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48阅读
  • 0回复

圣人的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20
圣人的标准
   石皓伟


  
  生活中有时不得不要去做出一些评判,比如怎样才算一个“好人”。也常听人感慨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啊。于是就疑问,多好才能算作好呢?好人与好人之间有区分吗?好是一个行为,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就人性而言,好坏之分似乎过于简单,在此时此地此人面前为善的人到了彼时彼地彼人面前或许面目和心情就变了,那么还可以称之为好吗?
  
  同样,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圣贤和伪圣贤之人待人评判?现在这世上,站在台上的用喇叭高喊:历史将判我无罪!被打翻在地的被人踩着脑袋倔强地宣称:是非功过,三、五百年后自有后人评说。无论“历史”也好,“后人”也好,在这些概念面前每个人都是见者有份的,不必说万年太久,就是三、五百年也太久啦,能日有所清,月有所结,还是只争争朝夕为好,大家不都是有眼有耳有感觉的吗?真实终归会有所保留的。
  
  《传习录》卷上薛侃录里有弟子问王阳明道:既然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修为达到的,那么圣人之间又如何区分呢?阳明回答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为圣,金到足色方为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
  
  阳明非常直观地用金来打圣人的比方,说我们看到的黄金都是黄金,只是它们成色不同,我们谈到的圣人都是圣人,只是天理和人欲存去的多少而已。又补充说即使是纯度很高的金也有分量上的区别,即使都是圣人,也有能力上的大小,如果尧舜是一万单位黄金的标准,那么文王、孔子就是九千、禹、汤、武王就是七八千,由此类推。我们评判圣人不是看他能力的大小,而是看他心有没有“纯乎天理”,有没有止于至善,只要有圣人的心,不管能力有多小都是圣人,如同人见了一万两金称其为金,见了一两也同样称其为金,金的本质和色泽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只要“学而不厌”,“吾日三省吾身”,不断修为,是可以达到一定境界的。儒家讲明理见性,见性成人;禅宗也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用阳明的话说就是“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人既然为人,总该要有点人的境界,既有善心,必有善行,所以至善至真,去伪去雕饰,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修养,也是人性得以升华的途径。
  
  更多时候,我们不期求做一个圣人,而只想做一个好人。对于如何做个好人,路径和方式也是很多的,只要善心一致,就没有太大区别。佛祖不会因为穷人上的香火少就去苛责他们,也不会因为富人上的布施多就额外赐更多福给他们,佛祖看的是善心诚不诚,也体谅各人的能力,能分辨人只是对佛本身敬畏,还是对人性的真善美敬畏。否则,如果佛祖是个势利眼,嫌贫爱富,那还有谁会去拜他,都要去拜九千岁魏忠贤了。
  
  同样,如果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是在知识和才能上努力奋斗,以求成为圣人,那么,同样是缘木求鱼。能力最大却没有慈悲之心的不会是耶稣,恰是撒旦。所以,如果人无善心,能力越大,其破坏力也越大,对于众人,他们的能力反倒是灾难,核能用于战争或者发电,只存乎一心。
  
  所以,没上过学不等于不智慧,乳臭未干也未必不聪明,关键是如何去看待并选择自己的人生,如何应用自己的才能。如果满天下的人都本着爱与同情的心,不断进取以增强能力,以创造财富价值,那就是圣人的民族,圣人的国度了,至善矣。
  
   2009年元月8日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