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48阅读
  • 0回复

(应试讲堂)努力提高你的思维品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27
努力提高你的思维品质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评述
南京市第五中学 蔡建明
 
江苏的高考让整个社会都“时尚”了一回,也“郁闷”了一回。专家们为把“时尚”弄明白,很是费了一番工夫。阅卷的老师们更是痛苦,同学们的“时尚”五花八门,是耶,非耶,好难判断。于是,文章能否“切题”,“切入”到怎样的深度成为文章分类的关键。不知道什么是“时尚”,不能切题,就只能归入四类、五类卷,这类文章占相当大的比重,以至于均分只能在46上下徘徊,创近几年来的最低纪录。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命题尤其是提示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说是误导,但根本的原因是这一类考生欠缺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一直以来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人数多了一些而已。真正令人忧虑的问题不是理解力,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
阅卷结束后,阅卷组的专家们在媒体上品评优秀作文时说,今年高考优秀作文,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和随机应变的特殊智慧;特别是体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在堪称复杂的题意范围内,在特定篇幅、时间的限制下,从某种独特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时尚品评后,得出了味道。但专家们没有说这部分作文占多大比重,实际情况是,相比较往年,这类文章越来越少,找到这些作文并且甄别确定下来就不容易。大量的切合题意的文章没有亮点,平庸乏味,浮浅飘忽,看不出思考的痕迹,更谈不上深度。如果我们不能克服这些问题,不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我们就不能在正确理解命题意图的前提下将分数推进到均分以上,当然,正确理解题意就不大可能。
命题要求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文章。其中,按阅卷《细则》的解释,“品味”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理解。放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只能视为动词。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其实“品味”是中国文化中的味觉隐喻,习惯上理解为鉴赏、评价或判断。考虑到“品味”二字强烈偏向理性的选择和“文体自选”写作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这里的“品味”从记叙文写作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体验”、“感悟”;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体会”、“品评”。这一解释意味着,“品味”要表达一种认识,直接指向思维的能力。“提示语”则更为明确,提出了一组对立的概念,要求区分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审视“时尚”的衍变,更为明确地提出了思维要求。
 
一、学会整体思考:建立文字的内在联系
 
①船长说:“品味时尚,就是在大海中把握航向”。……
史蒂夫说:“品味时尚,就是在金钱泛滥、人情冷漠的今天更加重视友谊与合作”。……
张亚勤说:“品味时尚,就是躲开父母的呵护,养成独立的习惯”。……
②时尚之门,善良之心。
时尚总是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着,而善良也总是不断被人们探索着。……
善良作为一种时尚,永远也不会被时代淘汰。……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上,我用一生的时尚去探索善良,品味时尚。
③长脸是李咏的时尚,勤劳、淳朴是农民工的时尚,实在是爸爸的时尚。
面对这三个片段混乱的逻辑,李咏看到了自然会晕倒,你也许会掩口而笑,或许会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怎么就能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呢?即使可能存在内在关联,也需要借助某个载体一步步印证,建立联系。不仅如此,文章中段与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实在不能成文。比如第一篇文章,它是从应该怎么做的角度立论的,三个分论好像是三个角度,但是没有共同的指向,有虚有实,有大有小,难以并列。还有一类文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也是强行扭结,让你很无奈。“妈妈打扮得很时尚送我上学或到学校看我”;“妈妈买了时尚的伞,要下雨了,我没有带,妈妈送过来了”;“在学校,别人时尚我不时尚,回家让妈妈给钱买时尚东西”,于是我品味到了母亲的爱。打扮时尚与送我上学有什么内在关联呢?没有。当然,品味母爱本身就不是“时尚”。
在嗤笑这种文字的时候,对同学们来说,应当引起高度警觉,下笔写作之前,要思考每一部份文字的之间的关联。而老师的心应当是沉重的,因为这种状况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能我们不愿意承认,12年的训练,我们恐怕没有教会学生思考,不,应该说,没有让学生想思考,这才有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一定意义上,是我们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有位老师说过,学生为什么不思考?因为老师经常会代替他们说出他们需要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不思考?因为老师从来也不让他们充分地思考学生为什么不思考?因为老师从来不理会他们的思考,……。阅读课堂上,我们讲多了;写作训练上,技能意识太强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惰性,不想进而不会思考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今后,愿我们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不会发笑!
 
