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967阅读
  • 2回复

(2018高考)江苏高考满分作文选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2-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还有有声的、无声的语言。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

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题解读】

西方语言学家认为,我们处在一个被语言建构的世界里,有些是通过声音影像而呈现,有些则借助诸多有内涵的符号而凝固留存。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脱离了对语言的构建和理解,社会的智慧之光也会逐渐暗淡。如果说“生活处处有语言”,这并不为过。

这些语言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是不同的。譬如,历史的遗迹就是一种语言。在圆明园遗址公园里散步,我们能透过断壁残垣,看到那个山河破碎的国家苦难岁月,也能从这些历史痕迹里想象出当年无数仁人志士为创建一个新国家而奋不顾身的勇敢与激情。这些语言的诉说是漫长而深刻的,它们不需要借助外力,也不用太多浮华的雕琢,就能一直铭刻在人们心中。这可以被称为“历史的语言”。

当然,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遥远无比,有些则是晚近的历史。当我们行走在汶川地震废墟遗址旁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十年前的震痛,但这些痛苦也让我们反思,让我们更坚定地认为团结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这种信念透过这些遗址无声的语言传递给后人,它们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声波。

当考古学家在一个个先秦遗址里挖掘到文明的踪迹时,不论是用C-14技术测算其年代,还是提取了古人的DNA,这些“发现”的过程其实都是在和古代的文明语言对话的机会。它们告诉后人,文明从来不是在田园牧歌中行进的,这其中有太多的纷争和拼搏,也有太多的悲情和遗憾,但不论如何,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这是最值得后人骄傲的事情。

相比历史遗迹的语言的“沉默感”,生活里还有很多语言更加灵动活泼,它们也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符。比如,沉溺于爱情之海的情侣们之间的缠绵之语,在教室里对知识争论得热火朝天的青年学子们的探讨之语,老师们对孩子们敦敦教诲之言.......这些都给我们以更绚烂的生活色彩,让我们在情感和思想的激流中不断奋进,从中汲取无限的正能量。

当下的语言世界,的确看似更加丰富而多样化。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因为,叙事者如何讲述对象,其语言表达的范式,也决定着它最终的面貌。在一些宏大叙事里,语言往往呈现为一种话语范式,修改话语则意味着背后话语权的改变。比如,媒体如何报道一个新闻,或选择正面报道,或为了吸睛而炒作其中负面的新闻点,所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要避免因为自己的观念狭隘或知识局限,所造成的对语言呈现方式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让语言世界更加美好的重要方式。总之,透过历史的和当下的语言世界,我们能体悟万象的风姿,能发现世界的多样面貌,这的确是很奇妙的体验。

【高分作文】

荆韵湘语
江苏一考生

诗经是典型的北方语言:黄土上的事,黄土一样的情感,他是中华平淡的多数,宽厚、坚忍。然而我们最华美的篇章是水的:楚辞。

它的语言是晦涩的,是文人才能跨过的门槛。在语言愈加简洁随意的今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独守着语言最典雅烂漫的用法。她是幽而独芳的兰芷,用语言的艰深把自己提升到庸众不及的高度,避免了堕落为俚俗。当今很多学生在作文里引用诗经,因为诗经是属于大众的,但匪彼君子,断不敢用楚辞作为藻饰。她的语言传递出曲折的情感。如果说诗经中的爱慕、悲苦把中国人从野兽中提拔出来,那么楚辞便把文人从庸众中提拔出来。没有宇宙心的人,断问不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没有自尊的人,定吟不出“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诗人,和读者,把自己提升到宇宙、泰初的视角,岂群小所能为?这是荆勋所传袭的高节:屈宋贾王,甚至是乌江自刎的项羽,孰非自重自爱?荆韵定是超远的《承云》,亢介的《激楚》。

如果人能自我提升到君子的角度,便可越过晦涩曲折,看到其中的简明与丰富,在语言有时虚伪的时代,有种可贵的诚实。湘水之畔的人们不善于隐藏情感。屈原问詹尹“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还含蓄,不多久就压抑不住,大呼“谁知吾之廉贞?”听者并不用揣度,就了然了。人与人之间真诚,自然生发出默契,是故詹尹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而渔夫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言语直白,很轻意到了“不可说”的境界。

诗人用诗语和自然交流: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一语道尽自己的感受。而人对自然之语的解读也不迟滞:贫士失职志不平。诗人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与自然对话的,这是可以体会物哀的语言。

