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02阅读
  • 0回复

(考试文化)民国首届“高考”无一女性上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27
民国首届“高考”无一女性上榜




戴季陶是当时的考试院院长。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大张旗鼓地举行过多次高等考试,其中正规的有1931年的第一届、1933年的第二届、1935年的第三届、1936年的第四届及1939年的第五届。前四届地点都在南京,第五届在重庆。
  这些高等考试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因为那时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严重,参加高等考试被录取以后,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录取者毕竟是极少数,特别是前三届高等考试皆关防严密,题旨艰深,且程序繁琐,由此曾出现一些趣事。

  聘请名流高官出题、阅卷
  1931年7月,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聘请了30多位名流学者及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为典试委员会委员、襄试委员会委员及监试委员会委员。襄试委员协助典试委员,负责命题、阅卷、评分等工作;监试委员则负责在整个考试过程中的保密、防弊及监考工作。
  委员的名单事先绝对保密,在接到国民政府的聘书后,各位委员立即集中举行宣誓就职典礼,由国民政府主席授予梅花章和黄缎绶,以示对考官的礼遇与尊敬。然后致训词,勉以秉公取才,为国求贤。最后由院长欢送到“宁远楼”(考试院内办公大楼),亲自将楼门加锁,并以红纸封条加封,此为“入闱”。入闱后即扃闱,此后委员们的饮食起居都在宁远楼内,不得与外界有任何来往,不能同家人通任何音讯,形同禁锢。此举是为防止考官作弊,泄露试题,并保证委员们专心进行命题、阅卷、评分等工作。至少要等到两个月后正式发榜时,委员们才得以出闱,参加发榜仪式。

  戴季陶给考生改名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时,有几千人应考,三试发榜,仅录取了100人,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曾一一传见被录取者,以摆龙门阵的方式,作上下古今谈。当戴季陶看到有一位叫屠晋,号剑痕的同学名单时,恻然动容,自言自语、意味深长地说:“屠晋号剑痕……”他把“屠”和“剑”字的音调读得特别重。在谈话中,戴对他说:“老弟,你这个名字杀气太重,甚为不祥! ”屠晋答:“那就请院长给我另行赐名吧! ”戴说:“正是,我就想这么办,但你的名已不可改了,不过今后不宜去山西工作。我想改你的号为‘希平’,就是希望和平的意思,这样可以起到相克相生的作用。 ”
  还有一件戴季陶以貌取人的事。那是在第二届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位名列前茅的考生叫李学灯,原打算任用他为立法委员,但这位仁兄其貌不扬,又天生卷发,一身学生装束,高领短袖,甚不入时,戴季陶很看不惯,认为“此人类似上海小开,轻浮之气未除,尚须磨炼”,竟改变原意,将他安排进入法官训练班学习,成了一名普通学员。不久,司法部长王用实(兼考选委员会委员长)想把李学灯提到部里当秘书,但戴仍以尚须磨炼为词,加以拦阻。直到抗战胜利后,司法部又提李学灯为贵州高等法院院长,戴仍有难色,最后不得已才勉强首肯,可见其对人成见之深。

  女性也勇于应试
  1931年10月,轰动全国的首届高考发榜了,100名佼佼者从几千考生中脱颖而出,然而遗憾的是,这100名优胜者中竟无一女性,一些女性应试者阅榜后禁不住当场失声痛哭。典试、襄试委员也深感失望,典试委员邵元冲的夫人张默君更是禁不住伏案流泪。究其原因,一则当时男女同学制实行不久,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比例较小;二则当时女性应考者在竞争的勇气、临场的镇定和多门学科的应付方面也较男生差些。
  随着男女同学制的发展和应试制度的改进,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已有女性“攀登龙门”。其中一位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另一位是倪光琼。 据《文史春秋》报道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