④时尚到处都有,种类很多。我们品味时尚则要分辨好坏,不能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好的时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坏的时尚只能品味其中好的部分,不能全部品味。
⑤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时尚总是层出不穷的,要让世界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创新。有一种时尚,在某一特定地点,在某一特定时间里会风靡起来,但是如果不去创新,这种时尚不久将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人们的视线。所以,我们要创新。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品味时尚,思考时尚之所以能够成为时尚的因素,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地创新。
简单地把事物区分为好的、坏的,认为品味了时尚我们就能创新了,你不能说他没有思考,只不过是一种低幼化的思维,大而空,缺少明晰认识基础上的深层联系是这些文字的基本特征,说明考生缺少基本的发散、联系、辩证的思维能力,简单地判断要表现的对象。既不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时尚,也不能从哲学、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时尚,更不能站在国家、民族和人类的高度去思考时尚;既不能层层深入地挖掘时尚的本质,更不能正反两面或变换角度认识时尚。与此相关的是材料的低幼化,写作时以自我为中心,局限于自我经历、体验,回忆童年的往事,对自己由小学而初中而高中的生活琐屑津津乐道,诉说家庭生活中的琐事,编造上天入地的神话或是寓言故事。
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提醒同学们,材料不要低幼化,好像材料问题解决了,其他也就具备了。可能没有意识到,不善于思考强化了材料的低幼化,因为你看不出你面前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只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固然,我们要与时俱进,关心时势,关心身边发生的事;要多读文献,打开眼界,广泛收集并积累题材,力争让作文的材料丰厚起来,新颖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缺乏多角度并且深度剖析材料的思维能力,即使在多再鲜活的材料摆在你的面前,照样会简单幼稚。更何况平凡的材料并没有罪过,我们要善于细细品味耐心揣摩平常生活的材料,从中有所发现。面对书本知识,自己家庭或学校的琐事,还有老师的说教,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说一些小学时会说的话,说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话。
 
二、写出自己的个性认识:鲜活而独特
 
①中国可一直是礼仪之邦啊,原来的女人们都穿得很紧实,生怕被别人看到不该看到的。现在倒好,裤子只能穿到肚皮以下,低到可以让人看到露出的屁股。我强烈反对这种时尚,我觉得这会让女生误入歧途。
如此评判出现在现在的孩子笔下,你能不大吃一惊?!裤子穿到肚皮底下就会误入歧途,不说迂腐保守恐怕也有些过头了。这大概不是考生的观念,而是老师的。事实上,阅卷老师们就是用了不短的一个过程才调整过来。对时尚的否定或者说不敢肯定是普遍的。考生们认为写作文一定要思想深刻,立意要高,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于是,就把所有美好的东西往时尚上靠。比如把父爱母爱当成时尚,把美好的品质当成时尚。如果写时事,动辄就是抗震和奥运,将爱国、团结等民族精神等同于时尚,殊不知时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道德范畴的东西,也不是抽象的东西。值得人们深思的现象是,考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表述惊人地相似。本来,在这深刻的社会思想嬗变中,同学们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因为你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澄明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然而文字老气横秋、老调重弹,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平时训练出了问题,造成了思维酷似、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
在“崇高、光明和美好”的理念支配下,我们的作文主题充满了轻浅甜腻的东西,思维的触角只是停泊在生活的表象而非深入复杂的深层,情感的基调只有欢乐轻松而缺乏凝重深沉。这种“立意”至高的指向引导大家满足于现状、沉溺于色彩缤纷的憧憬,而不是激发生命内核那种坚忍执著的建树欲和质疑求索的豪迈意向。尽管我们知道:积极、进步、健康、深刻属于真正的人文价值的范畴,应该是每个公民、每个成员都应该具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作文切不可以用这种“泛政治化”标准来要求,写作要是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立意愈“高”,人格也就愈低。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当是写作创造与想象的真正基础与动力。盲目强调立意要高,必然要失去真诚。一旦失去了言语的真诚,这就不仅仅是作文的弄虚作假,长此以往,不仅是审题立意会出现问题,它会造成大家良知的泯灭和人格的扭曲。
②现代社会,追逐时尚的人越来越多,时尚风行。时尚为各种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为了与时俱进,我们要学会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时尚是创新,是模仿。……
品味时尚,时尚是美丑、好坏交错杂陈,我们要分别它们。……
品味时尚,有些时尚如过眼烟云,而有些时尚则会沉淀为经典。……
这是对提示语的照搬,把提示语拆开作为分论点,这意味着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命题的内涵,表现了考生思维的惰性。提示语只是对时尚这一现象的界定与解释,帮助考生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本身不是立意,或者说,本身不是品味,即使是品味,也是命题人的。这样照抄提示语,就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没有“品味”,二是品味是别人的品味。这一惰性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拘泥于命题的字面义,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就事论事,挖不出时尚最本质的东西来;有的忽视时尚的多义性,混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不能寻求思想性、审美性的突破,尤其缺少个性化的思考;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反复出现整体词语“品味时尚”,造成关键立意缺失;分论后面的内容是早就准备好的,套进去完事。坐进考场的人,哪个脑子里没有十篇八篇精妙绝伦的好文章,但是不去变通,灵活地运用积累的材料,而是把文章照搬上去,随意拼接起来,这已经不是思维惰性了,而是懒惰
 