就是湘水之畔的神明也诚实得可爱,湘君一句“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把他思念爱人,又略带猜忌的内心表露地毫无保留,单纯而可爱。这是恋人不加掩饰的语言。

丰富的是语言之精神:“哀蟋蟀之宵征”,“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又把自己降到万物的地位上,去体察物情,诗人的内心敏感而细致。湘语定是诗人站在万物平等的地位上吟出的诗。

人皆仰视的荆韵,和众生同具的湘语,奇异地结合而光辉耀眼。

2、江湖寂夜的弦语

十八年后再看一次《卧虎藏龙》,最动人的不再是竹梢对决、舒展飘逸的武打动作,也不再是“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何尝不是?”的经典台词,而是“一种很深的寂静”和这寂夜里的弦声。

粉墙黛瓦,板桥流水,一个祥和安静的江南水乡,舒缓的大提琴音乐节奏之中夹杂着一丝丝的忧伤,为观影者建起一个暂时远离血雨腥风的清平世界,在此后故事的诸层进程中,大提琴和竹笛、二胡、琵琶、马头琴等渐次响起,乐声为我们演绎了清代中晚期那段诗意江湖的故事:竹笛配《南行》;葫芦丝配《丝绸之路》;《闹婚》开端即为紧凑的短拍,最适合紧张的剧情;《夜斗》手鼓、京鼓、各种鼓,联想夜行人互相追逐的脚步,和无声的过招、缠斗,精准狠……最爱这段《夜斗》和《交锋》,没有了人声,再用鼓点和青筝的乐音直接替换了金属兵器相交的声音,讲述白日和暗夜里惊心动魄的打斗。

原来,弦语可以绘画面,说故事。

想说说箫和二胡。

中国的传统乐器——箫被引进影片中,它的幽远萧瑟的声音,似乎为这江湖纷争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一袭白色长衣,垂辫负手的李慕白背执青冥剑伫立在竹梢之上,似乎抱着一种看破红尘、超然脱俗的心态出现在观众的眼前。

说起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的纠结牵绊的爱,那真的要感谢二胡,当大提琴缓慢下来进入到了一个暗淡的空间,声调更显凄凉和伤感,观众也为他们的爱情唏嘘不已的时候,马晓晖的二胡突然来了一个二度滑音,哽咽凄楚,而又抑扬顿挫,几根弦瞬间道出了人类情感中那份最无法言说的痛。

是的,弦语道出了人心人情。

还想说说李安、谭盾。

看似中西合璧的李安,骨子里仍然是东方的文化传统,他试图讲述道家的“退隐”的无奈,用剧中李慕白的话就是表现了人“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深谙李安之心的谭盾大胆地在音乐上中西合璧,把这种道家情怀表现的非常精彩。

华裔马友友的大提琴,马晓晖的二胡,这两种极具中西特色的乐器对话,更让观众沉浸在一种苍凉的东方式的江湖氛围中:“卧”与“藏”表达了对于人在江湖的无奈,李安要的是一种无尽的寂寞与怅然,谭盾的音乐紧扣整个电影的脉博,也是如此贯穿电影始终。

“一种很深的寂静”,音乐在说着江湖,更是在演绎文化的忧伤。

“人即是江湖……我们能触摸的没有永远。”剧中人深深的伤感,随提琴与二胡回荡在江湖的暗夜,这弦语细听来却又分明寂然无声……

3、解读语言的魅力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是曾经入过诗的,当然富于诗趣,可惜我们实际已不大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砂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十之七八似乎是“老枪”的喉咙,困在床上听去,颇有些凄清。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特殊的情调。

我在这许多叫卖者中发见了两种幽默家。

一种是卖臭豆腐干的。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弄堂口常有臭豆腐干担歇着或是走着叫卖,担子的一头是油锅,油锅里现炸着臭豆腐干,气味臭得难闻,卖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态度自若。

我以为这很有意思。“说真方,卖假药”,“挂羊头,卖狗肉”,是世间一般的毛病,以香相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居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如此言行一致,名副其实,不欺骗别人的事情,恐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我想。

“臭豆腐干!”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还有一种五云日升楼卖报者的叫卖声。那里的卖报的和别处的不同,没有十多岁的孩子,都是些三四十岁的老枪瘪三,身子瘦得像腊鸭,深深的乱头发,青屑屑的烟脸,看去活像个鬼。早晨是不看见他们的,他们卖的总是夜报。傍晚坐电车打那儿经过,就会听到一片的发沙的卖报声。

