在第四段开头写“既然得失是起点”,这是点主题;在文末写了“坦然面对得失,走好每个第一步”,这是点文章标题。这种处处点题的写法,使得文章观点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2、论述层次分明,言之有序。考生采用了“总一分—总”结构行文,开头亮明观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述观点;接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过渡,既扣合了“得失是起点”,又引出了怎么做才能正确看待得失——坚守初心;结尾收束观点。全文一气呵成,顺畅自然。

  失为起点,得为终点


  老子昔日云:“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人若想有所得,必先以失为起点。起点与终点的选择,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人生观。世间万物,亦是如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海鸥选沙滩,蝴蝶选花丛;松柏放弃肥沃的土壤,扎根于悬崖峭壁之中,换来迎风斗雪的雄姿;梅花放弃安逸的环境,获得傲立风雪的傲骨;天空放弃绚丽多彩的夕阳,迎来日出的壮丽;稻麦放弃万紫千红的春天,迎来金秋的丰收硕果。
  得与失天生的相生相克,纠缠不清,而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我们应该懂得以失为起点,则有得在终点。反之,则会失去。在其中我们必须怀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态度,终点便是收获。
  以得为其起点,则会以失为终点。商纣因宠妲己失去了大好江山;唐明皇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失去了唐王朝;贪官污吏因贪恋钱财遗臭万年。但,前车之鉴,却不曾让后人有警醒之感。当他们在逍遥自得、衣食无忧过着生活,享受一时之乐时,往往会失去一片大好河山。他们以贪图一时的乐趣作为起点,得到的却是失去自由,甚至生命。
  以失为起点,则会以得为终点。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他宁愿失去功名利禄,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却换回了神仙般怡然自得的生活。苏轼一生也屡次遭贬,但他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贬到岭南时,他也能富有诗意地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他们都是以失去的是官职——“失”为起点,以得到乐观向上的生活为终点。
  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态度。《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中的“物”指的是物质,当人们面对物质得失时,最不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情绪,因为小小的得失就会大喜大悲。然而范仲淹却能够超脱世俗,收获精神食粮。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那么无论有什么困难,都能够冷静面对。相反,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得与失,就会变得患得患失。《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结果就是影响我们的性格,我们会变得优柔寡断,从而一事无成。所以,在得失面前,千万不能患得患失。要保持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态度,那么道路的尽头便是收获。
  花蕾以失去沉睡的畅快为起点,给了大地一片灿烂的色彩;白雪以失去飞舞的脚步为起点,装点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大坝以挡住小溪的脚步为起点,成就了湖泊的深邃;沙粒失去游离的自由,却成就了珍珠的璀璨……
  舍弃奴颜媚骨,放下荣辱兴衰;舍人之难舍,方能得人之难得。唯正直之言语,端正之品行,平和之胸怀,安定之心态,以失为起点,以得为终点,方能拥有一方广阔浩渺的天空!
  佳作点评
  主旨明确,内容充实。文章从“得”与“失”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列举了众多人、事和物,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阐述,更加凸显了文章主旨。结构严谨,思辨性强。文章首尾圆合,中间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巧妙地阐述了“得”与“失”的关系。语言优美,富有质感。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读来犹如啜香茗,让人久久回味!