三、学会变化你的文字:立体、灵活而又集中
 
①时尚是美、雅、好的交织与升华。
时尚是对过去事物的创新和对已有事物的升华,而不是简单的创作。……
时尚,需要深厚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支撑才能成为时尚。……
时尚,要做自己,不流俗,不媚俗,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②我们不应该盲目、过分追求时尚。
追求时尚,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追求时尚,容易使中学生脱离正确道路。……
追求时尚,使中学生思想变得不健康。……
追求时尚,切不可随大流。
我们呈现的是两个典型的议论文语段,表面看是一个规范议论文的结构,但各自的分论都是平面的,相互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看不出层进、因果、正反,甚至不能形成并列,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散乱无章。叙事类文章无非是从童年说到少年再到青年,从爷爷的时候说到爸爸的时候再到哥哥的时候;或是从远古说到近代再到现代,从清末说到民国再到当代,从解放前说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平面呆板毫无构思的新颖可言。我们知道,从确立主题到谋篇布局,从过渡照应到遣词造句,都属于作文构思的系列思维活动,构思尤其能够体现“新巧”。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应当学会立体思维,将侧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动态式的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有张力的思维空间,我们才不至于写出如此呆板的文字。
就叙事类文章而言,我们应当学会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剪辑,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化平淡为神奇;在明晰的发展脉络上巧妙地点缀几颗“珍珠“——闪亮的事件,逐层拓展开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还有其他一些构思技巧也可使用,如巧设悬念,妙用伏笔,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巧设误会,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设置巧合以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波折;着意蓄势,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事情出现逆转,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最简单的技巧就是变化叙述的方式,变顺叙为插叙、倒叙、平叙,娴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本身就是做思维的体操,最终使文章新颖别致摇曳多姿。
③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
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
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
和第一篇文章一样,这是一篇散乱的文字,三个分论并不指向同一个主旨,自然段与段之间也就没有关联,它的用例与分论也不匹配。散漫是聚合思维缺乏的表现。聚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它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它对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清理和筛选,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区分出它们与思维目标的相关程度,以便把重要的信息保留下来,把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信息淘汰。经过清理和选择后,还要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比较、归纳,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性和本质的方面。
我们平时的学习、考试,大都是靠聚合思维进行的,因而也可以说,成绩的优劣,与聚合思维水平关系密切。写作时从审题到组合材料的过程都需要聚合思维,审题训练当中,无论命题、话题还是材料,运用了聚合思维,就能发现关键信息,整合关键信息,确立关键立意。尤其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全面理解、全方位把握材料的内涵和主旨,既接受材料的限制,又从中得到启示。很多同学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仅仅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甚至某一句自己很有感触的话就确立文章的主旨,这就造成了偏离题旨。老师们在教学生审题训练的方法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抓关键”,这一方法其实就是在运用聚合思维。就构思而言,所有的材料应当指向或服务与一个中心,材料本身只能有层次与角度的不同,否则就会散漫。
 
谈及高考,有一种说法:“得数学者得天下。”今年作文评卷结束后,有人说:“得数学者未必得天下,失作文者必定失天下。” 从结果看,确实是这样。但这句话的背景是审题失误,考生弄不清楚什么是时尚。似乎以后大家能准确审题了,就不会失作文,就不会失天下。我们想再次提醒的是,审题能力取决于思维能力,如果我们不着眼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依然不会审题。审对题了,思维品质上不去,分数依然会在均分上下徘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我们的写作中要努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思维特征,思考角度要与别人有差异。立意上要深刻、灵活,具有独创性与批判性,构思要新颖巧妙。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相似、相反、相关联想,举一反三”,分析综合;能够在常见的现象中有所发现,能够在习惯的认识中找出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拥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最终获得阅卷老师的肯定。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