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90阅读
  • 0回复

(怎样读《论语》)钱穆教你读《论语》|国人必背26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3-10


钱穆教你读《论语》|国人必背26章




       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为什么《论语》人人必读?

      《论语》到底应该怎么读?

         哪些篇目一定要会背诵?


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之书

        1.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2.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工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3.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论语:论仁

     4. 论语中孔子论仁,有许多话只是就人就事论,并不见有超越了人事而另提出一套近似于哲学玄思的“仁”的问题来。又如孔子答弟子问仁。告颜渊则曰:“克己复礼”为仁,告樊迟则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又曰:“仁者爱人”,又曰:仁者“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告子张则曰: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与天下为仁,告子贡则曰:“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为仁。这些处都是说,如此行事乃为仁,不如此行事,则非仁,或不是仁。就事而论,也如就人而论,义实相通,无大分别。

论语:如何做人

        5. 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一读论语,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

       6.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有子提出“孝弟”二字,其谁不当学?又谁不能学?仁之本即在孝弟,亦一共业也。第三章又为孔子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仁道难学,先求其毋不仁。日常人生中,言不求巧,色不求令,此又可知而可学者,仍是人人一共业也。第四章则为曾子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孝弟行于家门之内,忠信则推之家门之外。孔子之教人最首要者,在教人孝弟、忠信。

       7.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又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而得富贵,还不是“不义而富且贵”吗?今且问:你若不行不义,那有不义的富贵逼人而来?富贵逼人而来,是可有的。不义的富贵,则待我们行了不义才会来。倘若我绝不行不义,那“不义而富且贵”之事,绝不会干扰到我身上,那真如天上浮云,和我绝不相干了。因此,我们若没有本章下半节“于我如浮云”这一番心胸,便也不能真有本章上半节“乐亦在其中”这一番情趣。


         8. 然孔子又曰:“君子不器。”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人生在世,不能离群独为一人,必在群中为一人。曰孝弟,曰忠信,曰礼乐,皆在群中为人,即“为己之学”者。只求完成其己,不求供人使用。器则供人使用,又乌得为君子?孔子晚年称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当知为世用,则须行使出你那一套道来。世不用你,则须把你一套道好好藏起。如此则无论用、舍,总是好好完成了你一己,此之谓“为己之学”。

       9. 孔子又称子贡曰:“汝器也”。问:“何器”?曰:“瑚琏之器。”此乃宗庙宝器,虽亦是器,然亦不能随便使用。故孔子教人为己,为君子。君者,群也。只在教你为群中一个理想人。人人为群中一理想人,则此群亦自为一理想群。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吾道一以贯之。即在此。故孔门之学,乃人人“为己”之学,亦即人人“为群”之学。舍却己,何为群?但舍却群,又何有己?故孔门之学,在道义上,则人人为己,亦为群。但在功利上,则人人无己,亦无群。

论语:如何学习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之道亦大矣,何以教人?首之曰“学而时习”,继之曰“朋来远方”。人孰不当学,学又曷可无朋?孔子教人首在此。至于学之所得,他人之知不知,则可勿以重。则孔子之教,即在教人一共业也。

       1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我在新解中注曰:“孔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义与此章相发。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也。自此以往,则上达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此心直上达天德,故能‘从心所欲不踰距’,而知我者惟天也。知名、耳顺,固非学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则为学者所当勉。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学者就所能为而勉为之,亦无患乎圣学之难窥矣。”

       12. 王阳明曾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譬诸黄金,成色可以十足,但分量各有不同。”人固不易达到最高顶点,然亦不致永居最低下处。此最高与最低处是谓两端,是非善恶皆比较而见。“天堂”仅是一理想,从无一人能到了天堂再返回世间,将其经历告知人们。佛家讲“真”、“俗”亦是两端。人通常是去恶从善,永居于中段。学圣人只应也如圣人般“下学上达”。人若落至最低处,纵使十恶不赦,如杀人偿命,此是“世间法”;但其人临刑时内心知忏悔,此即是“下学上达”。正如佛家所说:“临终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儒家亦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此皆是“下学上达。”下学人人可能,只要下学,便已在上达路上了。“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生活是手段,生命是目的

       13. 程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说:“读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子此两番话,只有从人生义理上去读论语,始可了解得。

       14. 惟人生当分为方面:一曰“生活”,一曰“生命”。两者间,实有甚大之不同。“生活”仅是其手段,而“生命”则是其目的。惟孔子能不忽视生活,而更重视其生命,令生命不即身而止。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父传子,子传孙,以至于无穷,而相互抟成一民族之大生命,直迄于今。

        15. 诸位或许怀疑今日时代不同,社会背景皆以大变,孔子所说是否尚可作为我们做人之标准?关于此问题,我在新解学而篇中注说: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在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即再踰两千五百年,亦复如是。故知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以上内容摘自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以下选取的《论语》中的26章内容,均来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需要背诵的部分。其中7~9年级共12章,10~12年级共14章。

      “人人必读”的《论语》,先从下面的26章背起。

学而第一
共3篇:第1、2为7~9年级篇目,第3为10~12年级篇目)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共3篇:均为7~9年级篇目)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八佾第三
(1篇:10~12年级篇目)

      7.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第四
(3篇:均为10~12年级篇目)

        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雍也第五
(共3篇:第11、12为7~9年级篇目,第13为10~12年级篇目)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述而第六
(共2篇:均为7~9年级篇目)

        14.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第七
(1篇:10~12年级篇目)

       1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第八
(共4篇:第17、18为7~9年级篇目,第19、20为10~12年级篇目)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先进第九
(1篇:10~12年级篇目)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第十
(1篇:10~12年级篇目)

       2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卫灵公第十一
(1篇:10~12年级篇目)

        2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季氏第十二
(1篇:10~12年级篇目)

       2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阳货第十三
(1篇:10~12年级篇目)

      25.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张第十四
(1篇:7~9年级篇目)

       2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