他们所卖的似乎都是两个铜板的东西(如《新夜报》《时报》《号外》之类),叫卖的方法很特别,他们不叫“刚刚出版xx报”,却把价目和重要新闻标题联在一起,叫起来的时候,老是用“两个铜板打头”,下面接着“要看到”三个字,再下去是当日的重要的国家大事的题目,再下去是一个“哪”字。“两个铜板要看到十九路军反抗中央哪!”在福建事变起来的时候,他们就这样叫。“两个铜板要看到剿匪胜利哪!”在剿匪消息胜利的时候,他们就这样叫。“两个铜板要看到日本副领事在南京失踪哪!”藏本事件开始的时候,他们就这样叫。

在他们的叫卖声里任何国家大事都只要花两个铜板就可以看到,似乎任何国家大事都只值两个铜板的样子。我每次听到,总深深感到冷酷的滑稽情味。

“臭豆腐干!”“两个铜板要看到xxxx哪!”这两种叫卖声颇有幽默家的风格。前者似乎富于热情,像个矫世的君子,后者似乎鄙夷一切,像个玩世的隐士。

4、语言

几场大雪,几次降温后,立春近在眼前,年味越来越浓。我的君子兰终于蓓蕾初放,这是兰的语言,好应景。

古人有菊之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莲之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喜爱君子兰的人亦不少,美句不甚列举。谦谦君子,幽幽如兰!《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君子如兰,君子之交浅如水。人们将真挚纯洁的友谊,称为“兰谊”,故有“金兰结拜”之称;君子嫉恶如仇,则有“兰艾同焚”、“兰摧玉折”之用;君子性情高雅,恩蕙长留,也才有“兰质熏心”,“兰薰桂馥”之赞。人们常说,君子志趣高雅如兰,生于幽崖绝壑,不求闻达,抱芳守节,馨香环绕。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将兰作为佩饰之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苟合取容的胸怀,表现了一个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与胸襟坦荡。作为一个做学问的君子,也得像兰花一样耐得住寂寞,自尊自爱,超越尘世烦恼。“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正合乎君子宁静致远,孤独清高,不落俗不拘囿的性格。孔子喜兰,认为“兰为百香之王”。兰自洁而洁人,人因兰静心静气而尊贵。

客厅里的那一盆兰花,开得很热闹,一定是忘了还爱着某,或者忘了上一秒还凉着眸。一朵一朵细致地开,兰花的一种,叹息的一种。一心一意孤单地爱,痴情是言,枯萎是语。

君子之交清如茶。茶如人,有一个蓄势的早年,有一个沸腾而尊的青春,有一个淡定的人生。饮茶不一定非得要名茶,相反许多好茶都来自山间隐士、来自高人亲手炮制。人到中年,偷得浮生半日闲,用一壶茶让时间静下来,让生活的千般滋味在这一刻回归到茶的淳朴里,在一壶茶的清逸中,感受光阴深处的岁月,人到中年,生活不止该有的平淡、忙碌和烦恼,还要有诗意和远方。茶的生活与兰的生长有太多人之生命的历程。茶的妙就妙在淡中有香、淡中有味,这是茶的语言。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怎么不是呢?仔细想来,其实人生亦如茶,苦涩中蕴含着甘甜,一道浓酽,二道清醇,三道趋淡。只有静心品茗,喝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能品味到一份怡然自得。人生,如果不能茶一生,何妨兰一程?

约好友,品香茗,难得半日清闲。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原来,好文字就是天空的一轮满月。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想到了《石门颂》中的野鹤闲云,又想到了李斯的小篆,那《书谱》中的章法也淋漓尽现眼底。写生这一词,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诠释。自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姿态,自然的去生活,做好自己,你还累吗?诚如杨绛先生所说:“活到了一百岁,到最后才明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自己內心的淡定与从容,世界是他人的,与你毫无关系。”

这是人特有的语言。

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秋雨连绵,火山地震,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世界是个万花筒,语言姹紫嫣红丰富生活,语言扑朔迷离演绎生命,语言基因密码传承文明。大自然的语言美其名曰为物候,物候已造福人类。只是大自然的语言成了人揭开宇宙奥秘的万能钥匙。