  浴火于跌宕的烟霞


  “跌宕风流,烟霞笔端。”展卷而阅,千年前的欢与悲历经历史湍流,流泻于笔端,凝聚为《浮生六记》的素纸黑字,喃喃呓语着人生的得与失。或许,人生的得与失不应仅仅被框定为终点标志,其以过程的形态,为新的起点奠基。
  世殊事异,得与失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结果与定论,但其本质上是现实因素与个体力量相互碰撞与渗透而产生的阶段性弥合与落差。诚然,将其视作终点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正如露易丝的低调而顽强的希望诗学,站在终点的视角,以铅华洗尽水落石出的言语总结人生的得与失。诚然,这是对世界悲剧性的一种纾解,也是一种对人生得失的豁达胸襟。同时,“得与失”扬起风帆,扎入时代的大海,在内在结构上它越发玲珑而幽微,将其仅仅作为“终点”是否显得粗野而暴戾?倘若如此,那么加缪笔下的“荒诞”是否便沦为仅剩消极意义的说辞?
  然而,屠格涅夫曾言:“生命的洪流在我们身外,同在我们内心,绵绵不息地泛滥。”在得与失交错中,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援引悲剧式英雄的内涵:“吾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激情与困苦并存的荒诞英雄历经登顶之得坠石之失,而攀缘山顶的拼搏过程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假如他每走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支持着,那他的苦难又从何谈起呢?以得失视作过程,所以,岩石照旧滚动;所以,西西弗斯不再是彻底的悲剧英雄;所以,“我们孤立无援”的悲歌终将转化为“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的前进号角。
  陈平原先生曾言:“所谓‘韧性’,就是在升降起落时能够从容应对。”而段义孚认为:“没有经验是人类的普遍状态。”由是观之,得与失具有延长性与普世性特征,穿梭于漫漫人生征途。而马尔克斯笔下“亘古的旅途”更印证着人生的得与失以过程的形态伴随着生命的旅途。
  掬水月在手,临渊回眸。忽忆及拥有弱德之美的垂暮美人叶嘉莹怀着一代人的朴素与诚挚,以体认生命的方式书下《哭女诗》,站在人生全新的视角上,坦然地重新面对人生得失,折射出生命质地的强韧与深微。而吾辈青年芝兰秀发,或许没有丰功伟绩之得,没有坠入低谷之失,但应持有叶嘉莹先生的坦然与从容,将“得失”沉淀。
  所以我不愿将人生的得与失仅仅视作终点的意象标志,我愿以木心式“生命不安现状”的冲动,赋予其新起点的内涵。愿我们能秉持临渊回眸的生命意识怀着那份坦然与从容,接下得与失留给我们的这份沉重,走在得与失的历史延长线上,站在历经得与失的新起点上,从浴火于跌宕的烟霞中走出,与时代进行不带自怜的抗争,重新缔造属于自己跌宕人生的烟霞。于是乎,我们便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再出发。
  佳作点评
  层次清晰,观点鲜明。文章开篇简洁明了,由“跌宕风流,烟霞笔端”直接引出自己的观点。紧接着驳斥了把“得与失”看作是一种“结果与定论”的传统观点。然后引用屠格涅夫、陈平原、段义孚、马尔克斯等人的名言,从正面论证“得与失”是“以过程的形态,为新的起点奠基”。说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以叶嘉莹的事例来回答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论证多样,语言严谨。文章正反对比论证,凸显论证力度。多处运用反问句式,使得说理力度加强。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不仅让说理深刻,富有论证力度,更体现了文章的文学美、艺术美。多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增添了说理的形象性、生动性。

  观得失,开启新征程


  泰戈尔曾言:“活着的苦与乐,与得失和好恶一样,不停地交替转换。”得失相成,最是人生。于我而言,得失是一场奋斗必然面对的终点风景,更是激励下一程开始的宝贵财富。
  得失是结果,是不可回避的评价标准。尽管有着“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的权衡洒脱,但胜败盈虚始终存在。从各种意义上讲,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将得失视为结果,不是功利为导向的目的论,而是具有清晰目标的思考方式。“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由此可知,明得失尤为重要——漫漫长路,对得失结果的预判影响着前进的方向和角度。
  得失亦是开始,是开启征程的重要动因。无论怎样,得失总归会影响一个新的开始。史家漫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指引后人自前人的得失起步,探索新的轮回;马兰开拓,戈壁滩上他们经历失败后又“总结得失”继续开拓创新,不懈坚持。“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启程前有所考量,因此得失成为航标。
  实则,生命的本质也便是得失所标画的一次次开始结束。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写道:“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我们的人生也是普通圆周运动而非直线延伸。每个终点也是起点,都伴有得失的光彩与黯然。相成相和,因此生命才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又各不相同。
  而决定得失所能带来的影响的,不仅是得失本身,更是对待得失的态度。傅雷在家书中写道:“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得失成败固然重要,但对结果的畸形注重往往会带来负向的影响。“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对得失淡然而珍视,便既可有前路坦荡,又不失花月春风。丘吉尔言:“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热情地面对得失所带来的快意与失意,方有真正的成功。
  作为00后一代,我们常以“特殊精神”散发着这一代人的风采光芒。正因为如此,我们重视过程,重视体验,重视每刻的付出与奋斗。故得失也是为青春增色的笔,而不应成为束缚活力的边框樊笼。
  观往得失,故启新程。此刻的得失或成定局,但下一刻依旧还有无数种可能。
  佳作点评
  认识深刻,思想丰富。全文在分析得失为结果、开始和过程这三者各自的特点时,每一个方面都能够拓展思维,延伸观点,表现出思想的深度。同时,最后的升华,更体现了“启发性”的特征。笔调清新,文思敏捷。写作过程中,考生精心组织具有清新笔法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对话题的深入解读。如开头两个比喻,“风景”和“财富”,都很形象;结尾处对得失的认知,给人留下丰富想象,回味无穷。先放后收,构思严谨。安排结构时,考生在清晰简明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调整,先将材料中所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点评析,此为放;然后对话题进行整体解读,突出了更加鲜明的思想内涵,此为收。收放自如,难得佳作。

