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砺中成长 在成长中前行
山大二附中 何西茜
24日中午,在返程的高铁上,随着谭老师短信中的一个“特”字,我的此次赛课之旅终于“尘埃落定”。在惊喜与欣喜中,迷迷糊糊地度过了一个周末,现在定下心来,面对电脑,敲出心里的文字…… 回想一个月前,在组里众多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这次优质课大赛。从前期准备的淡然到后期试讲的焦虑,虽然心态在不断地变化,但好在自我暗示起了作用,我并没有产生去年参加区里比赛时天崩地裂的感觉,也许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此次赛课题目自定,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即可,学生却是高中生。于是,在和同组老师们商量后,确定讲课题目为《<呐喊>自序》。
把讲课题目发给大赛组委会,获得通过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先是在亚马逊买来一大堆书,从网上下载一大堆资料,然后开始疯狂研读,做读书笔记。最初看书时的心情还是十分惬意的,因为实在对鲁迅先生崇拜极深,因此读与他有关的一切也是那么的顺心如意。比如,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看他开辟了关于鲁迅先生相关研究的新境界,以轻松的方式畅谈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读许寿裳的《鲁迅传》,作为鲁迅一生的挚友,他将记忆中真实的鲁迅向我们娓娓诉说,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好友情真意切的刻骨怀念。此外,钱理群先生的《鲁迅作品十五讲》,汪晖的《<呐喊>自序讲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六十年鲁迅研究论文选(上、下)》,都从学术的角度给予了我关于鲁迅先生作品的解读与参考。但是,当我们在浩瀚书海中急速遨游过后,总会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无力感,因为供给太多,无从下手。所以,从小就听到过的那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时要发挥作用了,我拿出本子和笔开始着手整理笔记,梳理思路。
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将讲课的第一稿手写完成,周一迫不及待地拿给秦老师看,秦老师在听了我的思路后不住点头。接着,我又拿着教学设计去找王程晔老师,在给我提出个别建议的同时,王老师也基本肯定了这一教学思路,于是,我在内心暗自窃喜。然而,“从来如此,便对吗?”,“好的开始”不一定等于“成功的一半”。随着备课的逐渐深入,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开始一一暴露,对自身能力的否定与怀疑也随之增多,传说中的磨课煎熬已经慢慢开始向我走近……
参赛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其实作为年轻老师的我们,不知不觉的行走在一个莫大的误区里,那就是“闭门备课”。这里所说的“闭门备课”,并不是指的自己备课,不咨询他人的建议,而是指盲目备课,沉浸在所谓的“自我思索”中,而忘记了真实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想当然的备课和在课堂中实实在在的实践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你会发现,你设想的某某环节特别棒,然后课堂效果却差着十万八千里。《<呐喊>自序》第一次试讲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体现。因此在第一次试讲完,校长给了我当头一句:“你早干什么去了”。是啊,早干什么去了?不是说没有提前准备课,也不是说准备的不够充分,而是实践的太晚。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往往是在课堂中才能被暴露出来。进入课堂前,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可能会在讲课过程中被完全否定。因此,不要怕出丑,不要总想着“我要把课备的万无一失了再去试讲”,而应该硬着头皮上,一遍一遍的尝试,一遍一遍的失败,从而一遍一遍的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发现问题,还能锻炼自己讲课时的整体状态,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
于是,在听取了校长醍醐灌顶式的“说教”后,当天下午我又连续试讲了两遍,直到临行前一天,依然在试讲。这使得自己在不断磨砺后,对自己的备课思路愈加熟悉,对自己上课存在的问题也愈加清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
终于踏上南去的列车,曾几何时甚至想赶快结束讲课,赶快结束这一切,所以去时是怀着略带欣喜的心情的。然而,高铁晚点一小时,到绍兴下着大雨,打的四十分钟却被送错地点,去宾馆办理入住被告知已无房间……在这样的状况中,我开始了在绍兴的赛课旅程。开幕式的当天,得知今年参赛选手数量较往年增多,心里有了一丝涟漪,但并不大。这时候的我,只想着把自己的课讲好就“大功告成”了,而且赛课前必须要做到心无旁骛。比赛前一天,我在听了所授班级的两节课后,独自回到宾馆备课,确保将课烂熟于心,确保能够应对课上的一切突发情况。
终于,23号上午十点整,我的课在“波澜不惊”中结束。其实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达到自己课前的预期,而课后通过和师父交流,以及自我反思,也从这次赛课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首先是课堂语言啰嗦,不够简练,且缺乏具有深度的课堂过渡语言;其次,课堂流程还是不够清晰,若分成板块式,也许学生会对学习任务更加明确;第三,对学情了解不全面,初高中生语文学习、语文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初中生的语文训练侧重从文本中搜寻有效信息,而高中生往往更侧重独立深入文本思考的能力提升。
当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几大亮点的。由于本次比赛要求展示文化视野,体现文化课堂,并要展示教学者对鲁迅作品内在精神的理解,因此在备课时需要关注“文化”元素,以及鲁迅先生的“立人精神”。根据这一思路,我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体现“文化”味儿,例如,在梳理鲁迅年青时的成长历程时,用地图的形式呈现;在总结鲁迅先生年青时的三个“梦”时,在PPT上用对联的格式出示;在最后一个环节,我把想对鲁迅说的话以一首诗的形式展现,读给孩子们听。此外,板书的设计和印象鲁迅环节,甚至整堂课的主线均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立人精神”。
回校后,我向校长“求表扬”,校长说:“表扬啥,再参加个几次再说吧!把自己练出来。”是啊,赛课的过程的确是无比煎熬的,然而“凤凰涅槃”不也如此吗?或许我是幸运的,可以拿到特等奖;又或许,这其中并无幸运可言,只因始终努力,从未松懈。
最后,感谢大赛组委会和谭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感谢鲁迅先生故里——美丽的绍兴带给我这份“幸运”。此行收获满满,我更会砥砺前行,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