抒一笔清远前行,盈一怀阳光灿烂,采一串故乡的烟云送给你,一指苍茫处,淡淡流年香。书房里的君子兰正艳,鲜嫩的茎蕊沾满了年的味道,围炉夜话,醉了欢喜,也美了忧伤……

5、无言之语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的,人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因此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合群的沟通,即语言。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语言沟通能力并引以为傲,以至于历史发展到今天,语言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演变为一种权力——话语权。于是,我们时常能看到那些拼命争夺话语权的人:他们在交谈中不善倾听,或是在各种场合向别人灌输价值观,抑或是社交网络中疯狂晒动态。这些举动都成为了许多现代人获得安全感、存在感的来源。只可惜,当我们沉醉于聒噪的社会生活中,是否忽略了最纯真的存在?

老子曰:“大音希声。”在他看来,最响的声音反而无声无息,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得到了话语刺激的现代人已无法摆脱对语言的依赖。但实际上,语言分很多种,不仅有我们熟悉的话语,更有自然语言、身体语言、艺术语言等,只是因为它们无“言”,人们往往置若罔闻。倘若试着在聒噪的地铁站戴上隔音耳机,也许会看到与众不同的世界。

自然界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落、圈圈年轮都向人类默默地展现着沧海桑田。自然生物无法说话,却能够用更有力的方式见证过往。置身于大好河山中,美不胜收的壮丽景色能让人忘却喧嚣烦恼,而这种绝妙的人生体验是难以用话语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几千年前的陶渊明陶醉于田间的隐逸生活时,那种闲适与惬意也是无法用言语表明的,只能将其默默藏在心间,仔细回味。

当我们置身异国他乡且不懂得当地语言,是否和人进行沟通?答案是肯定的。身体语言会通过肢体、表情等方式替代话语沟通。这也是为什么常有人说,全球的通用语言不是英语而是人类的身体语言。就像母亲对我们的爱,年轻的我们往往无法听进唠唠叨叨的说辞,却总能被无言的关爱感动。失意绝望时,千言万语抵不过母亲温暖的拥抱,无声的拥抱反而给予人更加的精神力量。

人类社会的瑰宝——艺术更加讲究无言的力量。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镜头往往不是主演们喋喋不休的台词,反而是那些在静默之中给人震撼的静默。《肖申克的救赎》最值得载入影史的镜头不是主人公的辩白,而是他越狱成功后在雨中张开怀抱的动作,这是无声中的爆发。除了电影的镜头语言之外,音乐界中能表现人类最深沉情感的不是填词歌曲,反而是无言的交响乐。慷慨激昂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掺杂了太多的情感,没有歌词却能够激起听者心中的阵阵涟漪。

潮起潮落、母亲的拥抱、轻柔的交响乐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语言。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话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但不可过分依赖话语而蒙蔽欣赏无言之语的感官。这些语言的发现,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观察。生活在浮华生活中的我们,更应该试着返璞归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

是的,很多时候,无言胜有言,无言之语,也许是更丰富更有内涵的语言……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2-28

隔座细语春酒香
(江苏一考生)

      克劳德.德彪西曾说:“音乐在于音符和音符之间.”正如故纸堆中发黄的烟尘,需要语言的承载,历史的圣诗与悲歌,需继承下来,以口诵,以言传。

       如木心所言,大动乱的时代后,颓壁断垣间仍有桃花盛开。语言在浩劫中次次遭受冲击,却仍如桃花般在碎裂中绽开。

       葛康俞先生的遗著,《据几曾看》中,评价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八字道破了那个空阔的年代,个人的动静之辩于其中,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

       那个时代的文人,皆在时光的罅隙中,认清自己,钟鼓馔玉只不过是暂得于己的一己之乐,兼济天下才是人间的处处芳华。

      于是沉心著书,笔喻几载,尘埃落定,这便是大家,语言文字之中,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

       语言,在才子笔下,是一场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读黑塞的《提契诺之歌》,似心中荡过一池春水。一个反战的德国人,远离喧哗燥热的名利纷争,杜绝交际,隐居山林记录下的语言。记下紫色的雾霭,金绿的桑树,日落时蝴蝶般斑斓的山谷,沽蓝色的澄净湖泊,和旭日初暖的森林里缓缓的散步。

