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21阅读
  • 0回复

(传承写脉)高考作文的历史叙事:道古文脉的延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2-10

图片:1.jpg[删除]

高考作文的历史叙事:道古文脉的延续
谭恒君,王

摘要:历史底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古"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重历史、轻鬼神的人文特征。发端于周朝的这一传统,无论是百家争鸣,历代科举,还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留下了借助历史文化的“道古"痕迹,并成为中国三千年写作学的重要基因。探究文化作文历史底蕴,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当下,可以找到文化作文写作教学的理据,强化读写结合,实现个人文化成长与群体的历史文化传承的的同时,提升考场分数,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历史;道古;文化;高考

道古"作为中国文化的话语方式,一直延续到当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注重信史打造的国家。按照历史惯例,当朝为前朝写史,以贯彻鉴古知今的文化传统。同时通过对前朝人物的盖棺定论,以伸张道德正气,引导一个群体的文化观念,维护道统延续。

所以,二十五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民国的《清史稿》,详细记录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节点。

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其中《三国演义》是叙述离明朝12 年前的天下大事;《西游记》是叙述离明朝8佣年前的玄奘取经的故事;《水浒传》是叙述离明代 400年前的宋代故事;《红楼梦》“无朝代可考",但起笔于女娲神话时代,有唐朝的痕迹,服饰是明朝,隐喻清朝。均为“道古"文脉的延续。

从科举考试来看,历届试题均体现了“道古的文脉基因,特别是“史论",专考以史论今的分析能力,通过历史的兴替来提出当世的治道之术。

仅以清末最后一次科考试题为例:会试第一场“史论五篇",主要针对国内的历史文化,如“ (1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2)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等。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主要针对世界历史文化,如“(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这些试题虽已过百年,但放在今天来看,仍有积极意义。

第三场殿试策题,则考查借历史经验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共四题。如:(1)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2)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从考官对状元刘春霖文章的评价来看,“议论驰骋、茹古涵今" “熟悉洋势、言之凿凿、词意透辟" “论古有识、思力沉挚、笔情清矫、纵横出没、变化从心"等评语,说明刘春霖展示了史料史辩史观史识等“道古"的综合能力和借古通今的智慧及辞章才华。

近十多年来,高考文化作文的品质逐渐提升。虽然少数省市的阅卷场,如江苏、浙江等,在前些年对历史底蕴的文化作文有些曲解,进行过打压,但这种状况在文化兴国的潮流和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考试的环境下,已经扭转。

历史底蕴以“道古"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高考作文也有两种表现:一是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一是利用外国历史文化。前者还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科举的乡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如清末河南的“中州形势论"、陕西的 “王猛治秦论"等)。比如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北京的符号》,明显要求写作具有北京地域文化标志的元素,2011年重庆一考生《藏地一幕,千年一叹》,表现了对西藏地域宗教文化的惊叹, 2012年四川一考生《水在江南》,2015年天津一考生《别有其“范儿"天津卫》等均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但2007年北京一考生《遗失的情趣》, 2009年湖北一考生《站在项脊轩的门口》,2015年天津一考生《魏晋风度诊断》、《我所理解的民国范》,2016年江苏一考生《高明摩诘》等,却体现着主流历史文化精神。

外国历史文化在高考作文中也常见。如2011 年辽宁一考生《苏格拉底的苹果》,2013年上海一考生《我心中的瓦尔登湖》,2014年江苏一考生的《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借助外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与哲学思想,打造文章的文化底蕴。

“道古"方式思考,也必然带来文化思辨。

如古今文化思辨,2009年湖北一考生《站在邮局的门口》,对邮局的昨天和今天进行对比辨析;如中西文化思辨,2012年重庆一考生的《救赎》,通过中西药文化的对比思辨,表达对中国医道精神的赞美。

历史底蕴的文化作文在文体形式上丰富多彩。现代文体:有散文,如2005年四川考生《永远的苏武》;有戏剧,如2013河南考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历史三幕剧)》;有现代小说,如2015年北京考生《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的一天》;有文言小说,如2006年福建考生之《玲珑》;有书信,如2011年广东考生《莫怨此生非锦年一致纳兰性德的一封信》等。

古代文体也同样精彩纷呈。有古诗,如2005 年四川考生唐汉霖的《永远的谭嗣同》、2009年湖北考生周海洋的《站在黄花陵园的门口》等;有骈体文,如2010年江苏考生王云飞的《绿色生活》;有文言文,如2003年北京考生耿亮的《转折》;有赋体,如2003年陕西考生柳成定的《吊屈原赋》;有祭文,如2006年河北考生的《祭乌鸦文》;有论体,如2010年福建考生杨华的《士运论》;有传体,如2007年四川考生的《智士程济小传》;有歌序体,如2007年浙江考生高志远的《吊李白歌并序》;有说体,如2016年湖北考生的《知说》;有歌体,如2004年贵州考生的五歌体《戍妇歌》等。

这些考场精品,有的曾经轰动一时,如央视专门介绍了周海洋和他的作文。柳存定的作文为当年全国六个满分作文之一。王云飞的骈体文,采用古文字,更是惊艳全国。南京市语文基础知识阅卷组组长、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在看完全篇后认为:“不仅普通阅卷老师不认识、看不懂,就连我这个教古典文献的老师,也不全懂,有些见过但没用过,还有四五十个古字根本不认识。回去后我查阅资料,做了注释,光注释就写了满满4页!"

2017年全国2卷作文试题,与传统科举试题有同工异曲之妙。全国2卷以《周易》、杜甫、李清照、魏源、鲁迅、毛泽东等人的名言为材料,强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要求 “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科举考试题的“经义",即是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天津卷以“重读长辈这本书"为题目,长辈代表着传统,重读意味着学习与思辨,服务于当下,也是“道古"文脉的体现。

“道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话语方式,体现在写作学上,就是对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与运用,借古道今,借信史成就文化作文之信言信理信文。

了解文化作文的历史底蕴源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知晓其源流传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文化的今天,有助于我们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人。

当然,历史文化素材的使用不限于中国,应该把写作的视野同时放在世界文化的平台来审视,借助中国“道古"话语的写作学特点实施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有助于我们培养出具有世界视野的中国人,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这,也是文化作文的使命:在近百年西方文化的强势撞击和文革的文化清洗等造成华夏文化式微的现实下,借写作平台,服务于个体生命的文化成长和民族国家的文化崛起。

因此,文化作文上承五千年文脉和教脉,下接未来文化与写作学追求,在中国文化处于历史最低谷的时期,以文化良知和文化的担当肩负起文化责任的教育新理念,需要更多教育人来共同推进。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