  起点,还是终点


  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对此,有人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得与失只代表着过去,人生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不能因为一时的得与失而就此放弃继续奋斗。我以为,有这种想法的人显得太过悲观。
  既然已经得到,那就意味着曾经的付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对于那些生活态度原本就积极上进的人而言,某一次的得到只是对昔日自己的一种肯定罢了。莫言不会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就此放弃继续创作;屠呦呦不会因为发现了青蒿素,然后就放弃科学研究。同样,一时的失去也只代表着过去。生意失败,顶多只能说明过去的选择有问题;爱情终结,顶多只能说明你还没有遇到对的人。未来未来,怎么能把一次的失去看成人生的终点?
  历经多次沉浮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德纲说:“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追逐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做一个追风的人,得与失的终点也是起点。
  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对此,有人提出疑问。他们认为,只看到起点会导致忽视了过去的经验。忘记过去的得失,容易意志麻痹。我以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太过片面。
  既然已经得到或失去,那就意味着一切都成为“过去时”。而把得与失看成起点,不是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或者教训,不是要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更不是因为曾经的失败而就此一蹶不振。“天宫一号”升空了,未来还会有“天宫N号”系列继续到太空探秘,过去成功的经验只会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提供帮助;服务器芯片研究失败了,并不是要就此放弃,过去失败的教训只会为重新出发提供借鉴。
  命途多舛的大文豪韩愈说过:“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把每一次的得失都看成是新的起点,做一个得失了然于胸的明智的人,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所以,得与失既是终点,回望的是过去;又是起点,展望的是未来。而在终点与起点之间,就是人生必然历经的一个又一个过程。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认真对待每一个始终,认真对待每一段历程,活在当下,这样才无愧于人生。
  不必纠结于是起点还是终点,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得与失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佳作点评
  1、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文章首先结合典型事例,对两种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得与失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是人生新的起点。接着回应了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最后化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总结全文。句式灵活,文采飞扬。本文语言流畅,富有变化。
  2、整散结合,句式多变,读来朗朗上口,气场十足。文章引用韩愈的话,“命途多舛”四个字不仅准确概括了韩愈的一生,更是增强了引用之言的信度和力度。灵活运用名言名句,丰富了文章内容。
  3、论证多样,说服力强。本文驳得“狠”,立得“稳”。在驳论过程中,再辅以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无不让论证更具说服力,从而更好地凸显了中心论点。

  得与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常言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与失是值得人们思索和讨论的话题,如何看待得与失是感悟人生的重要环节。得到和失去,看起来像是某个起点或终点,但究其本质,不断地得到和失去,其实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心湖难免会因得与失而产生波澜。唯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这种波动,才算走向成熟。正因如此,得与失就好比磨刀石,让人们得以磨砺心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得与失让人们更懂得珍惜。求而不得,会格外渴望获得;既而得之,便会愈加珍惜。一个人若不珍惜他拥有的某件物品,很可能是因为得来全不费功夫,或者不到失去的那一刻都不知道要珍惜。假若他曾花费了许多心思和时间去获得,假若他曾失而复得,那他很可能会对此物倍加珍惜。可见,得与失能让某件物品在人的眼中更具价值。
  得与失让人们更勇敢地面对挫折。人生中的得,意味着顺利;人生中的失,意味着不幸。可是,正如古人所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时之得何尝不是他日之失?一时之失何尝不是他日之得?这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有人能参透这种转化的奥妙,但它切切实实地存在且无法躲避。既来之则安之。也许这种奥妙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挫折与磨难并不可怕,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可。
  得与失让人们更能看清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个人想得到的东西很多,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到其中一些就意味着失去另一些,这时就需要做出选择。而选择,就是选出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陶渊明便是很好的例子。宦海沉浮数载,在名利上有所得,但失了自在闲适;归隐山林,在名利上有所失,但得了自在闲适。两种选择并无优劣之分,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陶渊明的心之所向。于是他选择了放下对名利的追逐,回归田园生活,在品自然景色之美和潇然洒脱的生活之味中寻得了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接受得与失磨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得失当作一路同行的朋友,才能顺利抵达远方。
  佳作点评
  1、将“得与失是过程”具体化,立意深刻。考生为“得与失是过程”添加了定语“完善自我的”,使得文章立意更为具体,有利于话题集中和展开深刻的解读,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积极向上的思想。
  2、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有序,条理清晰。考生在开篇引出观点“不断地得到和失去,其实是完善自我的过程”,然后设立三个分论点,分别展开论述,说明“得与失”在人们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起到磨砺心性的效果,从而论证中心观点。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