       黑塞的语言,记录下的树林与湖泊,映照着时光流淌的喜悦和生死更迭的哀愁。

       而我们似乎已经忘却语言文字带来的久远记忆了。马尔克斯写过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5年换了七届政府,年迈的上校依旧在等待。

       这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写过的最不魔幻的故事,如今少有人等一封信,看一封信,人们用语言承载感情的方式日渐生疏,成为当代最为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

       语言的凋敝,必将加速精神的早夭和情感的泯亡,对物质的渴求促成了效率的保证。水墨画的留白,再也不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物与物之间的空隙已成为浪费,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精神变得匮乏,而我们本应靠其茁壮成长。

       不妨于冬日,醅一壶香茗,任膝上小书的语言词句从壶口飘荡出来,那是泡茶人酝酿了一冬的独白,文火一烧,就烧出了下一个春天。

评语: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也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标题诗意,含蓄隽永。标题“隔座细语春酒香”化用李商隐诗句“隔座送钩春酒暖”,文题中的春酒寓指语言所承载的人类思想与文明,隔座细语,即指远隔时空与古人交谈,实则是虚借这种形式写自我的阅读感悟,感悟文艺作品中语言所承载的文明意蕴。标题富有诗意,且含蓄蕴藉。

2、积淀深厚,素材丰富。文章紧扣“语言承载历史的圣诗与悲歌”进行构思,主体部分引葛康俞于《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表现文艺语言对心性的陶冶与涵养;而黑塞的《提契诺之歌》,记录的是生命与时代的喜悦与哀愁;马尔克斯的等待则反衬现代人的百年孤独。开头结尾还运用了克劳德.德、彪西水墨画的留白等素材,文章素材既丰富又贴切,更难得的是众多素材意蕴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

3、语言凝练,思想深刻。文章另一特色在于语言的简洁凝炼,富有哲理,文采兼具。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2-28

品浙江文化,行浙江精神

缓缓回顾历史车辙,我们见过黄宗羲发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呼唤,我们望见了志摩投在扛河上的一汪柔情,亦体会到“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木心先生的达观与悲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钟灵毓秀,才辈迭出。作为新时代的浙江学子,亦需细细体味这浙江文化,创新传承,行浙江精神!

何为浙江文化?那是绵延于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种意识,一种渗透于心灵的共识。何为浙江精神?那是勇立潮头的一份勇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一份担当。文化与精神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浙江文化滋养,培育了浙江精神。浙江面向海洋,从古至今都在接受开拓、创新、冒险的浸润。如同木心先生,远赴异国,不畏艰难,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文学嘉年华”,将中国古典与西方文明巧妙结合,终成一代大家,成就独树一帜的浙江精神,木心仅是个例。浙江的无数名人,甚至芸芸众生都将文化慢慢凝聚,创造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同时,浙江精神又反哺浙江文化,在新时期,新篇章为其添上耀眼一笔。当马云成就阿里商业帝国时,浙江文化慢慢走向世界舞台;当G20在杭州成功开办,赢得各国喝彩时,浙江文化之根愈扎愈深;当浙江领跑新高考,承受各方压力时,浙江文化止(?)向阳生成,凤凰涅盘(槃)。试想,若没有社会共识的形成;若没有务实、踏实、创造的浙江精神的出现,浙江文化还能在众多文化,在纷杂的世界中脱颖而出吗?

故曰,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如孪生兄弟,结伴而行。故曰,我们应在前进的道路上品浙江文化,行浙江精神。

丘吉尔曾言,“我们靠获得生存,靠给予生活。”浙江创新包容的文化与精神如同少年这棵小树苗的成长养料,而当树苗长成苍天大树之际,亦需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眼泪与汗水,付出辛劳与勇气。

孔子周游列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在佛系精神,“丧文化”流行的今天,年轻人挣脱枷锁,拥抱自由无错,但这并不能成为人们逃避责任,拒绝付出的理由。我们即使当不了时代英雄,成为不了千古人,但亦能在这个时代为他人鼓掌,亦能积极融入这个大世界,亦能在小小天地之中承担责任,成就平凡人的浙江传奇,成就属于同路人的浙江精神!

浙江精神与文化不仅给我们源源不断生命力,广阔的生活空间,亦教给我们责任担当意识。

人们说,慢慢走啊,欣赏啊。那我们在温柔西子湖畔,磅礴钱江潮头,欣赏那浙江文化,在灵隐幽径处,在宝石山高峰,行浙江精神!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