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诗歌)唐宋以来最感人的也是最美丽和最绝望的诗歌
清代诗人黄景仁曾以“绮怀”为题,因袭与借鉴唐代李商隐、杜牧等名家名篇,写下了广为人传颂的《绮怀十六首》。其中第十五首因其美丽的绝望尤其被人传唱不已。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正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诠释。 绮怀十六首之十五黄景仁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大意是:我们曾几次在月下相遇,在花下吹箫,你所在的红墙虽近在咫尺,在我看来却如银河一般遥不可及。今夜星辰依旧,却已不是昨天的夜晚,我只能一个人在风露中独自徘徊。我像春蚕一样用丝(思念)将自己包裹,心中千回百转,都到头来却如雨中芭蕉一样伤痕累累。遥想当年的月圆之夜,当时酿的美酒却化成了今天的苦酒,这种苦涩的滋味何时才能够消除。 一片忧伤的情怀,总是伴随着一段凄伤的往事。据说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最终却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多年之后,这段往事涌上心头,于是,诗人用“绮怀”二字为题,来追寻当年那一段往事。“绮怀”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诗人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正因如此,在《绮怀》诗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写的是曾经的美好: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颔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一联被后人反复吟咏,最让人称道。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自己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当所有虚幻的安慰都消失了,只剩诗人一人独立中庭,孤独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也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这是一种没有结果的等待,等待的尽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颈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我缠绵的思念就象那残茧已经被你抽剥殆尽,我的心就象剥尽叶子的芭蕉,伤痕累累。这一句足可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春蚕那样,诗人用厚厚的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丝尽而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灰飞而亡。死亡,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而这种苦苦的思念之后绝望的结局,就是这首诗最美的灵魂。
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依旧是那忘不掉的“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到今夜已变成了苦涩的酒。曾经的一幕是美好的,而由此带来的苦涩的思念是无尽的。因此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从往昔和现实的矛盾之中突围出来。而这种思念、这种矛盾正是无数为情所困者共同的困局和绝望,于是,这首诗就产生了更为深广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唐宋以来艺术水平最高、感染力最强的诗作之一,更是登上了清代诗歌创作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